潮起珠江 涛涌韩江

汕头日报 2019-01-03 08:14

■姚庆辉

深圳对于我一点都不陌生,可这次赴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心里却激起阵阵涟漪, 一种沁入骨髓对改革开放的敬畏油然而生,尘封好久已经模糊的镜头顿时变得清晰而明亮,所有与改革开放相关的记忆碎片纷至沓来。

车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3个多小时,我澎湃涌动的神驰像脱缰的黑马跑得很远很远,仿若走进了历史时光的秘境, 衔接着昔日黑白的胶卷。1983年第一次赴珠江畔的广州,那是一条蜿蜒曲折崎岖的公路,汽车从早上5点出发,到广州已经是傍晚 5点多,票价11.05元也不便宜,且必须持有证明才能购票。那时,坐长途车是挺折腾的事,车还未离开汕头市区就碰上西堤渡口这个瓶颈需要排长龙等候过渡,低背狭小座椅,人与行李“塞”满车厢的空间。身边一位长者说,现在好多了, 过去上一趟广州一般需要过几个渡口花二天时间,更要紧的是车辆很少,要一张车票几经周折才能搞到。想起当年坐车的情景,我直打寒噤。改革开放前,落后岂止是交通,衣食住行、生存发展哪一件都很不容易。今天的生活如此惬意,是我们过去无法想象的。

走进气势恢宏的深圳城市艺术与规划馆大厅,映入眼帘是银光闪烁高高的天花板,一组组由不锈钢打磨而成未来感的浮云雕塑,我仿佛走进充满奥秘幻梦的太空,宛如置身于一个穿越时空的殿堂。是的,我们就是要感受改革开放芬芳的历史,衔接演绎新时代的梦想。沿着自动扶梯直上4楼进入序厅,一大片超大视窗、多维角度、声光电整体联动的LED影像墙播放“大潮起珠江”主题片,那红彤彤的底面极具视觉冲击,如一片红色祥云,驱散黑色雾霾,让我涌起火辣辣的激情,追溯燃烧的岁月。40年前的改革开放, 固有的价值观风云激荡,坚冰融化、土地苏醒、万物茁壮, 人的价值被空前关注,个体追求自身幸福有了多元维度,中国开始刷新、告别过去,穿上时尚衣服、唱着流行歌曲、住上宽敞的房子……

我走在云雾弥漫的展厅,仿佛走进岁月的隧道,水彩画、沙画、三维特效、动感照片和模型场景等铺开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一幅幅生动清晰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献实物、一个个精致仿真的模型场景,每一处都诉说着不一样的情怀,每一处都给人无限的遐想。突然,一张泛黄印有“中发〔1980〕41号文下发”的照片,把我的心与眼睛聚合在一起,那就是经济特区的“出生证”,我仿佛跟随着思想和感情的羽翼,身心融入汕头特区的历史。1980年秋, 我到侨中读高中,校门口的金砂东路(当时叫红旗东路)正在大规模扩建改造成市区首条快慢车道中间用花圃隔开的道路,听说是因为要设立经济特区的缘故,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经济特区”的名字。特区允许外国人来办企业,我不解地耸身一摇,那不是剥削吗?但一场思想解放风暴不但使心里的疑惑云消雾散,也悄悄让我推开一扇眺望外界、了解世界的大门。“汕头究竟有多大,世界究竟多精彩”开始在我心里打了问号,曾好奇地问父亲:“特区再往东是什么样子?”父亲说:“是珠池、往东是陈厝合、外充公,再往东就是大海了,那地方很穷很落后。”弹指一挥间,沿着城市发展的脉络,东区和东海岸新城已经是我们城市繁荣的地带。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怀旧是自然而然的情绪。前往5楼的展厅,连环画、热水瓶、缝纫机……多处似曾相识的复原高仿真场景,显得特别亲切,令我目不暇接。我用一颗虔诚的心、真挚的情驻足凝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拓荒牛”……情景模型,无不承载上世纪80年代震撼人心的深圳改革标签,让我荡起无尽的思绪。先行先试是特区的基因,汕头也在全国首创 24 小时审批答复等制度。看到还原“上世纪80年代广东乡镇企业工厂生产车间”,老旧的桌子、简陋的机器、质朴的民工……80 年代,汕头也出现一大批乡镇企业,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工起早贪黑、居无定所,他们用行动佐证汕头做强做大民营经济的城市记忆。

历史是敲开未来的钥匙。“沙头角”仿真场景十分逼真、人物惟妙惟肖,一条中英街,两个迥然不同的制度、两种不同的人文风貌,让我悠悠忘返。骤然间,我遐思漫伸,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光。那时,有说“不到沙头角,就不能算到深圳”之说,沙头角每天人山人海,如果把沙头角说是旅游点,不如说是抢购商品的地方。1985年我首次到深圳, 因为无办理边防证,未能赴沙头角而惆怅,只能托人买来香皂、尼龙裤等在今天看起来很寻常的东西。沙头角如今已经淡出人们视域。

只有回首往事,才知道自己走多远。“购物商场”仿真场景前人头簇拥,既有展示车票、粮票、布票、通行证等票证, 又有胡同叫卖声、怀旧金曲……宛如一架时光机让我与过去生活再次相遇,一幕幕缺衣少食、忍饥受寒的镜头跃然而至。睹物思情,既有怦然心动处,更有黯然泪下时,耳边响起上世纪70年代市井小商贩沿街叫卖声“爱买盐啊!”“豆花草果!”……过去能吃上干饭肥肉、穿上新衣裳属于春节才有的。米票、煤票,肉票、鱼票等票证几乎是生活消费的全部,邻居一位阿姨就因为年初被贼偷走一家票证差点自杀。每人每年仅一丈三尺六布票,多数人穿的衣服布满补丁、裤底更是二片多次缝补的“大唱片”,小孩子的衣服都是兄姐穿短穿旧的;男孩子多、粮食不够消费的家庭,每月下旬总得向邻居借米下锅;除了节日之外,每月仅配给 1-2元的肉证,4两花生油……童年时代,我们除了上课学习外,更多地承担替家长排队购物的责任。供应物资远远满足不了百姓需要,市民添加鱼肉菜只能从“黑市”的小贩购买。改革开放使 “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这不得不说是“史诗性进步”。

展厅里的“城市剪影”有一幅介绍汕头市新貌的图片, 一位穿戴考究华侨模样的人伫立且看得特别入神,久久没有离开,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惊讶地发现不正是小时候老邻居 L兄吗?虽然几十年无近距离接触,但在特定环境久别重逢显得特别激动,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有关 L兄的故事一下子被唤醒。改革开放前,L兄因为奇装异服的时尚装扮而引来行人的关注,他喜欢蓄着一头长发、穿着花衬衣和喇叭裤而被邻里许多成人贴上“不良青年”“不三不四”的标签,因为形象 “叛逆”“颓废”主流社会拒绝他,体制内国营企业也不接受他。其实,我们也没见他干什么坏事。忆往昔,L兄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第一次到香港,发达繁荣景象令我瞠目结舌。感谢改革开放,让我干一番事业。”他的话,使我觉得任何词汇都显得苍白和缺乏个性,心灵深处受到莫大撞击和震撼,瞬间明白这正是改革开放强大力量所在。

看到展厅里的“城市剪影”,提炼了广东 21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和文化符号,霓虹璀璨景色迷人……是啊!汕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不由发出一声声赞叹,改革开放前,我住在外马路附近,小公园就是心中唯一的繁华地段,其他地方就是低矮而残旧的楼宇,晚上一片漆黑,基本不敢出门。时光转瞬到了21世纪,汕头城市变得更大、更美、更宜居,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许多破旧的建筑和房屋没了踪影,小公园保育活化已经成为海内外潮人寻梦的精神家园,东海岸新城已经成为聚焦人气的希望热土,人们对这座城市充满期待。有参观的朋友诧异地问:“这是汕头吗?这么美!”我骄傲地答道:“这就是汕头,你到过吗?”

从珠江之畔又回到韩江之滨,我走进改革开放的丝路花雨。追本溯源,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雷就从深圳、汕头经济特区响起,珠江起大潮,韩江涌惊涛,一个40年过去了,一个 40年又来了。望着滔滔不绝的韩江,它与珠江一样不舍昼夜地汇入浩瀚大海,我想,改革开放也将像江河一样永不疲倦、永不干涸、永不褪色奔向更广阔的海洋。

新闻推荐

整合民间资源 支持部队建设 汕头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成立三周年

本报讯(记者周敏)近日,汕头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在汕头迎宾馆召开成立三周年纪念暨2018年会员大会,回顾总结过去一年促进会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