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失求诸野,重溯潮剧源流史
《潮剧源流新证》
陈 勃 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8年12月
□陈 勃
拙著《潮剧源流新证》一书于2018年12月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笔者在参阅明本潮州戏文、历代曲话、乐书、史料、回忆录、明代小说、历代笔记文学、演出本事等资料200多种基础上,对70多年来海内外潮剧源流史研究进行梳理,特别是亲自动手对“文革”前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唱片资料180多种进行收集、数字化和利用,在广泛采集了建园后戏曲普查的丰富成果基础上,终于促进潮剧源流史研究的深入。
王国维开辟了以乾嘉学者治经史之法治曲的道路,系首位以戏剧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戏剧的学者,1948年萧遥天的《潮州戏剧志》,沿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研究方法,对潮剧史研究同样有筚路蓝缕之功。谈及人类学的方法,为了避免走入形而上的叠床架屋,本书举了被饶宗颐尊为“太夫子”的温丹铭先生《野有死麕》一文为例:《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大家都说是爱情诗,但两千年来谁也不知道“死麕”跟爱情有什么关系,《毛传》误以为“凶荒”杀礼,首先温丹铭先生举英人泰勒氏之《进化论》曰:美洲尼加拉圭河之打牲族人,凡男悦女而欲娶之,必先猎于田间,杀一鹿,拾薪至女家门首,叠成堆,至鹿其上,以为聘礼。即《诗》所谓“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也。麕、鹿为一类,故二者得通用也。进而,温丹铭先生又论证了太古婚礼“用俪皮为礼”的演进,阐明南方保留此礼的原因:自伏羲出,以死鹿为不文,乃改用俪皮为礼。然草野之间,荒远之地,犹有沿用太古之俗。南方诸国被化独迟,其出此也,盖无足怪。第三,温丹铭先生又指出人类学对于解读上古遗文的重要性:大抵先古遗文,后人所不解者,往往藉今日环球之交通,群学之发明,得以剖其疑难而正其谬误。彼说经家之凭一己臆见,纷纷致辨者,亦可以息矣。足见礼失求诸野之重要性,西方学者因为没有中国浩瀚的经史子集,只能另辟蹊径,一旦这方法跟中国典籍及甲骨文相结合就形成了王国维、郭沫若……
用此方法,本书的论证与田汉诗句“潮人古曲楚人骚”惊人地一致:首次多层次论证了潮剧远源关戏童与原始楚巫同源;分别从语言学、历史学、戏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正字母生白字仔”近源进行考证,又首次从弋阳腔“唱叹和”基本特征揭示潮剧声腔体制形成的动因,对潮剧近源来自弋阳腔提供了内在的证据;首次论证唐宋大曲对潮剧、潮州弦诗乐的深刻影响,还在明本潮汕戏文中找到古清商乐存在的依据,同样都是礼失求诸野在音乐方面的例子。
在明嘉靖《碣石卫志》中,留下了关于潮剧童伶制的最早记录:“吾邑常演之戏有二焉,一曰白字戏,亦名梨园,多童伶,戏多文少武,唱乡音……一曰正音戏,讲官话,文武兼演,俗名大戏;行柱脚色,多是成年人或老壮人。”潮剧是以童伶组班为主,以童优唱平喉,萧遥天指出其源自于潮汕民间巫术“关戏童”,然几十年来未有新的资料发现。《潮剧源流新证》系统对此进行论证,其源出自“关戏童”这一垂传甚古之巫术——上古楚俗,秦汉时楚巫治病详细情形,可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见其大概,是早于道教的原始宗教。今潮汕地区很多风俗与此相关,固其来有自,如潮汕地区仍存在“胶了”驱除魕鬼的巫术(胶音ka为古苗瑶语的一个词头,语言残迹学证明潮汕方言中有古苗瑶族语言的成分, 潮汕话中有如“曱甴”、胶走、胶椎、屁股叫“胶村”、脊骨叫“胶脊”,而且竟称自己为“胶己”等等不一而足),饶平古楼山有“药签”同样是上古巫医的遗存;再者,白字戏的音乐以弋阳腔道乐为宗,现存龙虎山弋阳腔道乐继承了上古巫祝文化的某些遗传,又介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傩舞音乐之间,实源于上古巫术原始宗教“通神”、“娱神”的音乐;并且潮剧扮仙戏《六国封相》存在“童魕”、“禹步”等上古楚俗遗存,这与楚辞《九歌》的巫舞有相同的来源,楚人鬼越人魕,饶宗颐说“越巫楚巫可合而观之”,戏剧人类学和语言残迹学研究竟然得出相同的结论。
陈勃,籍贯广东澄海,高级经济师。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发表过《潮剧源流新证》《正字戏的来源及其鲜为人知的历史隐曲》《潮汕话底层语言中的苗瑶语残迹初探》等论文10余篇,其中《潮剧源流新证》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收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丹)近日,九三学社汕头市委员会组织医疗专家赴澄海区莲上镇开展义医义诊活动,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群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