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交通人见证汕头湾跨海通道建设成就 从摆渡过海到多通道跨海通天堑

汕头日报 2018-12-18 10:26

简陋条件曾一度制约汕头文化事业发展

40年前汕头的文化场馆大多十分简陋

汕头博物馆新姿

建设中的潮汕环线高速公路榕江特大桥

海湾大桥把南北两区联结起来,汕头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核心提示

从依赖轮渡来回摆渡到第五条过海通道牛田洋快速通道项目启动,汕头湾过海交通发生沧桑巨变。

依赖轮渡摆渡 成为汕头湾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汕头市交通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其中,汕头湾天堑变通途不能不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依赖汽车轮渡到第五条过海通道牛田洋快速通道铺开建设,汕头湾过海交通的沧桑巨变,让市交通运输局规建科副科长林怡冲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林怡冲在汕头交通系统工作了三十多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交通人,但回忆起当年海湾大桥建成通车前汕头湾过海交通的情况,他依然如数家珍。他说,过去汕头湾一直是汕头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湾两岸”交通只能靠轮渡来回摆渡,在交通高峰期,两岸候渡汽车长达数公里。每遇台风或雾天等特殊天气,轮渡停航,两岸交通中断。因此,在汕头湾架设大桥解决两岸交通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期盼多年的夙愿。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汕头市委市政府紧抓机遇,将建设汕头海湾大桥列为“生命工程,希望工程、心脏工程”之一,并在深汕高速公路走向确定后,决定将汕头海湾大桥由城市桥改为公路交通桥纳入深汕高速公路建设。1991年12月,汕头海湾大桥举行开工仪式,1995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实现了汕头湾“天堑变通途”。

汕头海湾大桥建成至今已有23年。桥型为三跨双绞预应力钢筋砼加劲梁悬索桥,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跨度悬索桥,其采用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在同类悬索桥型中列世界首位,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海湾大桥等过海通道 打通汕头发展重要关节

汕头海湾大桥的建成,实现了粤东人民和海外潮人侨胞的多年夙愿。它把汕头市南北两区联结起来,为实现汕头一市二城建设格局架设了交通纽带,不仅解决了市区两岸的交通问题,而且打通了我国沿海高速公路的重要关节,使汕头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随着大桥的建成,汕头经济特区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汕头市没有停下建设汕头湾跨海通道的脚步。1998年12月,又一座连接汕头南北城区的大型桥梁礐石大桥建成,1999年2月通车。”林怡冲继续回忆道。

礐石大桥通车后,与海湾大桥东西相向,双虹凌空,形成跨海交通环线,从此彻底结束了汕头市以往靠轮渡交通南北城区的历史,汕头湾南北交通往来更为方便。“现在每每乘坐汽车经过这两座桥,我都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汕头跨海交通的巨变。”林怡冲说。

岁月荏苒。进入新时代,按照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要求,汕头湾跨海通道迈入适度超前发展的新阶段——

2015年,汕头跨内海湾的第三条过海通道汕头海湾隧道正式启动,该隧道工程全长6.68公里,是目前国内综合难度最大的大直径盾构法海底隧道。

2016年,潮汕环线高速公路举行建设启动仪式,这条全长约80公里的高速公路,其中的榕江特大桥,将成为汕头跨内海湾的第四条过江海通道。

2017年,牛田洋快速通道项目启动。作为汕头市快速路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连接了汕头江湾新区、国家高新区,是汕头主城区南北两岸的第5条过海通道。

荣耀留在过去,未来更加可期。见证着汕头湾跨海通道工程发展历程的林怡冲深情地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汕头湾将形成多条跨海跨江大通道,过海交通将更加便捷,汕头的发展会越来越快,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本报记者 魏盼生 摄影报道

老文化人畅谈汕头文化生活40年巨变

文化场馆从简陋到繁盛实现全覆盖

核心提示

各类公共文化场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全面覆盖,见证了汕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从单一到多元 百姓休闲娱乐有去处

城市公共文化场馆是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文化交流,推动城市文明发展的桥梁。图书馆里享受阅读乐趣,博物馆里感知历史沧桑,文化馆内洞窥民俗遗存,大剧院中感受戏剧文化,小公园历史博物馆群中触摸时代变迁……改革开放40年,汕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类公共文化场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繁盛,从形单影只到全面覆盖,成为带给百姓福祉的公益性场馆,也见证了汕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公共文化需求越来越高的巨大变化。

回顾40年前汕头最主要的文化场馆,在老一辈汕头人记忆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应该是位于利安路的工人文化宫。“那时候人们生活十分简朴,文化场馆有限,工人文化宫可以算是最主要、最聚人气的文化娱乐场所了。”自1960年进入汕头文化系统工作至退休,一辈子扑在汕头文化事业中的市文广新局原副局长张无碍可谓是参与了改革开放40年来汕头文化场馆建设、深度感知汕头文化生活变迁的亲历者,说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汕头文化生活,他感慨道:“那时候偌大的一个工人文化宫,几乎齐集了所有门类的文化娱乐场室——文化类的有展览馆、图书馆、工人剧院、老工人休息室,有篮球场、滑冰场供市民开展体育锻炼,印象中甚至还有小型旋转木马等娱乐设施,也有露天电影场……”

在张无碍的描述中,改革开放初期,汕头文化娱乐生活并不单一,然而大型成规模的文化场馆寥寥可数。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汕头的文化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至80年代,新一代文化场馆兴起,如鮀岛影剧院、艺都大剧院等新型剧场进入群众生活,新的场馆设备提高了群众的文化享受,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演出也进一步打开了群众的文化视野。

从简陋到繁盛 馆址多迁见证城市发展

从40年前走来,感知文化场馆建设的时代进程,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是绕不开的几个重点坐标。在张无碍看来,40年来几大公共文化场馆几易馆址的轨迹,也折射出了汕头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脚步。据介绍,最早期,市图书馆是在商业街尾一间狭小的民房楼下,后来数次搬迁,80年代在外马路建成新馆舍并开放,到了90年代中期11街区重新规划,市图书馆才定址在现在的林百欣会展中心旁边;而一直受到群众热捧的潮剧院同样经历了从商业街到民权路再到如今的潮护路几易其址的搬迁轨迹,每一次馆址迁徙,伴随的是场馆的进一步完善,更高阶的设施配备。

而回忆众多文化场馆的逐步完善进阶过程,让张无碍感触最深当属市博物馆了。1995年汕头市政府终于批准在中山公园西北角划地建新馆,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7295平米、能抵抗9度以上地震,集收藏、展览、学术研究、办公于一体并配有地下停车场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展馆终于拔地而起。

“这一新馆的落成和年复一年的逐渐完善,让我们这些长期为馆址所困惑的博物馆人高兴了很久,至今想起仍无限激动。”张无碍感慨道。

从形单影只到全面覆盖 文化服务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40年,汕头文化场馆不断升级迭代,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在2015年和2017年分别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数量在省内各地级市博物馆中排名第四。张无碍感慨道,如今看到不少家长热衷于带孩子上博物馆,泡图书馆,逛文化馆,“内心感到十分欣慰”。而让他更受触动的是,除了大型文化场馆外,眼下,汕头市不少历史建筑经过修缮,保育活化成各具特色的专题博物馆,也为市民文化娱乐休闲增添了不少好去处,更增添了汕头老区的文化韵味。40年来,汕头文化场馆建设不仅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简陋走向繁盛,更从形单影只走向全面覆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各大影剧院、小公园博物馆群、独具特色的社区文明驿站和文明研习所、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还有藏身于综合体、咖啡厅等各类文化公益交流平台眼下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这一处处延伸至“家门口”的文化场馆正在逐步打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无不让如张无碍一样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汕头现代文化生活的巨变。

本报记者 刘佳纯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汕头海关主动作为优化服务,全力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 为深汕特别合作区贡献“海关力量”

汕头海关通过优化监管流程,降低合作区企业通关成本。受访者供图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粤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