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区达埠邱氏祖祠因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而享誉一方 百年“柴祠堂”

汕头日报 2018-12-16 10:38

邱氏祖祠

□ 吴燕萍/文陈智生/摄

在潮汕精彩纷呈的祠堂建筑中,无论是气势、规模还是华丽程度,濠江区邱氏祖祠都不是可与其他名祠媲美的。但早在1864年始建之时,就因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而享誉一方,至今人们提起仍会好奇地称其为“柴祠堂”。

达濠古城西濠门附近有条西安巷,全长仅105米,邱氏祖祠便坐落在该巷6号。据说祠堂初建时,祠前原是沿江的排水沟,无建筑物。后城镇建设不断向海扩展,把海墘推出去两三公里,现在祠前早已是热闹的商业古镇了。

第一次见到邱氏祖祠,一种祖母般质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整个门楼外观没有过多装饰,紧闭的祠堂大门,使祠堂前面正中三山门形成一整面木墙,有一种无言的力量让人自然沉静下来,这就是被俗称为“柴祠堂”的最大特色。据邱氏族谱记载:“文斌祠建成后,闻名于濠江。原来此邱氏祖祠,建筑结构有异于其他祠堂。祠堂前面正中三山门整面墙都是精选上等杉木构成的,无一砖石,故达濠人称它为"柴祠堂"。”这建筑风格原汁原味保留至今已150多年。

抚摸着厚实的大门、宽大整平的墙板,环顾四周粗壮笔直的梁木,百年以上的岁月沉积,让这些厚重的纯木建筑洗礼成酱紫黝黑的模样,虽有斑驳隙缝,但油光铮亮,不失原始沉稳结实的风格。据说从该祠建筑的风格,就可体现邱氏先祖从事的行业及家族的发展历程。据邱氏族谱记载:“达濠(十三世)邱氏祖祠,是奇辅公第十世裔孙和壁公,于清乾隆年间从西墩移达濠居住,迨至第十三世琢因公,青年时期从达濠至海外谋生,发财后回归达濠开杉行。当时达濠邱氏邱厝巷有两家杉行,上杉行和下杉行。琢因公拥有下杉行。清朝同治三年(1864),其子耀玉、耀芝择吉于达埠西安巷处兴建邱氏祖祠——文斌祠。”据族里老先生回忆,当年建这座祠时,因恐相邻他姓族人阻挠,建的速度很快、时间很短,但从保留至今的情形来看,并不因建筑时间的急促而影响它的质量,上好木料造的屋子质量不比当今钢筋水泥的差,甚至还超越了。

跨过高高的木门槛进得祠堂,见门斗内梁上木雕是祠堂常见的菊花喜鹊等花草雀鸟,简单朴素。天井灰埕因年久雨蚀风化,使得野草在灰埕裸露的沙土中疯长蔓延。拜亭四方立青石柱子,亭梁亭架木瓜托等油漆已斑驳,但构架尚还完好。后厅斗拱抬梁式木结构。后厅因资金不足而“不得以”的素简,反倒映衬了“柴祠堂”俗称的非徒有虚名。后厅承重的大圆石柱保留着青石粗粝的原始面貌。大圆柱上架三载八棱木横梁。除主梁托有木瓜雕饰外,其他木载间均垫短柱,无雕饰。三木载及柱托均无上色却仍崭新如故,原以为不上色是有什么讲究,后得知是民国廿十年修缮时因资金拮据而被简省,而这反倒使其在近百年后仍能让人见识到好木料的一层层原始纹络,以及淡黄亚灰的木料原色。屋顶部分余有残漆的横梁直桷,以及呈现若隐若现彩绘花纹的主梁,均结实完好,是150多年前始建祠堂时的原物。

徜徉于“柴祠堂”,天然实木的运用,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与大自然亲近的原生态氛围。相对石建筑的冷峻、生硬,又是另一种感觉。整座祠堂不显恢宏气势,也无过多花哨、精美的雕刻、画作。但大简单反显原木天然去雕饰的高贵、简朗和清丽。但愿像邱氏“柴祠堂”这类不可多得的古建筑,能幸免于任其颓废的态势,得到该有的保护和修缮,成为当地古老建筑的活化石,供世人观赏考究。

新闻推荐

第2届澳门国际高级HIFI视听展有约 12月13日去品濠江盛宴

本报讯(记者钟夏)价值千万的顶级HIFI(高保真)产品,私人订制的豪华影院,还有时尚的移动影音产品……记者从中国贸促会珠海市分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