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君:反套路,创出自己的风格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徐雪亮
站在窗前往外看,绿油油的农田包围着一片池塘,几只鸭子正在水面划水嬉戏。“我很享受在这儿创作,这是属于我的空间。”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油画家陈子君把自己的画室藏在广州海珠区的一个村落中。
1978年出生于广东澄海的陈子君,从2002年的《恶女十忙》开始,呈现出旺盛的创作力,备受关注。在今年3月的“陈子君”个展开幕式上,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评价说:“她的视觉讲述,充斥着语义的复杂性和语言的多样性及创作方式的多极性。”
自谋“出路”,闯进油画圈
“入行是受父亲的影响。”陈子君说,父亲是一名中医,酷爱绘画,但当时父亲把精力和希望都放在大姐身上,排行老三的她却放任自由。为了引起父亲的关注,她经常翻看父亲收藏的画册和绘画丛书,还偷偷模仿作画。
后来,她顺利考上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并在三年后进入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陈子君从小接触国画和版画,父亲是国画的忠实粉丝,家乡澄海又是“版画之乡”,但在报考大学时,她却选择了对她来说相对陌生和神秘的油画。她希望去探索新的广阔领域。
反套路,摸索出风格
2002年大学毕业时,陈子君创作了自己的毕业作品《恶女十忙》。2003年,她的毕业作品就斩获了“广东第二届当代油画艺术展”金奖,并一度引起学界的争议。
“当时,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先生认为作品创作新颖,给了正面的评价。而时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的著名油画家韦尔申则提出质疑,觉得作品很像国画,没有突出油画语言。”在争议面前,陈子君反而更加自信,“获奖是一种肯定,争论也是肯定,让我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她看来,自己大学期间一直摸索的绘画语言终于因《恶女十忙》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之后,她沿着《恶女十忙》的绘画语言方向继续推敲,尝试完善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油画风格。2004年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上,她的油画创作获得了进一步肯定,并凭借新作《诙谐生活》拿下银奖。
对陈子君来说,摸索自己的油画创作风格就是不断地“反套路”。比如在冲击全国美术展时,她就认真翻看了之前几届的作品总结套路,然后跳脱出来寻找自己的独特性进行创作。
至今,她的“反套路”探索已经走过将近二十年的历程。在今年三月份的湖北美术馆个人展中,她首次将自己的创作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作为青春叙事,在《恶女十忙》《诙谐生活》等作品中用忧伤的、充满诙谐的情绪完善属于她的油画语言。第二个阶段是她做了母亲之后,用《mama》等系列作品表达对生命的爱和敬畏。第三个阶段,她开始用装置艺术配合纸本绘画,完成《精灵》《关于告别的练习》《公主梦》等系列作品,表达“我是谁”“如何对待爱和死亡”等主题。在第四阶段创作《万物生长》系列时,她再次专注于绘画本身,开启更坚定自在的艺术表达。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评价陈子君的作品,一直是对心理真实、心理形象、幻想、直觉、幻境的呈现,“她的作品意象是直呈人物的心灵隐曲,这种‘侧隐’的窥视从表现的维度抒写了画家对于人物心灵的触摸。”
两套“系统”,享受生活
作为一名油画家,同时又是妻子和母亲,陈子君说:“生活要比创作难。”
不少美术评论家在陈子君的作品里看到的满是想象,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其实生活中,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为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操心。去市场买菜、为家人搭配“养生餐”、监督孩子的学习等都是她每天必做的,有时她还要亲手为孩子缝制衣服。
在画室没人打扰时,陈子君会听着古琴、大提琴乐曲创作,有时更会自己找一份古琴乐谱,慢悠悠地弹奏一曲。
“家庭生活是其中的一套系统,在画室创作是另外一套系统。”陈子君说,自己和大多数女性一样,面临着处理好家庭和事业关系的难题,她的解决方法是用两套系统生活。“打开画室的门,就关上家庭生活的门。享受自己的每一份生活空间就好。”
“两个系统”互为补充、相互平衡,让陈子君得以在其中享受生活。
新闻推荐
入选《抗日英雄名录》的潮汕英烈周礼平: 粤东地区党组织一座英雄丰碑
本报记者吴小娟/文林少然/摄2014年,民政部发出公告,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来自潮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