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城市文脉需下足“绣花”功夫

汕头日报 2018-12-08 08:56

□ 张益安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而建筑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做精做细城市规划及保护好历史建筑,是城市管理者必答的一道大题。

连年来,各地老城改造引起世人的密切关注。一些地方为追求政绩而急功近利,对老城区进行无序开发,在短视的大拆大建中,损毁了历史街区的风貌特征,割断了城市的文化肌理,使老街区面目皆非,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荡尽无存,让人在千楼一面的钢筋水泥丛林中迷失了“家”的方向,找不到“回乡”的路。这些惨痛的教训唤醒了人们:老城改造不能再随意“旧貌换新貌”,更不能一拆了之。

老城,虽在岁月流失中褪去了昔日的风华,但青苔附着的石板路和老墙斑驳的建筑群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录了先民的足迹,凝结历代的智慧,延续地域的文脉,是市民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因此,我们必须悉心修复它、保护它,让城市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修复改造老城要坚持原真性。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并在科学规划的控制下进行。施工中还要慎重严谨,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用“绣花”的功夫微改造。特别是要严格遵循原有建筑规制、工序、用料精细修复,力求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确保其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完整性,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修复改造老城要注重人居环境改善。老城文化街区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对其保护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抑或是单纯的老建筑修缮,它还要集聚人气,更需“原住民”的守望呵护和接续老城人文。因而,在修复过程中,必须古今兼顾,增设公共配套,完善城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做到既保留老建筑的历史原貌,凸显地域特色,又让街区宜居宜业,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让居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修复改造老城要善于古为今用。历史文化街区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我们不能把其视为“文化孤岛”,更不能作为“馆藏文物”进行静态摆设。而是要深挖老城文化资源,汲取其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并利用其历史、人文、艺术等价值创造效益。故此,我们在擦亮老城“颜值”的同时,要设法让其“活”起来,成为城市招商引资或旅游开发的“魅力名片”,从而使老城价值延伸升华,历史文脉得到绵延传承。

眼下,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正有序推进,愿工匠们下足“绣花”功夫,完好把“根”留住,让老城文脉永续相传!

新闻推荐

粤东首个智慧医疗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汕大附一院 该工作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坐镇,将在汕头开展医学大数据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

粤东地区首个智慧医疗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羊城晚报讯记者赵映光、通讯员林慧摄影报道:记者日前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