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产生规模效益 澄海下北村接受帮扶走出“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业公司”新路子

汕头日报 2018-12-04 08:03

澄海隆都下北村打造产业扶贫新模式。本报记者柯晓 摄

本报讯 (记者魏盼生)澄海区隆都镇下北村是省精准扶贫重点帮扶村。在市委办公室、市公路局的对口帮扶下,下北村66户贫困户作股东,以扶贫资金为股金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精准扶贫农业基地,走出了一条“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业公司”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据介绍,下北村下辖乔梓里、下欧、前陇、云路、贡余、贡林、何厝等7个自然村,其中前陇、下欧、贡林三个村是革命老区村,是典型“一村多社”,也是一个偏僻贫困村。现有人口6558人,经济以农为主,集体经济收入单一。针对下北村以农业种植为经济支撑和品种单一落后,水平低下的情况,着力转变贫困户保守、懒惰、得过且过的旧观念,帮扶单位指导下北村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成的下北种养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

去年年底,下北农业种养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广东亿博云互动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业公司”的合作模式。目前,下北村精准扶贫农业基地建有自动化控温、控湿蔬菜大棚,种植了黑色小番茄、皇帝菜以及反季节蔬菜等高值特色农产品。还有原种蛋鸡养殖场,养殖了“走地”辣木鸡。这些产品都通过合作企业广东亿博云互动农业有限公司的电商销售渠道,产品供不应求。贫困户林华荣在基地工作近一年,通过基地的技术培训,他和另外几名贫困户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工作,不仅每个月有“工资”,年底还可获得分红。

下北村精准扶贫农业基地负责人朱庆炎表示,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把好品种引进过来,利用技术带动贫困户种植高品质、高价值的品种,并采取订单模式,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据介绍,由于精准扶贫效果明显,近期下北村精准扶贫农业基地从原来的20多亩扩大到30多亩,合作社也计划增加股金投入,并推出了“下北”农产品品牌,开展了学生体验农事等农家乐活动,实现农业增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增收。下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党委第一书记林立挺表示,这个产业扶贫新模式既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又让贫困户成为股东,每年享受分红。同时,基地作为一个培训中心,每年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推广良种,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带动全村产业的发展。

这种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户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变成产业扶贫项目股金,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集结起来变成产业扶贫项目的股东和参与者,让有限的扶贫资金更能产生规模效益,又调动了贫困户的劳动脱贫积极性。而引入专业的合作方,企业负责运营、管理和销售等专业工作,贫困户负责日常种养,提高了扶贫项目的成效。2017年全村集体总收入132.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15元;下北村共有83户247人达到脱贫标准实现稳定脱贫。

新闻推荐

翰墨飘香 硕果累累 本报“秋季书画培训班”结业

本报讯(记者蔡僖婕)昨天上午,汕头日报“秋季书画培训班”迎来最后一节课,书画老师邵建生为学员们讲授了写意紫藤的画法,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