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古村+文化+产业”,让濠江岗背社区呈现乡村之美 耕读乡风 生态仁里

南方日报 2018-12-04 07:01

夕阳下的岗背社区尤为迷人。魏耿鑫摄

清澈见底的环村河,为岗背社区增添了许多生气。魏耿鑫摄

农田边的黄色小木屋,既方便农户存放农耕工具,也展现社区的田园风光。

叠石广场成为村民休憩的好地方。

“生态+古村+文化+产业”,让岗背呈现乡村之美。

岗背社区筹划将110亩蔬菜基地规划成“益母草种植基地”。

扫码赏岗背社区

短视频

扫码为你向往的

美丽乡村投票

“这可能是最不像乡村的乡村了!”如果不是看到田地间劳作的农民,每一位来到濠江区玉新街道岗背社区的人,都很难想象这里是个纯农社区。

岗背社区背靠濠江位于濠江西岸,东邻华新社区,西毗玉石社区,南临濠江电子电路工业园区,前有河中路傍村而过,直通河浦大道和深汕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社区现有总人口6979人,1382户,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建筑业及宝石加工业。

社区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社区、市级生态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这离不开岗背社区多年来在村居环境整治方面下的功夫。作为汕头“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首批建设的示范村之一,岗背社区结合山、水、田园风光自然条件,建设休闲绿道、打造城市滨水休闲空间、告别农村黑臭水体,让一幅生态宜居的田园画卷缓缓展现在人们眼前。

近年来,岗背社区更是以生态自然资源、潮汕古村落、益母草特色种植产业、岗背文化脉络四大方面作为核心,建设以“耕读乡风,生态仁里”为主题特色的美丽乡村,社区迎来喜人巨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不断提升。社区还自发成立了少儿音乐队、广场舞队等,利用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余丹(除署名外)

从细节入手让社区旧貌焕发新颜

驱车进入岗背社区,沿途的风光让记者眼前一亮:平直宽阔的水泥路面规整地划着黄色警戒线,新修建的楼房一栋挨着一栋,清澈蜿蜒的河流傍村而过,成为村居与农田的分界线。

在岗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魏学才的带领下,记者徒步领略着岗背社区的点滴。每步行数米,岗背总有让人惊喜的地方。村居墙面上绘制的可爱涂鸦,让原本单调的角落多了些许灵气;旧时的石磨、石臼从危房中“拯救”出来,成为让村民休憩的座椅;高耸的信号塔,让这个安静的乡村多了现代化气息,侧面反映出该村有一定的人口数量。

时值午后,街道上人烟稀少。时而有踩着自行车的少年,有说有笑地在街道上穿行。记者采访当天正是周末,在居委大院、学校操场、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地方,都能看到许多运动设施和正在玩耍的青少年。

魏学才告诉记者,创文开展以来,岗背社区非常注重细节,拆除违占搭建物,清理卫生死角,恢复公共场地作为群众文体休闲活动、道路的功能,如今居民活动的场所更多了。此外,社区还投入80多万元对标中心城区改造农贸市场,目前商贩们已经搬进干净整洁的市场中营业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直是农村污染治理的难点,但在岗背社区,“雨污分流”工程却走在了前头。记者获悉,早在十几年前,岗背社区在外发展的乡贤意识到污水处理对村居的重要性,于是斥资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至今累计投入逾千万元。

人居环境的改善,有效地提升了居民们的文明意识,岗背社区居民还自发成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到社区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当天,记者在环村河边上,看到一位环卫工人正在打捞河沟里的垃圾。环卫工人告诉记者,随着居民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环村沟内也比较少看到垃圾,捞起来的多数是落叶和一些被风吹过来的塑料和纸张。

魏学才说,下一步岗背社区要对剩余未铺设排污管的道路进行排污管建设,实现社区“雨污分流全覆盖”;还将对环村河进行全面清淤,建设喷泉景观,配套亮灯工程等,使村容村貌进一步焕发新颜。

活用历史文物完善文化休闲功能

岗背社区文化底蕴深厚,留存着众多文物古迹,有黄百万故居、叠石残刻、杏坛碑刻等,近年来又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捐款新建了叠石文化广场和魏征文化纪念馆等文化场所,灵活运用这些文化资源,完善社区文化休闲功能,强化文化品牌。

在岗背社区西南小丘上,有一处北宋文物,被居民们称为“叠石仔”。记者观察发现,“叠石仔”由两块巨石相依组成,南侧巨石上的石刻文字在岁月的洗礼下已难以辨识,北侧巨石刻有50多个字,落款处依稀可辨为“绍圣三年三月”(公元1096年,系北宋时期)。

今年24岁的魏耿鑫是土生土长的岗背人,如今在岗背社区居委会工作。他告诉记者,巨石石刻记叙的是一千年前的一件事情,大概是说从外地来这里任职的两名官员骑马经过叠石,看到巨石形状可爱,其中一石上还有人题字,于是就让工匠在另一块石头上刻下了他们在此发生的事情。

魏耿鑫说,他曾听社区老一辈长者介绍,20多年前,这两块石头间的缝隙还可以让小孩在此间自由穿过,但如今不知何原因,缝隙越来越密合,下方基本已合在一起,只有上方仍可见小缝隙,煞是神奇。

由于此类文物在社区及周边较为稀有,对研究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及文化等活动及演变有一定的价值,多年前,岗背社区就一直在研究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叠石仔”。经过与社区居民的充分沟通,岗背村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以石刻群为依托,平整清理建设观石广场和石刻观看台,建设休闲健身广场,配套相关文娱健身设备的方案。

2016年6月,叠石文化广场建设全面完成,占地约6亩,配套齐全,不仅设置有梯级及残疾人道、跌级花池、透晾景墙及特色栏架、栏杆和石凳板椅子等基础设施,还有LED彩屏、健身器材、广场灯、路灯、视频监控等,增强广场的文娱性和安全性。魏耿鑫说,每到夜间,周边居民群众经常到广场散步、锻炼、健身。采访当天,记者见到一位父亲,带着女儿和她的小伙伴在“叠石仔”附近散步,用手机摄像记录下女孩们童年的点滴。

此外,2013年初,岗背社区与汕头市魏征历史文化交流促进会合作,由社区提供建设用地,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捐款,引入魏征历史文化纪念馆落地建设。目前该项目仍在进行中,拟打造成为区域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彰显古村落传统文化、廉洁文化、孝文化,着力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和孝亲感恩的文化村居风尚。

特色产业亮点“串”成农耕文化“链条”

岗背社区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发展经济果林为主,其特色品种“岗背益母草”,更是汕头市菜篮子工程的主要品种之一。魏学才告诉记者,益母草素有“黄金草”之称,种植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岗背社区土壤非常适宜益母草种植,不少村民积累了种植益母草的“独门秘笈”。

“岗背种植的益母草是无公害的,品种口感很好,种多少卖多少,大家都说好吃。”益母草种植户卢大妈不慌不忙地收割着益母草,并打捆放进麻袋中,不远处竖立着“岗背益母草种植基地”的招牌,数位农户在田地里忙着。

记者发现,田地边上安装了样式统一的小木屋,里面搁着不少农耕工具。魏学才称,这是为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而打造的,方便农户存放农耕工具的同时也展现社区的田园风光。此外,原有机耕路还建设成为文化休闲长廊,搭建起葡萄架,以供农户休憩。

“我们希望打造更好的环境,吸引专业的农业企业加盟,一起推广岗背益母草项目。”魏学才表示,目前岗背社区筹划将110亩的蔬菜基地统一规划成“益母草种植基地”,以经联社为实施主体,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技术和经验为支撑,按照农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以户入股的发展模式发展益母草种植产业,实现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对于岗背社区未来的发展前景,魏学才显得胸有成竹。在他看来,打造“美丽乡村”既要有硬件也要有软件。这些年来,岗背社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各种管理配套,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让“美丽乡村”的成果真正惠及社区居民。

结束采访,记者驱车驶离岗背社区。夕阳西下,黄色小木屋渐行渐远,在绿色的农田里分外显眼。

汕头参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乡村精品线路”名单出炉

结合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省委农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举办寻找乡村振兴排头兵——首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系列活动,以此全方位呈现各地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效,重点推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补齐短板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功范例。

至今,已收到263个乡村报名美丽乡村,124条线路报名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记者获悉,汕头有14个乡村报名美丽乡村和5条线路报名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汕头市参评的14个村分别是龙湖区鸥汀街道旦家园、外砂镇蓬中村;潮南区峡山街道大宅村、成田镇简朴村、陇田镇东华村;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金灶镇前洋村;南澳区深澳镇后花园村、青澳镇九溪澳村;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东里镇新兴街村;金平区月浦街道镇沟南社区;濠江区东陇社区、岗背社区。

参评的5条线路分别是潮南区潮韵侨情观光一日游,潮阳区海门镇“山海农耕”精品路线,龙湖区“最美莲花·世界砗磲”新溪印象小镇行,南澳县“广东最美海韵乡村游精品线路”,澄海区樟林古巷—新兴街古驿道美丽乡村游精品线路。

这将是广东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次“大检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岭南大地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海洋文化浸透滋养的乡村之美;这是全社会对推进广东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次“大聚焦”;同时,引领媒体,唱响美丽乡村主旋律。

为扩大活动社会影响力及确保公平公正,目前参评的乡村及乡村旅游线路正在进行公示。12月份下旬将开设网络投票。

新闻推荐

首届中国少儿绘画作品展评选揭晓 濠江黄铭佑作品入选

本报讯(记者苏硕元)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和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异彩飞扬——中国少儿绘画作品展”近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