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区菊池村巧妙利用网购开展“微改造” 见缝造美 让古村再逢春

南方日报 2018-11-27 06:43

菊池村从网上购置挂篮种上菊花,对村里的菊花池进行美化。

村口的寄怀亭,是村干部从网店“淘”来的。

菊池村处处都有“微改造”的影子。

为感谢村民无偿支持,村里特意制作了“暖心牌”。

没有大拆大建,没有浪费资源,在打造美丽乡村、推进创文提质升级中,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菊池村修旧如旧,见缝插绿、见缝造美,利用网购,一点一滴地实现“微改造”,不仅逐步改变了村庄面貌,还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让古村再逢春的同时,也留住了其独特乡愁。

●文/图杨可

直面困难实现乡村“零违建”

菊池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也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依韩江面朝莲花山而建,地处澄海城区西北9公里处,是个纯农业的小村庄,目前户籍人口约700人。

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建设滞后,开展打造美丽乡村、推进创文提质升级等工作时,村里并没有太多经费可使用,难免捉襟见肘。

菊池村的干部们并没有因此消沉。他们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上华镇副镇长、驻村干部陈少敏说,面对全村乱占乱建超过一半的被动局面,干部们直面困难阻力、敢于碰硬,经常到违建户家中动员其自拆;对个别“钉子户”坚决实施强拆,短时间内完成全村20多处违建物的集中清拆,实现乡村“零违建”。

同时,该村持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逐步建立卫生长效机制,推动保洁常态化。菊池村在率先推行“垃圾袋装化”、投放密闭垃圾屋的基础上,规划设置了5个覆盖全村的垃圾转运点,方便和引导群众定点投放垃圾;针对废旧家具等大件杂物乱丢乱放的问题,菊池村还专门设立了集中收集点,此外保洁员每天对各转运点进行清洗,确保无异味、无蚊蝇。

拆违后的建设资金如何落实?村“两委”顶住各方压力,收回被长期无偿占用的村集体资产,依法依规按市场价格进行发包,成功收取租金1000多万元。同时,将创文拆违清理出来的边角地通过“三资”平台进行发包,增加村集体收入。

实施“微改造”花小钱办大事

整治初见成效,菊池村的干部们却没有止步于此。他们还要开展第二步工作:绿化美化。

菊池村的名字来自村中一个远近闻名的菊花池。对于很多居住在外的菊池人来说,这个菊花池承载着乡愁,承载着他们少时的记忆。驻村干部和村“两委”便寻思着,以菊花作为装饰,对菊花池进行美化。

一开始,他们计划在池塘种植菊花。按照传统的方法,必须先抽干池水,再在池塘四周种植花苗。但干部们一盘算,按照这个方案,预计需要投入约20万元,不仅投入高,施工周期也长。干部们很快否定了这个方案。

“没有大钱,就花小钱来办大事,小村庄也可以有大作为,"微改造"就是最好的办法。”陈少敏说。

为此,他们开动脑筋,从网上购置140多套塑料挂篮,挂在菊花池四周栏杆上。在这个基础上,争取区农业部门的支持,在挂篮里种上了当季的菊花,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姹紫嫣红,让菊花池更加名副其实。整个过程,社区仅花了几千元。比起最初的方案,既达到了改造目的,又省下了不少经费。

网上“淘”来建亭材料

用挂篮替代拆建为菊花池造景,只是其中一个“微改造”的例子。漫步菊池村可以发现,处处都有“微改造”的影子。

在菊花池村口,一个木质六角亭十分亮眼。亭子上,挂着“寄怀亭”三个大字和一副对联,亭子内部上方,还安装了小吊灯。这个亭子自建造后,已成为村民休息纳凉的好去处。

然而,如果不是干部们介绍,笔者很难相信,这个亭子竟然是“从网上买来的”。原来,干部们为了节省成本,从网店“淘”来了防腐木材料,再请工匠组装。村里的一个小景,就这样“花小钱”建造了起来。菊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毓茂透露,建造这个亭子仅仅花费了3万多元,至少节约了一半以上的成本。

除了造景,菊池村还对村里的老房子进行“微整修”,在清除长年累积的垃圾、卫生死角后,对破损房屋、危房进行修旧如旧。在这一基础上,花心思就地取材,用竹篱笆、石头等装饰,并种上一些爬藤植物形成“绿墙”,让老房子恢复了原来古朴面貌。

在一些老房子周边的空地上,菊池村则采用了见缝插绿的方式,种植了六种颜色的菊花,格桑花、桃树等。“待到这些花儿应季开放,菊池村将成为一片花海。”黄毓茂说。

此外,村里还秉承“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理念,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把思源井、红井、“鬼仔公”、鸿庐、踏碓、西畔闸门等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红色旅游元素的小景点,串联起老厝区游览线路。

“微改造”得到村民支持和认可

仅仅4个月时间,菊池村就建成菊花池、思源井、红井、西畔闸门等10多个小景点。值得一提的是,用于造景、绿化的房屋和空地,很多都是村民的房屋和权属地,但一听到村里有美化需求,村民们都100%无偿支持。据了解,光是村民支持的空地,就超过6亩。

为感谢村民支持,村里也特意制作了“暖心牌”,并写上村民的名字。而在看到村里经“微改造”的大变化后,今年70多岁的村民黄绍怀还将平时勤俭节约省下来的4万元捐给了村里,作为创文提质升级的资金。

“微改造”得到了村民认可和支持后,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更有动力了。对于未来的“微改造”,他们也有了新的思路。

陈少敏说,“乡愁即文化,文化即人心”,他们还将深化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挖掘,根据史实,为古树、老屋赋予故事。对于一些小路,还将铺上鹅卵石、防腐木,打造趣致小路。此外,村里也将继续推进创文提质升级,规划建设种养教学基地,进一步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10年举办2000多场公益活动 澄海爱心义工社扎根乡村,日复一日长期扶贫济困

10年前,澄海几名关注公益事业的热心人抱着“服务社会、助残扶弱,传播文明”的宗旨,成立了澄海爱心义工社。10年间,参加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