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子”助推汕头加快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发展高层论坛专家学者献高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
城市化发展要向高质量转变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在发言中围绕论坛的主旨,回顾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并指出,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城市化发展形式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要加快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通过一系列改革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杜鹰认为,汕头市作为我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在过去40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如今,汕头正以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谋划改革开放再出发。希望汕头经济特区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取得更大成就,实现高质量发展。
杜鹰提出,城镇化的本质是结构变革,是全社会平均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他指出,城市是工业和非农产业的依托,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一定是工业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从业人员源源不断进入到城市,进入到高生产率部门,这就是结构变革。40年间,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去年的58.5%,城市人口从一亿四千万人增加到现在的八亿一千万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镇化的发展。杜鹰认为,接下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将来的发展中,城市化的发展形势要改变,从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
杜鹰指出,虽然现在城市的数量还不够,还会增加,但是今后发展更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城市的质量。而这表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转移人员的市民化问题。解决农业向城市转移人员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待遇,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问题的核心在哪?就是破除城乡的二元结构体制,就是要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关键是要改革福利体制。”杜鹰认为,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围绕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一定要很好地把进城从业人员的市民化问题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解决好,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赖淑英
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城市化
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开宗明义地表示,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他认为,要继续把城镇化放在重要位置,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继续优化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推动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胡存智认为,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应该继续把城镇化放在重要位置,全力推动。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不仅为工业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还带来了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的持续需求。同时,还使得城市的消费规模和结构不断扩大升级,更多的农民进城成为市民,城镇的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胡存智认为,城镇化已经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必须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城镇化道路,全力推动城镇化转型,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全力推进机制体制改革,按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改革人口管理、土地管理、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体制,实现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胡存智认为,要继续优化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实现国土空间优化开发,保障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城市化,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如完善城市群、城市结构、功能及配套,围绕大城市重点配置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城市群内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优化城镇规模,增强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大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汕头位于沿海,又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未来如何加快城市化发展建设?胡存智在发言中建议,沿海中心城市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层次,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而省域、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要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壮大经济实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衔接,实现对接发展、联动发展、互补发展。本报记者 赖淑英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车书剑:
以创新驱动引领新一轮发展
“当前,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期,这种转型期概括起来就是均衡协调、以人为本、以城市质量环境和生态质量为根本目的的可持续发展时期。”提及如何更好地推动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车书剑一针见血地指出,城市化绝对不是农村和城市简单的空间转换,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粗放经营的低水平扩张式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车书剑指出,城市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变化,也不是空间的简单转化,城市化是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正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对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新的理念和部署,城市化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正在从规模速度型转向为质量内涵型。车书剑表示,国务院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把提升城市功能,重塑城市和生态发展空间,打造绿色生态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通过调整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富裕的道路,强调城市的质量和生态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城市的建设要融入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车书剑认为,乡愁的概念不是简单地看山望水的过程,它凝聚着一代代人对自己家乡、故土、对自己祖国的眷恋之情,是爱国之情。
对于汕头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的补齐“三大短板”、突出“四个重点”、打造“四个平台”的发展战略化措施,车书剑表示特别认同。“新一轮的转型就是要以创新驱动引领新一轮的城市化。”在车书剑看来,汕头地处粤桂琼三省交汇区和大珠三角,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结点,在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中优势明显。“最关键的问题是,思想上要开放,步子要大胆,加大投入。”他建议,汕头要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进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方面,形成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和新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在人才引进、创新主体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也要认真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的建设,实实在在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落实做细。本报记者 李扬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理事长乔润令:
在农村搭建市场化创新发展平台
“汕头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很多奇迹,人均收入、GDP、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新业态等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理事长乔润令对汕头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颇有感慨。在谈及下一步如何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时,他认为,汕头要积极开拓思路,迎接发展新时期的新挑战。
“我建议汕头、揭阳、潮州这三个城市,建立一个高度一体化或协同发展的城市联盟。”乔润令认为,潮汕三市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协同发展、实现共赢。特别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汕头要从体制、政策等方面与其全面对接。要努力实现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从根本上改变交通不便的状况。同时,汕头要发挥好侨乡优势,积极打造创业平台、发展平台等,为海外华侨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集聚海外华侨的力量,共同推进城市的发展。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乔润令表示,对汕头来说,要在实现深度城镇化、工业化,让农民人口继续减少的基础上,开拓新思路,在农村搭建市场化创新发展平台。“在农村创立发展新平台,具体来说就是建设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或者旅游综合体。”他介绍道,特色小镇是一个创新创业的新产品、新业态发展平台,将当地的生态、农业、生活等进行合理结合来推动发展。对汕头来说,“精耕细作”等农耕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潮汕地区精致、卫生、美味的食品,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戏曲等都是可以充分发掘利用的雄厚资源。“可以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产出高价值的农产品,经过初步加工后和旅游文化融合在一起。”他表示,将农村当地的旅游、文化、饮食资源高度融合在一起,打造良好的平台吸引华侨企业家前来投资,当地农民也可以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要加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力度,更好地实现与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合作。本报记者 蔡僖婕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
用好侨乡资源优势先行先试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从如何利用好侨乡资源优势的问题上来考虑。”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认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汕头首先要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华侨企业家来汕投资。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秀华侨企业家的带动作用,培养一批新的企业家成长起来。面临当前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转型升级问题,可以让华侨企业家带动本土企业家来推动本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目前,汕头市有70%以上的人口依然是农村人口,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任重而道远。姜长云认为,怎样提高农村人口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这一点对汕头来说很重要。“第一,利用好侨乡资源优势,发挥好企业家的带动作用。第二,要做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乡村振兴要从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个方面统筹推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对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
农民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主体,关于如何让农民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姜长云表示,首先要让农民有发自内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调动农民、城市资本、外来企业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农民权益。”他认为,地方政府可以先行先试,探索研究,从保护农民利益和调动城市资本、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这两方面统筹兼顾推进乡村振兴。
关于未来城市的转型和产业发展,姜长云认为,汕头自身独具的优越自然环境条件是一个非常好的优势。作为经济特区,汕头在体制机制的改革方面有着先行先试的传统。要进一步发挥特区优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做些先行先试的工作。在目前面临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汕头在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协调发展等方面要多做一些探索,为全国其他地方相关工作的推进提供良好的借鉴和示范。本报记者 蔡僖婕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
探索低成本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改革开放40年来,汕头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产业科技、科教文卫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如今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汕头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汕头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框架和骨骼形态。但汕头人口相对集中,城市密度较大,如今某些城市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城市发展的需要,接下来,要从产业的重新配置、城市空间功能优化、区块的重新定位等方面入手,做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对城市整体功能形态进行改革。
“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置是国家"十三五"时期在对外开放布局中的一个重大战略,我认为这个战略对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粤中都是很大的发展机遇。”他认为,汕头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发展机遇,推进城镇化进程,在社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同时,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著名侨乡,应充分利用自己和世界长期形成的一种乡亲、乡土联系,在对外开放中发挥好自己的优势,重点发展开放型经济。
“设立江湾新区对汕头的意义非常重大”,在提到汕头市规划建设江湾新区时,刘士林表示,在目前汕头空间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况下,推进城市发展需要比较大规模的土地资源投入,来形成更好的发展空间,吸纳更多的人口和资本。他认为,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江湾新区建设要有个明确的定位、重点发展的产业,对“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功能等要思考清楚,画好蓝图,这有助于走出一条低成本、高质量的发展新路子。
多年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很多地区的传统乡村文化被严重破坏,人们在农村生活没能得到想要的满足感。对此,刘士林认为,汕头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重建乡村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重现乡村尊长爱幼、邻里和睦等良好的生活秩序。让那些不喜欢快节奏城市生活的人,回到乡村仍然有生活空间,这样才能让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报记者 蔡僖婕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柯晓 摄
新闻推荐
宣讲促实干 舞蹈展风采 市文艺宣讲系列活动舞蹈专场 在老妈宫戏台举办
本报讯(记者林蓁)昨天上午,由汕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汕头市舞蹈家协会承办的“绽放自信·我们的新时代”——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