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白粥配百种杂咸
米在潮汕饮食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传统的潮汕宴席上却没有备饭的传统,它们甚至存在着一种对立的关系——如果客人在吃了一桌子菜之后还需要吃饭,主人多半会觉得很没面子,有招待不周之嫌。
可是,这个时候如果喝一碗白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潮汕人把“喝粥”叫做“食糜”。《说文解字》里写道:“黄帝初教作糜。”随着历史的演变,在各地相继把“糜”改称“粥”的时候,潮汕人依旧沿用旧称。
“糜”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是万能的存在。生病时,一碗白糜生津益胃;想家时,一碗白糜抚慰思念;无论是果腹、宵夜,还是山珍海味之后的返璞归真,简简单单的白糜配上几碟杂咸是潮汕饮食中永远的主题。
白粥在中国是一种几乎没有地域性限制的食物,因为太寻常,本来没什么玩出新花样的余地。可在潮汕你会发现,一个会吃的民族对待“食糜”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丝毫不马虎,潮汕人有一套自己的“食糜文化”。
首先是熬一锅好糜的手艺。
潮汕糜和广府的“老火粥”最大的不同在于粥的质地。广府粥一定要米粒开花,融进水里,即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所说的那种“水米融洽”;而潮汕糜的米粒要在爆腰前出锅,粒粒分明,且在糜的表面会形成一层凝脂般的糜浆。
有意思的是,潮汕糜在熬煮手法上让我想起之前写过的欧洲海鲜饭,意大利烩饭和葡萄牙泡饭在制作手法上均和潮汕糜有些相似,都是一次性加够水,不停搅拌锅中的米粒,这样才能保证其完好的形状,不至于成“一锅糊”。在潮汕,保留嚼劲是对一粒米的基本尊重。
其次是糜的种类。
粗略划分的话,潮汕糜可以分为“白糜”和“香糜”(也叫芳糜)。
当地比较常见的香糜是鱼糜,再比如猪肉糜、蛋糜。香糜除了加入额外的食材还要经过调味,如果只加芋头或者红薯这样的杂粮而没有调味的话,也不能称之为香糜。
风靡全国的海鲜砂锅粥其实并不是本地人最常吃的香糜,反而成了我这种外来客的“打卡项目”。
有人说会吃的老饕从来不在乎环境,食物本身才是最大的主角。在汕头一路吃下来,对这句话感触尤深。
在北京,什么东西只要一跟“海鲜”沾上边,立马就有高级食材感,环境也随之风雅起来,所以当朋友把我领到海鲜粥店的门口时我是有点懵的:这家店比肠粉摊大不了多少,门口炉子上的白粥咕嘟咕嘟地冒着泡。老板甚至懒得在店名上花心思,招牌上只有“砂锅粥”三个朴实无华的字。
但张牙舞爪的螃蟹、会呼吸的象拔蚌和贝类个个货真价实,我的注意力很快就被这些小可爱转移了。果真是汕头,食材新鲜我最大。
在这边喝砂锅粥不用为大小份伤脑筋,唯一需要操心的就是选食材,选好要加的海鲜,老板会根据人头准备粥的分量。
最后是配糜吃的“杂咸”。
上面说过,糜的种类分为“白糜”和“香糜”。乍一看,香糜最抢镜,而没有料的白糜就显得单调了许多。
可是,如果这么想的话就太不了解白糜啦,一碗白糜看似朴实,其实掌管着潮汕的宵夜大排档。围绕一碗白糜展开的大排档叫做“夜糜”,可以说,夜糜档是一个江湖,是潮汕社会的缩影。
在这里,你可以见到各色人群,人们在这里卸下一天的疲惫,也用一碗白糜解决天亮以前的所有不安。
当然,潮汕人弄个蘸碟都那么讲究,对待他们的头号主食也丝毫不能怠慢,于是配糜吃的“杂咸”应运而生。菜脯(腌萝卜干)是杂咸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此外,像腌芥菜、乌橄榄、酱姜、酱瓜等咸菜,还有生腌虾蟹和巴浪鱼饭等。
别看杂咸只是配角,却有着庞大的体系,细数可达上百种之多。潮菜研究者张新民老师曾说,认识了潮汕杂咸,就掌握了开启潮菜奥秘的钥匙。
潮汕地区保留了很多宋代的饮食习俗,比如生吃螃蟹在宋代就很流行,但受卫生条件的限制,这种食俗到了明清时代也就基本消失了,只有潮汕和江浙个别地区还保持着这项传统。一顿饭,就能吃出穿越的感觉。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杂咸是鱼饭。“鱼饭”在潮汕并不是“鱼+米饭”的组合,仅熟鱼本身就称为鱼饭。究其原因,大概因为旧时在海边讨生活的人以鱼为生,鱼本身也兼具了主食的果腹功能,所以才有了这个“饭”字。
□西夏
新闻推荐
练江汕头段水质今年下半年出现明显改善,三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都呈下降趋势 水清鸟飞,潮汕母亲河变样了
练江汕头段又可以见到游鱼戏水的美丽画面练江流域汕头段水质的改善,得益于当地对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的大力推进文/图羊城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