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从澄海走出的“革命圣火接引人”、留欧哲学博士,牺牲时年仅35岁 探寻许包野烈士故居
他是五四运动后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优秀学子,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于192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朱德;他在苏联向中国留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后受共产国际的派遣回国领导革命运动;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先后担任过中共江苏和河南省委书记;他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将不远万里寻到的革命真理向中国民众传播,在白色恐怖中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并为之英勇奋斗、受尽磨难直至牺牲——打开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史料系统,在众多的烈士名单中,许包野的名字映入眼帘。正因为有如此特别的经历,史料介绍把他称为“革命圣火接引人”。这样高规格的定位,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1519名烈士中并不多见。
在众多革命先烈中,许包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尤其让许多潮汕人为之动容,因为,他的家乡就在澄海。
人物故事
烈士故去半个世纪,妻子仍在苦苦寻找
许包野(1900-1935),又名许鸿藻,广东澄海人,出生于泰国华侨家庭。7岁回到祖国,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攻读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24年,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期间,他一边钻研马克思主义,一边在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下参加实际斗争。1926年,许包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
“九·一八”事变后,许包野受共产国际的派遣,从苏联秘密回国。1932年5月受中共厦门中心市委的派遣,他先后到安溪、惠安、泉州、莆田等地巡视工作,了解情况,发动群众,健全农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协助整顿游击队,巩固红色根据地。1933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许包野为厦门中心市委书记。1934年7月,中共江苏省委连遭敌人破坏,党中央调许包野任江苏省委书记,领导恢复和重建江苏省委机关。同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遭敌人破坏,党中央又调许包野任河南省委书记,在处境十分危险的环境中领导河南省委坚持斗争。1935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许包野在河南郑州被捕,随即被押解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同年在南京英勇就义,时年35岁。
许包野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短暂一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但令人唏嘘的是,烈士故去半个多世纪却无人知晓,在家苦苦等候丈夫归来的妻子叶雁蘋从一个青丝少妇一直等到满鬓白发。几十年来她一直在寻找丈夫的下落却毫无消息。直到1982年,她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开始写信给党史部门寻找许包野的下落。党史部门通过她信中的线索,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85年冬天才基本弄清了许包野的情况,此时,叶雁蘋已重病在床,听到丈夫革命的一生,在为自己感叹的同时也颇感欣慰,并献出许包野从苏联带回来的保存了50多年的遗物,之后她与世长辞。1987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许包野同志为革命烈士。从此,一位湮没了50多年的为理想而献身的哲学博士——许包野的革命事迹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出。
为了更好地了解烈士的故事,前不久记者特地委托一个到江南办事的朋友有空去南京雨花台看看。这位朋友知道事情原委后也十分激动,专程从杭州来到南京,并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到雨花台参观。从他拍摄的大量照片和视频中,记者看到,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展厅中,大厅左侧第二幅英烈名单墙上,许包野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朋友说,来到雨花台,面对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忠魂亭、烈士群雕,聆听介绍并参观烈士的珍贵史料,在迎风飘扬的红旗下和遍山如泣的松涛声中,每一个人都久久驻立,没有谁会不深切地缅怀烈士。那天友人从雨花台回酒店后,他的思绪很久才平静了下来,并深深地感慨:“以前我们瞻仰的烈士陵园都是地方性的,规模不会太大,但雨花台烈士陵园却是无数革命先烈就义的地方,是全国性的重要革命纪念遗址之一,可以说在那里没有哪一个参观者不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山林间的烈士陵园,央视节目隆重播出
离开省道,经过一条泥泞不堪的机耕路,在澄海区澄华街道冠山社区北面一片寂静、向阳的山坡上,我们找到坐落在这里的许包野烈士陵园。这座占地约2600平方米的陵园建成于2000年,2005年12月2日,央视在“永远的丰碑”栏目中隆重播出了许包野烈士的革命斗争史迹。
爬上高高的台阶,许包野烈士的石雕像映入我们的眼帘。即使是永寂的石像,烈士雕像安详的面容、笔直的目光和踏步向前的身躯所产生的气势,仍然穿越岁月的时空,给人以无言的震撼。记者看到,烈士基座右侧刻有“光耀千秋”的标语,左侧刻有“探索真理,毕生实践,坚定信念,英勇献身”的字句,四周还分别刻有烈士的传略和纪念题词。松柏耸立,山林无声,众人抬头瞻仰着烈士的雕像,人人都被烈士陵园的环境所感染,思绪都飘向那久远的年代。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澄海涌现了许多英烈。不过,我认为许包野烈士是其中最出色的佼佼者!”澄海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黄艺锐表示,据多方搜集资料了解,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参加革命斗争的先烈们中,唯有许包野拥有留欧哲学博士学位;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仅2年后就入了党,而且入党介绍人还是朱德!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不仅担任过厦门中心市委书记,而且还先后担任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和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因为当时不在江西,故他没有机会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被捕牺牲时年仅35岁。所有的这一切,都令许包野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人物,在苏联工作过5年多的许包野回国后,卓有成效地领导厦门和闽南地区十多个县,以及江苏、河南两省的革命活动;他着力整顿各级共产党的组织,把失业工人组织和发动起来举行罢工,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委员会”并参加游击队;重视党的宣传工作和理论建设,加强党员的纪律观念和组织观念;因为在欧洲学习和工作长达11年之久,他通晓泰、英、法、德、意、俄、奥等六国语言,博学多才。他的牺牲,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损失。
另据历史资料的记载,许包野的父亲许锡昌自小离家赴暹罗(泰国)谋生,是一个思想开放、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华侨;母亲吴阿棉是暹罗人。许包野兄弟4人,他居长。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的二弟许泽藻也在厦门参加中共地下工作,担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后来也惨遭杀害。“据说许包野原来在澄海有个孩子的,男孩,但在10岁左右夭折了。”陪同采访的当地干部说,可怜烈士英年早逝,却未能留下后代。
故居探访
凋零寂静的故居,还能让后人瞻仰多久
在弯弯曲曲的村道里转了好几圈,下车后再沿着巷道走了一段小路,我们来到位于澄海区冠山村乌尾池许厝门楼内的许包野故居,门口斑驳的老墙上还贴有“池圈西路4号”的门牌。据当地人介绍说,该建筑大约建于清朝中期,为“下山虎”格局,架梁盖瓦,硬山顶土木结构。但早已无人居住。
走近这里,众人无不唏嘘:这座老厝早已荒芜,墙体发黑砖块掉落,一些门窗的框架都已腐朽垮塌,几处曾用砖块砌补的地方露出黑洞洞的缺口,唯有用石材砌就的门框结实完好;山墙上爬藤累累,庭院内荒草丛生,举目一片残破凋零,想走进里面都让人不知从何处下脚。
夕阳西照,举目四顾,四下里安静无声。周围虽有民居,但住户基本都已搬到新房子,仅剩旁边住着一户人家。记者上前询问,出来一个面容清瘦的中年妇女。这个名叫林丽卿的户主是年轻时从达濠一带嫁过来的,而且算起来许包野居然是他们家的大老伯,与其丈夫的爷爷是兄弟!
说起烈士,她的眼睛慢慢地湿润了,转身带大家踏着半人高的荒草进入庭院,指着庭院里角落一个不起眼的房门说,烈士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当年从苏联归国后回澄海短暂住了10来天也是住在这里:“许包野的爱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去世了,后来这座故居已经很久没人住啦!”
据史料记载,早年出国留学的许包野在1931年受共产国际派遣,秘密从苏联回国,当年年底回到阔别12年的家乡,在这里仅仅住了10来天,就绕道香港、新加坡前往厦门参加革命斗争,之后一路北上,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里!
出发采访前,记者从史料上反复阅读了许包野的革命事迹:在欧洲读博士;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的一名先锋战士;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担任厦门中心市委书记领导闽南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先后担任中共江苏和河南省委书记……他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令人读了动容。而当站在他的故居前时,面对着这样一片凋零和寂静,那种巨大的落差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谁能想象到,上个世纪初,在粤东的这个寂静的小山村里走出了许包野这样出色的革命战士?他如童话里的大力神巨人一般,因为汲取了共产主义的进步思想而茁壮成长,从眼前这个低矮的小屋里冲出束缚后“哗”地腾空而去,由一个羸弱书生变成领导一个地区、一个省份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后来又与无数不幸被捕的共产党人一样,在远离家乡的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面对残破荒芜的老屋,我们拍了很多的照片和视频。一直陪着我们说话的烈士亲属林丽卿看着老屋,说出了我们的担忧:“虽然邻居都搬去了新居,这里白天夜里都很僻静,但守着先人的旧居,我不害怕。怕的是不知道这些老房子还能顶多久,如果烈士的故居坍塌了,那后人还能瞻仰什么?”本报记者 陈 敏/文林少然/摄
记者手记
珍贵的“红色资源”
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人物,泰国华侨,留欧博士,为革命壮烈牺牲的烈士——无论是打开百度还是360的网站搜索“许包野”,都能找到这些高度评价他的内容。让汕头读者倍感亲切的,还因为许包野的家乡就在澄海。对于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革命先辈,记者采访时内心充满崇敬之情。
谁说潮汕人只会经商、精明务实?谁说潮汕人做事低调、不爱声张?纵观许包野在欧洲放弃舒适生活、投身革命运动、无私奋斗的一生,每个参观者无不动容。作为一名留欧博士,他在参加革命运动时却没有一丝的书生气;从在德国勇敢地站出来举行示威游行,到回国后先后在厦门、江苏和河南领导对敌斗争,爱憎分明,胆大心细,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情况下不断发展武装队伍和建立革命群众组织,在他的领导下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同时许包野不顾个人安危,想尽办法保护地下组织和革命同志,备受群众的称赞。被捕后,他经受了最严酷的拷打而坚贞不屈,牺牲在狱中。
采访前,记者和同行都以为许包野的故居会受到很好的保护,但我们看到的却只有野草丛生、濒临倒塌的破厝,周围荒芜人烟。若没有当地村居干部的带路,谁能想得到这就是被史料高规格定义为“革命圣火接引人”、被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隆重纪念的中国共产党优秀高级干部的故居?所以说,加大革命旧址的保护力度刻不容缓。
采访结束前,我们来到烈士故居附近的烈士陵园。坐北朝南、松柏翠绿的陵园虽面积不大,但给人一些安慰。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这里有陵园看护人,看护人说起烈士的丰功伟绩就十分激动。他说,许包野是澄海的骄傲,我要在这里看好他。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啊,我们应该为革命先烈多做点事情。
新闻推荐
建设中的奥飞市民广场。本报记者李俊伟摄本报讯(记者魏盼生)澄海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