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潮阳区桥陈村实现“华丽转身” 红色领航 绿色发展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桥陈村以党建工作引领精准扶贫。
桥陈村环境“大变样”,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桥陈村以新建的“母子榕红色公园”为基础,把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与湿地生态公园有机结合。
桥陈村打造的超300亩“湿地生态公园”雏形已现。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桥陈村推进厕所革命。
桥陈村设计的蔬菜家庭合作社示范基地,为村里的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来源。
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的桥陈村,因位置偏僻、交通落后,被列入省定贫困村,是当地人眼中的穷乡僻壤。但如今,这个纯农革命老区村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本地和外地游客慕名前来。
11月15日,经过14天公告,桥陈村组织召开农家乐及鱼塘经营权招标会。最终,一名村民以30069元的价格中标,获得了该村湿地公园农家乐及鱼塘半年的经营权。这次中标,不仅比原本承包价格增加了20倍,更标志着这个贫困村在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对于先天条件不足的桥陈村来说,更是如此。“要斩断"穷根"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于建设强有力的党组织。”拥有丰富扶贫经验的驻桥陈村第一书记林雄深知,党支部不强,贫困就除不了根。
于是,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桥陈村使出党建“组合拳”:开展村党支部达标创优活动,创新“党建+扶贫”帮扶模式,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带头弘扬红色精神……
在这一系列措施的背后,桥陈村产业帮扶成效初显、老寨旧屋顺利改造、基础设施完善升级、污水处理站建成落地、湿地公园崭新开放,真正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文/图杨立轩
党建工作引领精准扶贫
为深化基层治理,今年以来,汕头市积极实施“千名干部驻村强基促振兴”工程,向全市1086个村(社区)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帮助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实施乡村振兴。
来自汕头市农业局的林雄,就是派驻桥陈村的第一书记。与当地其他基层社区或村居不同,林雄所到的桥陈村是一个省定贫困村,除了要实现乡村振兴,首要任务还需精准脱贫。
摆到林雄眼前的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桥陈村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全村总人口1350人、245户,村民以外出打工和农业生产为主,村内不仅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贫困户也占着较大的比例,达到37户共155人。
“这是一个纯农社区,脱贫说到底还得靠农业,而前提是建设强有力的党组织。”在第一书记林雄看来,全面激发桥陈村的发展活力,共建美丽乡村,首先要提高村“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的过硬本领。
为此,林雄实施“精准疗法”,让村干部把上级政策吃透把准,激发村干部求发展、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全村245户由10位老党员进行网格化管理,按自然村的地理位置,每个党员负责对接二十几户村民,及时反映问题、化解矛盾。”在工作中,林雄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和认领扶贫项目,让全村27名党员亮身份、定下党员责任岗。
据村支书陈瑞雄介绍,过去2年来,在党建工作引领下,桥陈村除了开展低保、五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送慰问金和生活用品等工作外,还为贫困户购买商业保险,为贫困户适龄子女提供补贴,并为2户有发展特色农业潜力的贫困户注册成立2个家庭农场,给予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如今,全村37户贫困户中,已有34户138人实现预脱贫,贫困户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桥陈村推进光伏帮扶项目,建设面积450平方米、42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每年收益按1:4比例分给村集体和贫困户。今年5月,首期光伏收益就发放至各贫困户手中,每户贫困户获得850元的收益。同时,实施养殖扶贫项目,引进市禽畜原种研究所蛋鸡8000只,由22户有劳力贫困户分两组集中圈养,以实现精准预脱贫。
此外,桥陈村还以“贫困户+农民合作社+科研所+互联网”模式为载体,注册成立汕头市潮阳区金灶桥陈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种植优质大米和红糯米、黑糯米、糙米等功能稻米。如今,在桥陈村水稻产业扶贫基地,眼前一大片水稻挂果累累,丰收在望。林雄笑着说,这就是晚稻“美香占二号”,虽然亩产不高,但质量非常好,产品十分抢手。而“汕金桥”稻米远近闻名,自经营以来,已实现销售额120万元。
完善基建打造美丽乡村
从刚建成不久的金灶高速口驶出,大约经过10分钟路程,就来到位处榕江边的桥陈村。深秋时分,沿着乡间小路步行,两侧新种了不少绿化,沟渠水体清澈碧绿,目之所及自然风光优美,实在难以联想到这里就是一个贫困村。
但如果回到2年前,桥陈村几乎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据林雄介绍,2年多来,扶贫工作组在帮助该村实现精准脱贫的同时,也努力改造村容村貌,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和农田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改善桥陈村的水环境,就是重点之一。
“人总是要择水而居,如果水质不好,人的幸福指数自然也就不会高。”林雄说,扶贫工作组首先对全村的水系进行集中整治,投入1000万元清理沟渠、池塘等水体,并完成了4500米长沟渠河道的疏通及硬化工程。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的问题,扶贫工作组利用生活污水终端处理的高科技模式,为桥陈村实现从排放污水到产生清水的转变。据介绍,目前这一项目已进入收尾环节,预计可在年底前启用。届时,桥陈村不仅是金灶镇首个建设独立污水处理站的村居,也是汕头37个省定贫困村中率先引入独立污水终端处理模式的村居。
作为一个纯农村落,农业生产对桥陈村往后的发展尤为重要。为此,扶贫工作组也在该村农田水系灌溉方面持续发力。2年来,桥陈村新建了2个提水站和2个水闸,这些配套不仅实现了全村农田水系可调可控,也进一步提高了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不久前的"830特大暴雨"导致很多地方内涝严重,但桥陈村的影响却不大,排涝十分及时,没有发生内涝现象。”林雄如是说。
俗话说,路通则财通。除了改善水环境,道路改造升级也是近段时间桥陈村的变化之一。扶贫工作组对全村5500米长的道路进行硬底化改造,硬底化率达到了100%。同时,实现村道的互通互联,为接下来发展乡村旅游做好基建准备。
“接下来我们还打算拓宽进村的主干道。”林雄说,目前进入桥陈村的主干道只有3.5米宽,车辆会车时经常需要避让,扶贫工作组计划在年底前将这一路段扩宽至7米,以便为车辆日后进出提供更舒适的道路环境。
从昔日环境脏乱的贫困村,到如今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的新农村,2年多来,桥陈村通过整治池塘、沟渠,改造机耕道、农田排灌沟,建设广场公园,清理卫生死角,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等,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美丽乡村的容貌也逐步呈现。
进行“二次创业”实现乡村振兴
在脱贫行动中,桥陈村的贫困户已陆续摘帽。不过,要让这个纯农社区迈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还需要挖掘让村民致富的新途径。乡村旅游,就是桥陈村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6年,汕头市农业局、市农科所等挂钩帮扶桥陈村,制定了三年帮扶规划和各年度帮扶计划。2017年,碧桂园决定投入2000万元在汕头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其中1000万元用于打造“桥陈碧桂园新农村示范村”项目。
这家知名房企的加入,为桥陈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年5月,桥陈村党支部与碧桂园集团粤东区域党支部发起“村企党建结对共建”活动,正式开启“党建+扶贫”的创新帮扶模式。
“我们要抢抓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进行"二次创业",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就是产业振兴,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和绿色加工业,通过这些"微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林雄兴奋地说,去年底桥陈村被省委组织部列入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接下来将重点发展红色休闲旅游经济,将以“母子榕红色公园”为基础,把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与红色陆路、水路及湿地生态公园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融红色革命教育、休闲观光、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红色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据了解,桥陈村旧厝现存约155栋“四点金”“下山虎”等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村内大小河流四通八达,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年3月,桥陈村旧厝的改造方案出炉,这一项目由扶贫单位之一碧桂园投资1000万元完成。
如今,漫步在桥陈村村道可见,河边一间间民宿建筑物拔地而起,而湿地公园的另一端,一栋实木外立面的“碧乡农家乐”建筑已然耸立,工人们正忙于装修工程。碧桂园粤东区域驻村扶贫干部陈伟佳表示,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碧桂园老寨改造项目顺利推进,首批40套民宿一层已建成,正在加快二层的施工建设,预计今年底前完工。
“我们计划将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整体打包,引进经营主体做强做优,从而带动整个村的振兴发展。”陈伟佳说,依托金灶镇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和自身的红色旅游资源,桥陈村还推进310亩的湿地生态公园建设,在全村配套了5座星级公厕,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引导村民种植桑葚、火龙果等多种特色水果,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好基础。
如今,站在湿地生态公园旁的农家乐木屋上,桥陈村的村容村貌一览无遗。曾经因为落后偏僻而保存下来的百亩良田、绿水古树、老寨旧屋,在岁月洗礼中变成了桥陈村独具特色的乡村美景;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一个湿地生态型、农业观光型的美丽新村若隐若现地浮出水面。
新闻推荐
推行家事审判方式改革 潮阳法官调解促成一宗3年3次起诉离婚案结案
本报讯(记者王开颖通讯员陈冬童)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法院的民事审判庭就经常要“断家务事”。潮阳区法院积极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