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旭 连续五年莅汕采风 感叹鮀城越变越好
陈世旭
由汕头市旅游局、汕头市公益基金会、香港商报联合主办的“2018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活动于近日圆满结束。此次,来自北京、辽宁、天津、广西等不同地区的9位著名作家结伴而行,看老厝、访乡村、探企业、走老城、观非遗,实地了解汕头风俗风情、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而在此行当中,记者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江西省文联原主席兼作协主席陈世旭。作为此次采风团名誉团长的他是全团唯一一个连续五年莅汕采风的作家。对于陈世旭而言,虽然每次来汕都是匆匆数日,但连续来了五年,对汕头的认识由点连线,连线成面,让他每每发出“耳目一新”“令人惊讶”的感叹,此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陈世旭在访谈一开始便由衷赞叹道:“汕头每年都有新变化,且越来越宏伟,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让人喜欢。”
立体感受汕头巨变
赞叹“这才像一个改革开放城市”
作为此次采风团中唯一一位连续五年来汕采风的作家,眼见汕头近些年的变化,陈世旭显然比其他人更有感触,以致在访谈甫一开始,记者抛出“对汕头有什么看法”这一问题时,陈世旭随即道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汕头每年都有新变化,越变越好,这是让人高兴的”。而五年前,汕头留给他的印象却并不这么“讨好”。陈世旭坦言道,对汕头的第一印象“有点意外”,意外来自于汕头作为首批改革开放的城市、沿海经济特区,与其他特区相比,“差距有点儿大”。但五年来,汕头改变的步子越迈越大让陈世旭对汕头印象有所改观,更不吝“令人惊讶”“感到震惊”“越来越宏伟”等赞誉之辞。“今年来再看老城开埠区,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老屋的修缮、整体的包装,修旧如旧,尽可能地恢复原始的历史面貌,让人对汕头的过去,对文化遗存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可以说做得非常好。”而东海岸及濠江一带的整体开发,更让陈世旭直言“每年来都能看到不少高楼崛起,片区整体规划建设逐步推进,大的面貌完全展现出来,开发得非常雄伟,有大气魄,汕头这才像一个改革开放的城市。”而此行中最令他印象最深的一站,陈世旭表示“潮南最美乡村让我着实感到震撼”,“新农村朴素、洁净,村庄不仅整体开发做得好,还关注到保护旧建筑、历史遗存等方面,村庄风气好,这都很令人惊讶,可以说是让我看到了汕头一个新的侧面。”陈世旭表示,随着到汕头采风的次数越来越多,对于汕头越来越了解,也进一步丰富了他对汕头的印象。“感觉到汕头在快速成长,且越来越宏伟,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让人喜欢。”
写作是生活方式、精神归属
立言“我活着、我写作着,因此我快乐”
无论是在采风走访过程中,还是在访谈对话间,陈世旭沉稳、凝练、不多话,给人留下“温润和缓”的深刻印象,熟悉他的人不仅关注他的作品,更津津乐道于他在写作上的“勤奋”。上世纪80年代,陈世旭以《小镇上的将军》一举成名,且作品迭出,30年来笔耕不辍,被称为中国文坛“常青树”,江西文坛的“领袖”,可谓是个“高产”的作者。曾有报道这样描述陈世旭的写作习惯:晚饭后约8点上床,不到10点已经入睡,早上5点半左右起床,7点前折腾出一身汗,早饭后开始爬格子,中午做饭吃饭午睡,下午又是爬格子,直到做晚饭吃晚饭。
是什么让自己这样坚持?陈世旭直率道:“我没有要"坚持"这件事情,我就是觉得我的生活离不开它,我只有在文学创作过程当中,才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在文字中游弋三十余年,陈世旭坦言文学创作初期,也有过坐在桌子前什么都写不出来的困顿和艰涩,但在文字当中浸淫久了,“文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写作的过程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证明,如果有一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那我觉得我就该离开这个世界了——存在没有价值了!”在当今物化的时代,陈世旭安于自己的这种写作,且视其为精神上的一种优越。“在人们精神普遍"沙化"的时代,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并不容易,而我找着了,我活着、我写作着、我存在着,因此我快乐。”有人说传统文学的黄金时代逝去了,传统文学被边缘化了,每每听到这一论调,陈世旭豁达地回应道:“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享受文学创作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她(传统文学)就是我的中心。”
自谦不是领军人物
直言“生活中一分钟都不应停止思考”
尽管屡获全国文学大奖,甚至一举拿下了首届鲁迅文学奖,长年笔耕不辍被誉为中国文坛“常青树”,但谈起自己的作品,陈世旭却以一句“我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比较负面”作总结。“我觉得我一直没有写出特别好的作品,或者至少没有我特别满意的。”陈世旭认为,文学写到一定程度强调思想性,有些作家的好作品可以引领文学界甚至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而我不可能成为领军人物,我一直没有成为那个思维走在整个行当前沿、开风气之先的作家,这是我对自己不大满意的地方。”言语直率而坦荡。
但在读者及文学评论家们看来,陈世旭的作品可贵之处在于其文字朴实、真诚,透显出陈世旭爱憎分明的性格却不尖锐,而是“温暖却有力的”。他取材多元,有时展现现代世态风俗,有时又直述心中感悟,不仅描摹农民生活,也关注知识分子精神向度,以生活中的人与事为原型进行创作,常常能引发读者的共鸣。陈世旭直言道,“这就是我写作死板的地方,我写的基本是我见过的、我认识的、我经历的,我只是把它做了文学化的处理而已,但我在这个过程坚持思考。”在陈世旭看来,人生必须坚持思考,生活当中一分钟也不应停止思考,唯有思考,能让自己跳脱出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问题,才不至盲目跟风,才能直指问题核心。
对于陈世旭来说,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体验快乐的过程,也是坚守自持的过程。“我有这样一个原则——不要让人家心里变坏,看完作品愿意学好,不要学坏。另外就是要真实,不能虚伪,不能丑恶,不能恶毒,不要说假话,如果不能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真实生活的烟火气,就没有意思了。”陈世旭坚持道。
本报记者 刘佳纯/文 李德鹏/摄
【人物档案】
原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江西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上世纪80年代以《小镇上的将军》一举成名,著有小说《惊涛》、《马车》、《镇长之死》,获全国文学大奖及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片小说奖;其多部长篇小说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灵魂漂泊、精神成长进行了精当描述”,“表达了消费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性割裂与精神"沙化"的深切忧虑”。近年所作《八大山人传》是史上唯一一部书写清初画圣八大山人的长篇传记作品,为读者还原了艺术家有血有肉的传奇人生,深刻展现了传主卓尔不群的精神品格,在传记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文学品位。
新闻推荐
“创文提质升级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潮南实现振兴发展的总抓手。潮南的创文已经从集中整治逐渐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