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刚: 那条“令我心疼的街” 今天让我感到震撼

汕头日报 2018-10-31 08:21

▲邓刚近照

邓刚(左一)走访潮南区仙城镇仙门城社区

本报记者 刘小萱/文 李德鹏/摄

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由汕头市旅游局、汕头市公益基金会和香港商报联合主办的“2018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活动于近日圆满结束。在汕期间,作家们实地了解汕头市地方特色文化、传统工艺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产品,他们用手中的笔描绘发展新气象、新成就,展现鮀城奋进之美。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专栏“海风潮韵汕头行”,专访此次参加采风的四位作家,畅谈他们的“汕头印象”以及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故事。敬请垂注。

3年前,邓刚作为“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成员第一次莅汕,此番他又随采风团二度莅汕。日前,记者在其下榻宾馆采访了他。

见到邓刚时,他刚结束一天的采风活动走进宾馆,尚未回房间歇口气,就带着奔波一天的风尘疲惫,在楼下接受记者采访。茶座只有茶没他喝惯的咖啡,他随意地摆摆手说不用茶水了,就随便坐坐聊会儿。没想到这一聊就不止一个钟头。

修旧如旧的老街感觉“就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天的采风行,邓刚说感觉好像来到一个新城市,这3年汕头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小公园一带。说到这,自然想起他第一次汕头之行和那篇《汕头有条令我心疼的街》,文章写的就是小公园南生公司前面那条街。

3年前,70岁的邓刚自驾车从大连“狂奔”3500公里,跨越九省一市,经过三天三夜风尘仆仆来到汕头。“我喜欢自驾车四处疯跑,体验各地的景色人文。”在汕头,他利用休息时间自己驾车四处游逛。那次,他逛到小公园一带,南生公司前面这条骑楼老街让他有一脚踏进民国年代的穿越感。中西合璧独具特色的骑楼建筑虽千疮百孔破败不堪,典雅精美的门窗装饰虽残缺模糊,但从其散发出的独特气质,依稀可想象昔日富丽堂皇、大气典雅的风姿。这一眼的深刻印象诱使邓刚去深入了解南生公司的前世今生,了解汕头这座百载商埠的历史。对着疮痍满目的老街,想象着汕头商贸曾经的“商贾云集,楼船万国”和老街昔日的繁华气派、热闹喧嚣,心头是无尽的叹惜感慨,那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汕头,你今天所有的靓丽和辉煌,都抵挡不住这条老街蕴含的魅力,都无法冲淡我为这条老街的欣喜和心疼……”后来就写下《汕头有条令我心疼的街》一文,呼吁:“保护这条老街的每一寸土地,都比一万米的新建筑值钱!”

“真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汕头市委市政府如此的重视!今天我们看到,小公园的保育活化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那条"令我心疼的街"今天让我无比震撼,那变化是天翻地覆的!”说到在小公园的见闻,邓刚十分兴奋,“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同一条街,但看到修旧如旧的骑楼建筑,又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

邓刚说,150多年前汕头就开放为通商口岸,恩格斯竟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就指出汕头是中国除五口通商之外“惟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汕头作为中国最早向世界打开大门的城市之一,西方的商品经济文明与潮汕的重商文化相交融,西方文化与潮汕文化相碰撞,造就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商业文化,成就了“百载商埠”曾经的繁荣。这些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是百载商埠历史的见证。这是独属于汕头的历史、文化,也是其魅力所在,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或许目前旅游的利润尚回报不了投入的资金,但作为一个"百载商埠",需要有这种文化投资来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

邓刚还建议,这条街修旧如旧,恢复其清末民国的风貌后,可以挖掘收集其历史掌故传说,以此为背景创作一部充满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电视剧,展现这个城市开放之初中西文明的冲撞交融和城市的人文风情。“如果能把这个故事讲好,电视剧红了,汕头也就火了!”

大海释放了我奔放不羁的性格

“汕头和大连一样都有条海滨路,汕头海滨路观光式海滨长廊很美丽,也更洋气;大连的海滨路更接近大自然。这里的海水不像大连那样是湛蓝的,而是略有点泛黄,这可能跟海水深浅及近岸海底结构不同有关。气候不同,汕头的海鲜跟大连的肉质味道也不太一样……”不愧是“国内写海第一人”,对海的兴趣几乎是本能,邓刚谈到汕头时,也离不开海。

对文学的喜好对邓刚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也不知为什么,从小看书就没个够,很小的时候,看小人书已不过瘾,就爱看原著,那些文字是那么吸引我。”但从小就怀揣着文学梦的他却因“出身”问题,13岁就辍学进了工厂,后来又干起了碰海营生。“那是一段艰辛凶险又充满幸福感的时光。”说起碰海生涯,邓刚的话多起来,“憋着一口气,一头扎进十多米深的海底寻找猎物,苦咸的海水,刺骨的寒流,黑魆魆的暗礁,不测的风浪,充满未知的凶险,十分刺激。但这种冒险能收获美味海鲜,能赚取外快贴补家用。那种生活与大自然十分亲近,自由奔放,无拘无束,让我暂时忘掉挫折,忘掉压抑,充满幸福感。二十多年里,我碰海的足迹遍及辽东半岛,如果不是改革开放,都不知自己会流浪到哪里。”

1979年,在文学路上百折不挠的邓刚终于在《海燕》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心里的鲜花》,开启了创作的井喷期。1983年《阵痛》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迷人的海》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作家王蒙甚至把1983年称为“中国文坛邓刚年”。从《迷人的海》开始,邓刚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海系列”小说:《龙兵过》、《白海参》、《山狼海贼》……这些充满“海味”的作品,展示了中国文学尚未有人触及的生活领域并创造了全新的艺术形象,邓刚因此被誉为“国内写海第一人”“中国的海明威”。

那么,是大海塑造了邓刚豪迈奔放、自由不羁、敢于冒险、勇于迎接挑战的性格吗?邓刚不这么看,“我觉得人的性格是注定的,只是宽广深邃莫测的大海释放了我奔放不羁的性格。”

现在更喜欢在网络海洋里“冲浪”

近年来,邓刚的创作更多地涉足散文、杂文、随笔领域,出版过散文集、随笔集等。为使创作更贴近生活,他深入企业、公安局、大学体验生活。前几年,更到医院挂职4年体验生活,每天胸前挂着“特聘教授”的牌子在手术室、病房、诊室“逛”,和患者聊,和医生聊,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随笔《邓刚逛医院》在报纸上连载。

邓刚透露,4年的医院体验生活还有另一个收获,那就是完成了一部反映“石女”生活与命运的小说《永远的花朵》,只开花不能结果,这就是石女的命运,所以取了这么个标题。他说这小说很快就会在他的公众号“作家邓刚”连载。

邓刚说现在更喜欢在网络上“冲浪”,在公众号上发文章。相比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邓刚更看好前者。“我觉得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更随性,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更直接,更有写作快感。看到那么多粉丝为你点赞,跟你对话,更容易激发灵感,激起动力。我的公众号每天一更新——哦,今天公众号还没更新呢!得赶快回去更新了!”

看着他匆匆上楼的背影,不由折服:这像一个73岁的人吗?这么精力充沛,这么与时俱进!同时,心里也有丝歉疚:奔波了一天,他一口气都还没歇;聊了一个多钟头,他一口水都没喝呢!

作家档案

一位善于表现两种韵味的作家

邓刚,生于1945年,辽宁省作协原副主席,大连市文联原副主席、作协原主席。1979年发表处女作《心里的鲜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白海参》《曲里拐弯》《山狼海贼》,中篇小说《迷人的海》《龙兵过》《左邻右舍》《远东浪荡》,短篇小说《阵痛》《刘关张》《八级工匠》等几百万字。多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本,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多次获全国及省、市级文学奖,《阵痛》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迷人的海》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作家王蒙甚至把1983年称为“中国文坛邓刚年”。其小说创作主要涉足两个题材领域:工厂生活与碰海生活,表现两种韵味:“铁味”和“海味”。被誉为“国内写海第一人”“中国的海明威”。

新闻推荐

潮南区委书记张学龙: 围绕中心锻造作风 坚决打好治污攻坚战

本报讯(记者魏青)练江污染,是全市人民乃至海外潮人心中之痛。为打好练江综合整治攻坚战,自中央环保督察以来,潮南区上下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