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公益基金会践行“文化公益”,连续五年邀请著名作家莅汕采风 文坛名人用心用情品味汕头新变化

南方日报 2018-10-30 07:06

汕头市文化馆,采风团正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在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作家对每一件珍贵文物深感兴趣。

在广东唯一海岛县南澳岛采风时,海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让作家一行赞叹不已。

潮绣文化产业的发展,让采风团成员看到汕头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10月25日中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采风团团长白庚胜等9位作家顺利完成为期3天的采风,第五届“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几年来,作家们通过多角度的发掘创作,把汕头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知名的景区景点,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向国内外读者宣传推广,在海内外引起热烈的响应,对于扩大汕头的影响,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汕头产业做大做强,起到积极作用。“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活动”,也已成为汕头市文化品牌推广的一大盛事。

据悉,该活动也是汕头市公益基金会践行文化公益的“大公益”思路的具体体现,自2014年第一次组织文坛名人来汕头采风,而后每一年邀请作家名人来汕,品味汕头的变化,新风采、新气象以及发展潜力,至今已坚持5年时间。去年,汕头市公益基金会还组织编印了《大潮大美——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行作品集》赠送给各地的友人。

近日,记者采访了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会长张泽华,他向记者道出了每年坚持邀请作家来汕的原因。

●文: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宋芾图:杨立轩

让名家向外传播潮汕精神

南方日报:到今年,已经是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与汕头市旅游局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活动”了,为什么要坚持做这件事?

张泽华:著名作家汕头采风活动,至今已经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巨才、蒋子龙、谭谈、叶辛等领导,以及电视剧《乔家大院》作者朱秀海、《潜伏》作者龙一等,近40名国内知名作家到汕头进行采风写作,创作出数十篇优秀作品在各大媒体上广泛发表。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向外传播潮汕文化、潮汕精神。这些作家来自天南海北,他们以外来人的眼光来看汕头,陌生人的眼光,更能看出本地人习以为常的不足和闪光点。

如果把汕头这座城市比作一道美食,那么请作家过来品尝和评鉴,就是要把它的美味演绎出来、把香味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接受和理解它、喜欢上它,达到“近者悦,远者来”的效果,提高城市的影响力。

多角度展现魅力让更多人爱上汕头

南方日报:听说作家们采风的行程及路线,每一处您都提前亲自踩点,您希望让作家们看到怎么样的汕头?

张泽华:在采风路线的选择上,参观的每一处景点、每一家企业,都经过多次商量讨论。比如开埠文化、华侨文化、滨海文化、乡村文化等一系列地方特色文化,像传统工艺如潮绣、珠绣、酿酒等产品的制作过程,以及部分获得国际奖项的高新技术产品、本土的科技创新企业,力求为作家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素材的同时,尽可能全方位、从多个角度向作家们展现汕头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也因为受到采风时长的限制,最终我们制定了以林百欣图书馆为起点,到华侨公园、海滨路、石炮台、开埠纪念馆,再到小公园这样的路线。下午前往濠江区的教育园区,了解华南师大附属濠江实验学校的建设情况,并参观作为本土企业优秀代表的金明精机。在潮南区,我们走进乡村振兴的示范点陇田镇东华村和仙城镇仙门城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明精机展厅里,作家们对并不熟悉的吹塑尤为好奇,当他们听到该公司生产的设备已远销到对技术苛刻的德国,一台机器就可卖到1000万元以上,纷纷竖起大拇指。该企业着力于技术升级,正在研制三代光学薄膜制造设备,以替代日韩进口为目标。听到这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感叹道:“好!壮我国威。”

第二天,我们带领着采风团踏上广东首批最美旅游公路——汕头东海岸大道到南澳岛全长95公里的滨海大道,在蓝天白云下游总兵府、青澳湾,北回线标志自然之门,领略自然风光之美,下午又前往澄海区参观世界兰花第一股——远东国兰,情牵潮汕人出海情节的樟林古港,以及品味澄海酒厂出产的美酒。

第三天,参观具有潮汕“非遗”文化特色的企业圣地亚公司,本土创新型企业平易环保科技公司,参观奥斯登智能康复中心,并邀请作家们在采风活动的最后听取“梦归潮汕”寻亲志愿者讲述寻亲的故事。

在平易环保科技公司,作家一行对用物理洗衣方式就能洗净衣物的洗衣球啧啧称奇,现场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到该企业在不久前荣获“2018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曾潜心十年研发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环保洗衣球,表示大加赞赏。

我相信,在采风过程中,作家充分感受到汕头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新面貌,看到汕头企业创新竞争力有后劲,前途不可限量。汕头企业勇于站在科技前沿,善于探索消费市场潜力,让产品永立国内外市场前沿,为发展实体经济探路,这是新的经济形势下对新型企业家的新期待,也是对把汕头作为重要发展极的需求。

期待更多名家的优秀作品

南方日报:在采风的路上,与作家们在一起互动,您的收获是什么?

张泽华:5年了,汕头先后迎来近40位文坛翘楚、文坛大咖,他们的足迹踏遍港口工地、企业学校、新街老巷、海岛乡村、名胜古迹,收获故事、汲取素材,我向作家们推介汕头,作家们用心了解、感悟汕头,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和这些作家都成为了好朋友,我觉得非常幸运,也很开心。期待更多的作家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助力传播汕头好声音,讲汕头好故事。

■相关

采风团成员名单

白庚胜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副部级),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国际萨满学会副主席。

陈世旭

原江西省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正厅级),全国人大第七、八、九届代表,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上世纪80年代以《小镇上的将军》一举成名,继有《惊涛》《马车》《镇长之死》获全国文学大奖及鲁迅文学奖。近年所作《八大山人传》书写清初画圣的传奇人生。

邓刚

原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副厅级),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影视剧《站直喽,别趴下》《狂吻俄罗斯》《澳门雨》作者。现为中国作协名誉委员,《人民文学》编委委员,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多部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代表作有《迷人的海》《山狼海贼》《绝对亢奋》等。

王必胜

人民日报原副刊主编、高级编辑(副厅级)。著有散文随笔《邓拓评传》《东鳞西爪》《散简》等多部。散文《单位》获“第七届老舍散文奖”,其《散文选刊》获2014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龙一

天津市作协副主席(副厅级),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文学创作一级,电视连续剧《潜伏》《借枪》《代号》作者。1961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北。“生于饥荒之年,长于物质匮乏时期,故而好吃;长期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慕古人之闲雅,于是好玩。”著有《烹调爱情》《接头》《恭贺新禧》等。

凡一平

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副厅级),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影视剧《寻枪》《理发师》的作者编剧。现任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成员。其代表作《上岭村的谋杀》《天等山》被翻译成瑞典文、越南文、俄文在国外发行。

程绍武

《中国作家》杂志社副社长(副厅级),编辑家,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协《作家通讯》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著有评论《既暧昧又温存》《制作时代的制作之书》《日常生活的炼金术》等,其编发的多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

衣向东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总监,著名书法家,编剧,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影视剧《牟氏庄园》《我们的连队》《将军日记》作者。1982年入伍,在部队服役24年,曾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代表作有《站起来说话》《向日葵》《吹满风的山谷》等。

杨海蒂

《人民文学》杂志副编审,首届“三毛散文奖”审读委主任,文汇出版社“金散文”丛书特邀主编,著有散文、评论、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和剧本,曾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文学奖”(散文奖)等。

新闻推荐

汕头市全民健身运动会乒球赛下月举行 现已接受报名

本报讯由汕头市人民政府主办,市体育局承办,市乒乓球学校协办,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赞助的2018年汕头市全民健身运动会乒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