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浪中前行在挑战中发展 《汕头埠航运业》一书作者分享潮汕航运历史
由布里斯托尔大学图书馆提供的汕头港行驶帆船图片。资料图片
现在还在坚守着潮汕夏布这一项传统工艺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受访者供图
有一句潮汕俗语“行船分三分命,年轻行船,年老行巷子”,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向人们阐述了行船的高风险性。在农业文明时代,船是常见的长途交通工具。凭着敢闯敢拼的精神,潮汕先辈乘着红头船出海打拼事业,几经磨难,风雨飘摇,才能有如今被后人广为传颂的“红头船”精神。
近日,《民国时期汕头埠百业丛书》之《汕头埠航运业》一书的其中两位作者欧俊勇、钟俊红做客合胜读书会,以生动的讲解和珍贵影片的展示,与书友一起走进潮汕航运历史,细细讲述了汕头埠航运业“那些事儿”。
●叶彤
汕头本埠航运业曾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作为红头船故乡的汕头,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它面朝大海,北上可达京、沪各地,南下直达东南亚诸国;同时还是潮汕各县以及闽西、赣南等地货物的集散地,是区域的航运中心。
早在鸦片战争前,汕头港已具商埠雏形。当时的汕头港是国内一个运输十分繁忙的中转港。西方国家看中汕头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曾经驾驶帆船到达妈屿海面,进行倾销洋货(鸦片)和贩卖人口等非法活动。咸丰八年(1858年),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汕头是五口通商之后“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历史上的汕头,于1860年开埠。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天津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汕头于1860年被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称“汕头埠”,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
随着汕头港的开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纷至沓来,英、美、法、德、日以及挪威、丹麦、荷兰、俄国等9个国家先后来汕设立领事馆,开办洋行、教会和航运机构,建设码头、仓库,开展海运贸易事业。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汽船首次公开抵汕,随后美、法、德、日等12个国家的船舶相继来汕。
“英日荷等国的轮船比起汕头本埠的人力木帆船更有优势。在远洋航运方面,人力木帆船难以抵抗狂风浪涛,机动性差,导致汕头往南洋各国的航运市场份额逐渐被外国航运公司蚕食。同治以前,汕头港的远洋航运业务全部被洋轮包揽。国内货运方面,清政府于1862年允许外国航运公司从北方运载豆饼、大豆进入汕头。在此之前,汕头本地所需的豆饼、大豆均是由本地航运队伍进行运输。”钟俊红说道。
汕头本埠的航运业在外国轮船的冲击下,竞争力下降,汕头本埠的航运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志之士为航运业寻找出路
面对这一挑战,清朝的有志之士是如何寻找出路的呢?《汕头埠航运业》对此进行了介绍。
清同治十一年(1872),李鸿章支持成立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先后在国内外设立18个分局,汕头为其中之一。继招商局伊敦号轮船在上海揽载客货首航汕头之后,同治十二年富有号轮船开辟了汕头—新加坡航线,此后陆续有泰顺号、海瑞号、同华号等轮船进汕头港。轮船招商局在1890年、1893年两次在汕头增建货运仓库,扩大其航运业务。
光绪十六年(1890),潮阳人肖鸣琴集资5万元创汕潮揭轮船公司,从香港购进两艘50吨汽轮行驶汕头潮阳间,又购两艘75吨汽轮行驶汕头揭阳间。据《广东航运史》记载,该公司是当时广东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也是广东创办较早、存在时间最久的轮船公司。
当时的海外华侨也积极投身于汕头航运业。1879年,汕头到新加坡、曼谷的移民与贸易,很多都是乘坐华侨邱忠波所经营航运公司的轮船。1908年,华侨张建三在暹罗邀闽粤商人和暹国官绅合设暹罗轮船公司。1909年第一艘驶往汕头的轮船是“肖何”号。
在外国航运公司的夹缝中,官府、民营企业、海外华侨齐心协力,虽然属于次要地位,但是依旧为汕头埠航运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汕头的商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海运贸易发达曾直接促进经济繁荣
汕头港从开埠到20世纪初,经过初期的建设发展,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说明,汕头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商贸港口。如拥有木栈桥趸船码头6座,仓库200多间(约5万平方米),中外轮船公司10多家,包括英国的怡和、太古轮船公司,法国雷特公司,日本大阪商船会社,泰国中暹轮船公司,还有中国轮船招商局汕头分局、中国民生实业公司汕头分公司等。另有本地太古南记、维记、捷利等30多家船务行或代理行。汕头港与国内沿海各港通航,并与日本和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几个大港通航。
1922年,鉴于汕头埠发展趋势大好,广东省政府设立汕头市政厅,自此汕头成为广东省的一个直辖市,1930年正式成立汕头市政府。
据《潮海关史料汇编》载:“1932—1937年各年往来外洋船舶艘次及吨位数均占全国港口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广州”。“1935年进出汕头港国内外船舶共4531艘,6780121总吨位,是开港以后的最高年份”,货运量占全国港口的8.64%。
海运贸易的发达,直接促进了汕头经济的繁荣。1933年前后几年,汕头市每年贸易额在6亿—7亿元左右,据《潮州志·商业志》描述,“商业之盛居于全国第七位,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
汕头埠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国际航线的开通,促进了港口海运贸易的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海运商贸达到了鼎盛时期。汕头航运业的发展直接带来了汕头出口商业的崛起。
“在当时,从汕头港出去的货物当中,比重最大的是糖,烟叶、麻布、陶器、纸等物也占有一定比重。汕头商品出口地主要是东南亚一带,以咸杂、水果为主。汕头的出口商以输出地域命名可分为南商、暹商,以运销货物命名则有酱园和果园之分。”钟俊红如是说。
伴随航运业的发展,还出现了专门为商号租载船货的租船行,催生了专门为留在暹罗、越南、马来西亚等潮人传递家书、汇款的侨批业,以及专门出口瓷器、菜籽等的出口商。
在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航船,无论是汽电船还是木质航船,都可能在汕头海域及内河这一区域发生事故。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触礁、恶劣天气、机械故障、超载超员等。欧俊勇介绍道,在民国时期,汕头地区的善堂已经初备水上救援的规模,并设有专门的救护队伍。
航运业沟通汕头与各地联系
1939年6月21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入侵汕头,控制海关,关闭港口贸易,港口主权和航运权益被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和操纵。“汕头商民星散,人口内迁”,这是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于汕头港口的描述,港口生产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港口内外交通中断,贸易运输一蹶不振。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汕头港口航运得到恢复,但因战争创伤等,港口海运贸易仍处于冷落状态。而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汕头港重新得到发展机遇,汕头港生产建设蓬勃发展。
汕头港开埠后,经历了“发展——停滞——再发展”的路程,既给汕头刻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印记,又使汕头从封闭走向开放,沟通了与全国各地乃至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
■延伸
潮汕夏布曾深受海外欢迎
《汕头埠航运业》这本书,虽然已经出版,但是关于航运业的发展,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深度研究。曾深受海外欢迎的潮汕夏布便是其中之一。
夏布主要用作暑衣和帐布
潮汕地区历来有纺织的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外棉纺织品进口大量减少,使潮汕纺织业得以迅速发展,生产较为兴旺,一直持续到上世纪30年代初。揭阳地区以夏布生产最盛,是揭阳地区海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关于潮汕夏布,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陌生。但是在老一辈人眼中,这是常见的东西。他们穿着潮汕夏布制成的背心,在田野里干活,很是凉快。
夏布又名苧布,是中国的传统纺织品之一。夏布由苧麻加工纺织而成,工序大致“以半脱胶苎麻手工劈麻,捻成纱后织成”,主要作为夏天的暑衣和帐布,因为其质地清凉透气,广泛受到运销地民众的欢迎。
《诗经》颂曰:“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周代已经以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
由经线纬线相互交织而成
欧俊勇老师就曾带学生团队开展过关于潮汕夏布的田野调查。结束后,他们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出一个视频,视频主题便是介绍这项濒临失传的潮汕夏布的制作工艺。
通过该视频,我们可以看到从麻到布的编织过程中,主要经过牵线带扣、带布、织布等工序。
第一个工序是“绩綕”。“绩綕”是把麻皮撕成细长的麻线;再将一条条细长的麻线连接在一起,纺线围成一团麻线球,以用于经线。
第二个工序是“牵线带扣”,即织编布的经线。在“带布”前要先把一整团的藤头解开分成两部分,用细绳将一小部分的一头系紧以防在穿梳的过程中弄乱,然后用布针将藤一丝一丝穿过布梳,穿过布梳的部分要用“格粽”穿好(即用两根棍子把它们隔开然后两头系起来),以防藤丝乱了,此过程叫做“带扣”。
“带布”是第三个工序。将“摘”(工具名)放在废弃的规架上,随后将穿梳好的藤的一边固定在“摘”上,藤的另一边则解开拉至最长固定在拖布架上,再把藤捋直、绷紧,最后再将大石头压住拖布架,目的是使藤在“带布”的过程中保持绷紧状态。做完“带布”前期准备,就需两个人协作,一人拿着竹扫将藤捋直,并把布梳往下带,一人转动“摘”,始时边转动边把竹板垫在藤的下方,以每转动四次放四根竹板并将藤转动三圈为一个周期转至藤全部以绷直状态圈绕在“摘”上,最后将“摘”取下完成“带布”的所有步骤。
第四个工序是“织布”。织布前要先把“綕”泡在水里,浸泡完,再把湿润的“綕”拧干,放在梭子里;然后把先前准备好的“摘”放在完整的规架上,并固定好位置,以此作为夏布的经线,到了这里,织布的前期工作则准备就绪。
接着即可开始织布,织布前需端坐在规板上,调整好姿势并系好腰带;之后将“摘”转动二分之一周(目的是使经线拉长且使未转动的经线保持绷紧状态)随后将布梳往下拉,梭子穿梭于经线之间,形成夏布的纬线,蹬紧脚踏板,使经线绷直,梭子再一次穿梭在经线间,当松开脚踏板时,就完成了织布的一个周期。
唧唧复唧唧,女儿当户织。梭子穿梭于经线间,在手脚的默契配合下,经线纬线相互交织形成了精美的夏布。
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夏布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曾经夏布广受人们欢迎,如今却越来越少年轻人知道。“现在还在坚持着潮汕夏布这一项传统工艺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夏布的保护与研究,是传承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欧俊勇老师说。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汕头10月23日电(记者吴绪山)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学近日举行庆祝建校100周年暨2018年校园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