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牛田洋红树林景观带项目通过验收 筑起江湾新区“海上绿色长城”
牛田洋红树林景观带共有56个种植块,种植18万株苗木。
汕头在海滩涂深水区围堰固土种植红树林,此举为全省首创。
近日,位于汕头市西片区牛田洋大堤外围的滩涂种植红树林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省专家组验收,这意味着,这条跨越11公里海滩涂的红树林景观带种植建设工作圆满收官。
众所周知,红树林生态系统享有“海岸卫士”“海水淡化器”等美誉,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河口环境平衡等生态功能,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屏障。而此次种植红树林所在的区域,正是汕头市当前全力规划建设的江湾新区。
种植红树林原本并不罕见,但在汕头“四大平台”之一的江湾新区打造红树林项目,背后究竟蕴含着当地党委、政府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对于因海而兴的汕头来说,这个全省最长的生态项目又有何现实意义?
随着项目通过验收,一幅坚持生态优先的城市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文/图:杨立轩通讯员王雪峰
固土种植方法全省首创
刚刚通过验收的牛田洋红树林景观带项目东起牛田洋一号闸口,至七号闸口,全长约11公里。自今年7月中旬到9月底,汕头市农业局在这里种植了桐花树、秋茄、木榄、无瓣海桑等各类红树林苗木18万株,种植面积约24万平方米。
“项目按照景观优先、适地适树、兼顾排洪安全的原则来设计。”汕头市农业局副局长林金灶介绍说,项目设计上考虑合理的密度控制以及高度控制,适当避开水闸口、上岸口和养殖航道等常用通道,避免影响视觉景观效果。
同时,根据退潮时滩涂裸露情况,划分为退潮裸露滩涂和深水滩涂共56块种植块。其中,退潮裸露滩涂长约4.9km,设计浅水区种植块30个;深水滩涂长约5.8km、设计深水区种植块26个。通过项目的建设,把牛田洋堤围建成汕头滨海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打造“海上绿色长城”。
由于牛田洋位处榕江出海口,江底的泥土较为稀薄,加上夏季的汕头面临不少台风威胁,这样的客观因素就为苗木种植带来了一定难度。项目进入种植环节后,如何再确保苗木存活,考验着林金灶和他的团队。
对此,汕头市农业局一方面邀请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等专家加以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探索采用“土办法”进行高效种植。
林金灶告诉笔者,种植团队在海滩涂深水区围堰固土,即利用竹竿将苗木捆绑后插入泥土中,这样既可对抗水流,让苗木尽快生根,也能在夏季对抗台风等恶劣天气。而这种“土办法”的成功运用,为全省首创。
目前,部分苗木已经长出新棱和绿叶,吸引不少白鹭前来栖息觅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市农业局邀请中国林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该项目的种植情况进行现场查定。
专家组一致认为,牛田洋红树林种植项目措施得当,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初步显示出较好的种植效果和景观效果。
设计“留白”预留规划空间
那么,如此大规模种植红树林,对牛田洋的生态环境有何积极作用?
据了解,在牛田洋大堤外围滩涂种植红树林,不仅可有效地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防浪护堤,还能够大力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对片区的海水养殖可有效地提质增量。与此同时,红树林也可作为侯鸟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
事实上,汕头湿地是我国三大候鸟迁徙区之一,每年来往的候鸟数量多达数十万只,而被誉为“城市之肾”的牛田洋,候鸟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此次红树林景观带项目,不仅着重生态功能,也通过设计上的“留白”,为江湾新区未来的发展预留规划空间。
对于江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汕头一直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合理保护基本农田、山体、湿地,保留优美的田园风光,打造绿树成阴、绿中有城、城中有绿的生态型城市面貌。
而在牛田洋大堤外围,此次种植的红树林景观带项目与大堤之间就专门预留了50米宽的空隙,这一空隙正是为了往后发展生态观光旅游而准备。
“按照汕头的规划,这边到时候是一个风光带,要开辟一条车道,在红树林间再建设一条栈道,老百姓可以在里面走,观赏海上长廊,观赏红树林,观赏鸟类。”中国林科院热林所森林生态学专家李意德介绍,这样整体设计能够形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海上绿色生态系统,对汕头人民也好,对海产品的供给也好,对整个水质的改善也好,都能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海上森林环境。
同时,汕头市农业局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的总体布局,对1号闸周边进行全面整理,清除搭建物、杂草杂物和降低原有土堤的高度,并种植老鼠筋、桐花树等红树林植物2600多株,整体提升了项目的景观效果。
笔者了解到,此次红树林景观带项目验收完毕后,牛田洋滩涂红树林将进入两年的生长管护期。
“护育期管养主要是做及时的苗木补种,清理垃圾障碍物和影响红树林生长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红树林能够及时成活成长。我们准备在里面树立几个警示牌,告知沿线的有关渔民,对红树林大家要共同来保护。”牛田洋红树林项目施工单位工程师蔡维藩说。
此外,汕头市农业局也将继续邀请省有关专家进行抚育管理方面的实地指导和技术培训,确保红树林苗木成活成林,尽快发挥生态社会效益。
“向大海要森林”累计1737公顷
夕阳下,密密麻麻的水鸟时而在滩涂悠闲觅食,时而停落水面互相嬉戏,时而腾空展翅高飞……踏入秋季,站在牛田洋大堤上,眼前的景象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刚种植的红树林苗木已长高了不少,耳边不时传来美妙的鸟鸣声,令人流连忘返。
事实上,作为一座临海城市,汕头湿地类型多样,有近岸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其中近岸及海岸湿地面积多达70万亩,丰富的湿地资源还曾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南中国海”项目湿地国际示范区,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国际生态名片”。
据了解,汕头海岸湿地拥有湿地植物共268种,分属于92科,其中红树植物17科、20种,有大量的国家Ⅰ级、Ⅱ级保护植物。区域内湿地植物十分丰富,有芦苇、水葱、茳芏、香蒲等群落与成片的红树林群落,给成千上万的鸟类、鱼虾、蟹、贝类等提供了栖息、觅食、繁衍的生息场所,更吸引了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岩鹭等世界濒危鸟类争相到此安家。
而在这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正是汕头市多年来对生态环境重视和保护的体现。
早在1998年,汕头市农业部门就根据汕头的生态环境和实际情况,提出“向大海要森林”的计划,多年来营造了以无瓣海桑、海桑、秋茄为主的红树林面积累计达1737公顷。这些大面积的红树林和湿地植物,为国际候鸟及野生鸟类、珍稀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改善了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
2001年,汕头市设立了汕头湿地自然保护区并成立管理站,统一开展湿地及其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近年来,汕头市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汕头港内湾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决定》,全面开展对汕头港内湾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的监测、研究,完成了国内首个湿地国际示范区范围界线划定、界桩安装、指示牌、宣传栏和瞭望台等设施建设及红树林人工造林;重点加强沿海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红树林种植和恢复工作,促进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稳步恢复、生物多样性稳定增加,使汕头生态环境越变越美。
当前,汕头正全力规划建设江湾新区,将打造其成为一个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宜产的现代新区。为适应新区的发展需要,市农业局将以牛田洋红树林项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打造汕头内海湾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景观,以更好地发挥红树林护堤防浪、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品位等综合生态效益。
林金灶告诉笔者,牛田洋片区属于汕头内海湾的北边,江湾新区整个海岸线有30公里长左右,包括了北面和南面。而南面的滩涂也适合种植红树林,接下来市农业局将根据江湾新区整个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前规划来种植红树林,使榕江出海口南北两岸作为内海湾特色的生态屏障。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杨洋通讯员任宣)10月22日,省人大常委会在汕头召开省、市、区(市)、镇四级人大联动监督练江流域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