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背后的“酸甜苦辣” 记者走近汕头市杂技团表演者

汕头日报 2018-10-22 07:58

团队配合训练

基本功从小练起

蹬高椅

▲转碟

▲钻桶

▲滚灯

▲柔术转毯

▲蹬伞

▲小演员们在苦练基本功

▲台上的精彩一刻全靠平时日复一日的练习

▲杂技人要想登台表演,跟平日刻苦练习是分不开的

杂技团精彩的表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便是杂技演员的真实写照。近日,记者走进汕头市杂技团。作为汕头市唯一一家专业杂技表演团体,汕头市杂技团创办于1956年,也是广东省数一数二的专业团体之一,曾受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等部门多次派遣,赴美国、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在海外演出200多场,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欢迎。

杂技团基地坐落于“三身人”的老街巷里,一进练功厅,就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练功景象。团员们都在练习日常基本功,掰腿、劈叉、下腰、倒立,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有四十几岁,年龄最小的仅13岁。为了形成极好的柔韧性需要长期进行腿功、腰功训练,学员们每天早晨6点便开始练早功,一天要练上七八个小时,风雨无阻、酷暑无碍,如此这般苦练3年的基本功,才得以有机会上舞台亮相。

团长马小会告诉记者,杂技的特殊性,便是杂技人想要登台表演,日复一日的练功是必不可少。现在团里有35名演员,平日里除了演出之外,其余时间都在练功。“团里的演员们都是多面手,有时受邀外出演出人员受限,演员们需要同时兼备多个演出任务,这便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杂技极高的悟性。然而杂技也需要传承,老一辈的杂技人还在坚守着,等待着新一代杂技人来接棒,需要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杂技、学习杂技。”他如是说。

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辛苦,当杂技人站上舞台,面对观众收获掌声时,就会感到一切努力与坚持都是值得的。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刘谷婷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方淦明

新闻推荐

为困境儿童撑起“保护伞” 汕头社工机构探索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有效服务

社工探访农村留守儿童李德鹏摄当今,我国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广大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生存发展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