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30年剪不离手 小小剪刀剪出大千世界

汕头日报 2018-10-15 07:52

许遵英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妇女,以集体的、历史的审美感情与创造智慧,向世界奉献了无比美妙的“中国剪纸艺术”。时至今日,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仍以多样化的艺术表现风格和贴近现实生活的实用价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其中,潮阳剪纸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全国民间剪纸艺术各大流派中占有一席,更被誉为是中国剪纸在华南地区的一个典范。1997年,潮阳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6年潮阳剪纸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名声在外,然而如今,在潮阳本地,会剪纸擅剪纸的民间艺人已然不多,2008年获颁“潮阳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称号的许遵英是其中的佼佼者。自12岁学艺,至今30多年,许遵英剪不离手,坚持初心的同时勇于创新求变,精益求精,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了大千世界,其作品被行家视为原汁原味的潮阳民间剪纸,《当代剪纸家》期刊更评价其作品“南北兼具、新旧相生、粗细交现的特质非常突出”。

12岁爱上“铰花” 30年勤剪不辍

剪纸,北方称为“窗花”,而在潮汕,人们称剪纸为“铰花”。时年八节、婚丧寿宴、敬祖酬神,一有“赛会”“赛桌”等民俗活动,祭品、果品、礼品上必覆有展现“家风”“才艺”的“供品花”或“礼品花”。从小耳濡目染,生活在潮阳的农村妇女对这样的“铰花”并不陌生,许遵英也一样,对这一切格外熟悉,然而不同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费时费力且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不少为生活奔忙的农村妇女实际上已渐渐荒废了这门手艺,年轻女孩肯沉下心坐下来学“铰花”的也是少之又少,但小小的许遵英却对村里老人手中的那把“铰指”(潮阳剪纸的专用剪刀)和“一片千变万化的红纸”十分着迷。 一到重要祭祀庆典,许遵英挤进热闹人群,观看的不是那些丰盛的果品、礼品,而是覆在上面的各种样式的“铰花”;每每有老人家闲暇时聊天剪纸,许遵英就在旁边来来回回地转悠、蹲守……渴望学剪纸的心思被村里老艺人张佩龙看出来了。就这样,那时才12岁的她正式“拜师学艺”,这把“铰指”一拿起来,就再也不曾放下过。

回忆起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剪一只麒麟,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许遵英仍能清楚记得其中的每一个细节,直言“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忐忑的心情,就怕师傅觉得我不合格,不肯教我”。而正是秉承着这种对老艺人的敬畏和对传统剪纸艺术的热爱,许遵英始终放不下剪纸这一“心头好”。“小时候也有其他孩子、年轻妇女一起学,大多数人学到一半就放弃了,因为村里人觉得"剪纸花"就为了祭祀时候用,剪纸没有前途,没有经济收入”,但对于许遵英来说,剪纸似乎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30多年来,许遵英经历人生许多转折点,寻找工作、结婚生子、面临下岗……但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剪刀,“大多数时候,时间要消磨在照顾孩子与忙活生计的繁琐中,但一到夜深人静时,拿起剪刀便犹如进入艺术创造的美好境界”,手中的“铰指”化作了美好意寓的寄托,手中的“红纸”也变得千变万化起来,无论是台上的戏剧人物、身边的花草鱼虫都成了她剪刀下的新花样。

匠心独运随手入形 纸下运剪自成风格

30多年的勤“剪”不辍,加上在富有活力的持续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纸下运剪”“随手入形”的技艺特色,让许遵英的作品越来越受青睐。究其原因,许遵英认为是其在创作时多采阳线造型突出本地剪纸“花中套花”的特色,同时多年来秉承先师“潜剪”传统技法使得成品更显线条流畅、精巧细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从技法上都凸显出典型的、原汁原味的潮阳剪纸风格特点。

说起自己最擅长的“潜剪”,即“纸下运剪”,许遵英坦言“这不是我的独门秘技,这是典型的潮阳传统剪纸技艺”。许遵英表示,老师傅张佩龙深谙“潜剪”技艺的精妙,自她开始学习剪纸便严格要求其苦练这一剪纸技法。介绍时,许遵英随手取出一张红纸,向记者演示“纸下运剪”技艺——纸下行剪与多数人的剪刀在纸面上游走不同,许遵英的剪刀如鱼行潜邸在纸面下游走,从纸面上看,只见剪刀尖在纸面上畅快游弋,随着剪刀尖划过,细碎红纸簌簌掉落,一个个纹样幻现眼前。她告诉记者:“这样潜剪,纸面上无遮挡,纹样一目了然,可以大大降低错剪、误剪的概率。另一方面,潜剪时剪刀在纸张上的着力点不同,纸张边缘受力下压,使得从正面看纸张镂空边缘不显毛躁,线条更为流畅精巧。”不需多时,一张红纸打开,一个内嵌繁花的“厝角头花”展现记者眼前,丝线相连、繁中求简,空灵剔透。记者在赞叹其精湛技艺的同时更惊讶于许遵英在展示过程中边聊边剪,全然无须描摹纹样细究造型,真正做到了“信手拈来”“随手入形”。

许遵英笑称这也是她数十年勤学苦练的成果。许遵英表示,潮阳民间剪纸造型表达,不为写实所束缚,而是以写意手法,大胆夸张,构图奇突,人物刻画以线见长。“所以不用细究纹样、造型的精确,大概构思在心里,不画纹样,我大多时候都能剪出心中描摹的图样。”中国人物画讲究“骨法用笔”,即讲究用线。许遵英凭直觉运剪,其实已深得其中三昧。记者细观其作品,多采用阳线造型,注重以线相连,结构与装饰线相衬相托,丝丝入扣,空出大片空白显得明快疏朗,繁中求简,装饰感较强。她的剪法精细,空灵剔透,其纤细的线条,有的细如发丝,不显柔弱反而遒劲奔放,在其《八仙骑八兽》、《天道酬勤》、《八仙庆寿》等作品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潜心创作硕果累累 携剪纸登国际舞台

人生的数个转折点,许遵英都没有放下手中的“铰指”,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许遵英在寂静中坚守心中的梦想,潜心创作、不懈努力也为许遵英赢来了肯定与荣誉。近年来,许遵英的作品屡获殊荣,《八仙骑八兽》、《同一个梦想》、《花甲重周 八仙庆寿》、《月下品茗》、《工夫茶》等作品多次荣获金、银、铜等奖项,部分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等收藏。

除了各式祭祀“纸花”及“敬福寿喜”等传统题材剪纸外,近年来,许遵英与时俱进、适时求变,利用传统剪纸表现重大现实题材的创新尝试也再度让大众眼前一亮。其剪纸作品《“一带一路”红动天下》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团花”形状呈现,饰以祥花瑞草、回纹、古钱等吉祥物,寓意“一带一路”红动天下,共创繁荣的主题,中间部分为“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路”,画面向外层层扩展:第一层为“商旅驼队”代表古丝路,第二层为“敦煌飞天”代表古丝路的辉煌成就,外围以铁路标志为装饰,象征“一带一路”使世界的经济、文化更加紧密联系,作品构思巧妙,画面生动,圆融大气,广受好评。另一作品《喜盈门》同样以团花式构图,糅合牡丹花、喜鹊尾翎和羽尾、荔枝叶、梅花瓣、如意头、飘带等多种图案,图案繁复、精巧细腻,去年该作品入选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好手艺展”100件作品展。

2012年,许遵英代表汕头市参加“广东省文化艺术代表团”赴法属留尼旺岛进行文化交流,这是潮阳剪纸第一次走出国门。之后,许遵英还先后到乌克兰、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将潮阳剪纸的独特文化魅力展示到国际舞台上。

坚守初心 勇于创新

助推潮阳剪纸活态传承

项目传承

在潮阳剪纸这一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承推广上,让许遵英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潮阳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剪纸课程,学习剪纸的小孩子也越来越多。而她自己不仅在工作室传授剪纸技艺,还定期到部分学校上课。除了奔走在潮汕本地学校课堂外,许遵英还受邀到东莞进修学校、天津美院、天津财经大学、广州美院等授课。此外,其作品入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间传统公益系列教材《剪纸艺术与工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著的《大辞典》与《民作选粹》等丛书,推动潮阳剪纸艺术文化从“民间口口相传、手手相传”走向“大众教学、系统教学”的新阶段。

“希望把这门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许遵英表示,旧时潮阳剪纸只是在祭祀等大型活动中作为装饰品使用,并没有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是剪纸技艺难往下一代传承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几年来,潮阳剪纸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走向家居装饰、礼品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何利用剪纸本身的装饰功能进行创新,设计创作适应于现代家居装饰的作品及礼品饰花,以提高剪纸作品的艺术品位,同时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剪纸艺人们创作的积极性。”作为潮阳剪纸非遗技艺省级传承人,许遵英坦言这是她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思考和积极实践的课题。许遵英表示,近年来,她致力于在剪纸材质上、题材上、大小形状上下文章,以求提高剪纸作品的装饰效果,使其更适用于家居装饰。在工作室内,记者还看到了不少如《天道酬勤》等剪纸作品的横幅裱画及“梅兰菊竹”等竖状条屏,红色镂空剪纸糅合传统书法或中国工笔画,使得潮阳剪纸更适于登大雅之堂,别有一番潮汕风韵。

“几十年来,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祖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也快速流失,传统的民间艺术日渐式微,幸好这几年来的抢救、保护、传承,许多民间艺术现已复苏。但传承推广过程中,如何在创新的问题上掌握好"度"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使民族文化之根不断裂,我始终认为老一辈赋予剪纸的美好寓意不能变,传统的技法、意蕴不能变,谈创新,要以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前提,切忌借"提高"之名横加斧凿,要在保留原生态剪纸构图的寓意性、符号性及表意性等特征上进行创新,发展才有希望,民间传统艺术燃放着的"火花"才不会被熄灭、潮阳剪纸才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采访最后,许遵英这样说道。

人物介绍

许遵英(又名:许舜英)

1972年出生于潮阳铜盂镇胜前乡,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省级传承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技术能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获汕头市首届“优秀人才奖”技能大奖。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金、银、铜奖等奖项,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学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广东民间工艺、北京民协、杨兆群剪纸艺术博物馆相继收藏,并被选送多个国家作礼品。许遵英剪纸工作室被确认为“汕头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其本人多次被委派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受邀到天津美院、天津财经大学、广州美院等授课。许遵英从艺经历与部分作品入编中国美术馆《耕耘与守望 中国民间美术著名传承人现状》一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间传统工艺系列教材《剪纸艺术与工艺》等。

记者手记

为传统手艺 赋予新生命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由于许遵英在作品题材上、纸张材质上及大小形状上的创新变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她抛出“橄榄枝”,剪纸订单纷至沓来,赶工剪纸成为日常工作状态,甚至常要加班至深夜两三点。但尽管这么忙碌,一有空隙,她还是会信手剪出来年“妈祖诞”要用的各式祭祀“纸花”。

谈工作谈传承谈创新时,许遵英显得沉稳、谨慎、克制,但当采访结束她拿出近来剪好的一张张巴掌大小的祭祀用“纸花”向记者介绍时,许遵英却显得雀跃起来,她兴致勃勃介绍新设计的“鱼花”“龙虾花”“鱿鱼花”的特色,言语间都是一个平凡妇人对生活的美好寄愿;她珍藏着老祖婶张佩龙用过的“铰花”用的特制剪刀,同时也留下了自己从艺以来用过的数把剪子,感叹道:“现在的剪刀师傅再也制不出这样的"铰指"了!”言语中尽是留恋与感伤;尽管如今复制纹样留用多用复印技术,简单便捷,但在课堂教学上,她仍然坚持教授学生学习煤油灯烟熏“留样”的传统技巧。在许遵英看来,无论是剪纸蕴含的美好意愿还是“潜剪”这一传统技艺,甚至是传统“烟熏留样”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民间平凡大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所做出的实践和努力。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兴许正是怀着这一份简单美好的“初心”,才使得许遵英真正进入了剪纸艺术的美好世界中,无论在人生哪个节点上都能自由游弋,为传统手艺赋予新生命,收获剪纸艺术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刘佳纯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陈史

新闻推荐

加强年度计划落实 省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在汕调研

本报讯(记者许勇)10月10日至11日,由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辛晓维带队、副主任委员郑亚吉随同的调研组一行莅汕调研,对汕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