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60年代的小学时光
● 苏 音
微信小学同学群晒出了一张1995年看望当年班主任洪老师时的合影(见图,右3为洪老师),让大家感慨:小学毕业时我们并没留下毕业照,只是在离开老师23年后才又围绕在敬爱的老师身旁。拍下的这张合影多少弥补了曾经的遗憾。
1966年秋,我们这群六七岁的孩子跨进市外马五小的校门。当时的校址在如今市中心医院内靠近大华路这一端范围,校门与马路对面的海鸥文具商场相对。进门迎面是一个带标准篮球场东西向的操场,一幢坐南朝北的直角形教学大楼面对操场。校园不大,可功能齐全,操场四周有单双杠、跳马等体育设施。教学楼的东边楼下有一间配有脚踏风琴的音乐室。学校大门右边种有两三棵番石榴树,进门左边则搭有一个葡萄棚,每年收获季节结满果实,曾有一年每人还分到三四颗葡萄,那年月吃到水果的机会少,印象特别深刻。
其时,刚走出师范大门,青春靓丽的洪老师第一次带班就担任我们一年(2)班的班主任,同时任语文和数学科老师。开学第一天的情形几乎忘光了,应该没有什么开学典礼,模糊的印象是在课室里坐了好久,洪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还编排了座位。那时学校教学秩序还基本正常,语文课的“日月水火”,算术课“的1+1、2+3”都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还有体育和音乐课。记得当时汕头的小学不少实行两部制,就是分上下午半天上课,什么原因不清楚,也许是校舍不够吧。各年级按单双数轮流,一三五年级上午上课,二四六年级下午,一个月后再倒过来。半天的课余时间采取校外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安排,让居住邻近的若干同学组织起来,到相对地方宽畅些的同学家里温习功课,或者各人轮流做东,这种学习方式多少弥补了半天上课的不足。学习小组是男女同学混合编组,互相之间也相处得挺自然,与我几年后转学小县城,男女生泾渭分明、互不接触的情形相较,简直有天壤之别。
那时,绝大多数同学没家长接送,不论远近都是自己步行,老师按同学们居住地段和回家路线编成不同小组,大家顺道结伴回家。我因幼时患病,双腿残疾走路不便,父母上班工作忙无暇顾及,也没请假接送孩子上学的做法。开头有一段时间是外婆来接我,可好几回不知是外婆忙还是忘了,老等不来,洪老师就亲自送我回聿怀校园的家。洪老师做班主任工作十分细致,全班50余个同学她逐个家访遍,好些同学家还曾反复去过多次,且时常和家长互动交流。
一天,洪老师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学校专门为我的上学问题开了会,决定作为学雷锋的一项活动,承担接送我上学的任务。很快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组织了一个护送小组,利用旧箱子拆出木板,找来轴承等材料,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轮流接送我上学。接送小组好像有十来位成员,多数是学姐,也有两三位男同学,每天早饭后准时到我家门口,接上车后推着我去学校,到了放学时间又送我回家。天天如此,风雨不改。后来,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毕业离校了,同班的一些同学又接过了接力棒,直至我经过努力可以自己随着同学一起步行上学校。正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真情相助,让我走过了成长途中艰难的一段而没掉队。
1967年春节后,高年级开始停课搞运动,教学秩序被打乱,暑假还未到来,我们就在一片乱哄哄的气氛中提前放假了,大家各自回家,学习小组也烟消云散。夏天的时候,我随外婆回家乡暂居。再回校园已是1968年,这年暑假后班级改叫连排,我们成了三连(2)排,原来的班长“升”为排长,组长也就顺理“晋级”班长了,洪老师还是我们的班主任。开头一段时间没有课本,洪老师在讲课中不时穿插一些故事,稍后些才有了新编的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课本。还是两部制上下午轮换上课。
1969年冬,我父母单位因战备疏散和支援内地建设搬迁去山区县城,我和同学们惜别了。走前一天,洪老师专门给我送来了转学证明。
阔别多年重回鮀城后,我和小学同学大多失去了联系,直到1995年国庆前一天,一位还保持联络的同学给我来电,说当年班里的十多位同学聚会,相约要去看望老师。我即赶过去汇合,于是,在老师家里留下了这张难得的合照,照片中老师还是那么气质优雅、端庄美丽。时光荏苒,又是二十几年过去,又到一年金秋时,不觉我们如今都到了退休或将近退休的年龄,回首小学时光,更由衷祝愿我们的老师健康如意,生活幸福。
新闻推荐
汕头市“过桥融资”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3年为企业提供转贷超2.58亿
本报讯(记者黄泽春)一些中小微企业在银行贷款即将到期时资金流出现暂时性困难,需要进行短期周转融资,而在这个周转融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