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燕子歌友会” 歌声传八方 一群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他们以歌聚友,几年来公益演出近百场
踏歌而行的汕头“燕子歌友会”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黄蔚山通讯员 石利军
在汕头,有这么一群人,因歌唱相识相伴,不论酷暑寒冬,七年如一日踏歌而行。每逢周日下午,他们就从四面八方奔赴聚集地“燕子”歌厅,去享受每周一次的歌唱“盛宴”。因为歌友会的主角叫李春艳,所以歌友们就以谐音取名为“燕子歌友会”。国庆期间,记者慕名走近这群“汕头最爱歌唱的人”。
以歌会友忘年交
“燕子歌友会”的歌友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当中有政法干警、教师、医生护士、转业军人,也有企业精英、个体经营者、退休人员等,年龄横跨几代人,从40后一直到80后,从最初的互不相识,到如今的亲如一家人,每周一次的“约会”,已成为歌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成就了大家难忘的快乐时光。
在“燕子歌友会”,年龄差异一点都不会造成代沟障碍,不管是专业院校的毕业生,还是土生土长的自学者,在“燕子歌友会”都是一个普通的歌者。他们相互探讨交流,共同提高进步,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用歌声增进友谊,用歌声传递快乐,用歌声陶冶情操,用歌声唱出幸福生活。
因为别有新意的歌唱形式与学习交流方式,慕名来“燕子”歌厅唱歌的人络绎不绝,想要加入“燕子歌友会”的人也越来越多。2012年,“燕子歌友会”组建的第二年,恰逢汕头市作家协会要成立文艺演出队,经推荐,“燕子歌友会”加入汕头市作协文艺演出队,从此踏上公益演出的征程而一发不可收拾。
从深入基层的慰问演出活动,到各区县、边防部队的新春联欢会、茶话会、新年诗歌朗诵会,再到各商会的联谊会等,都留下了“燕子歌友会”成员们的歌声与足迹,“燕子歌友会”在汕头乃至粤东地区声名鹊起。他们连续5年到驻粤东某部参加“八一”和春节军民联欢会,连续4年参加汕头籍海军“八一”战友联谊会,2017年和2018年二度赴梅州市梅县区福晋富硒养生谷参加“敬贤爱老助中考,金车硒水送师生”公益活动……所有这些,已经成为“燕子歌友会”一张无声的名片,一份特殊的荣誉。
不忘初心踏歌行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几年来,“燕子歌友会”参加的公益演出已近百场。只要有需要,他们就参加,不管困难再大,都有求必应,不讲任何条件。每一次接到演出任务,“燕子歌友会”的歌友们都认真对待、精心准备,反复排练、一丝不苟,没有任何怨言。
歌友会里,年龄最大的杨锡华老师,已经70多岁了仍坚守着。还有郑爱英、郑楚纯、方健生、方伟生等爷爷奶奶辈的人,对歌友会也是乐此不疲。
白玉萍,歌友会人称“老大姐”,其女儿住在广州,她要经常往返穗汕两地,但她却是参加演出最多的人之一。
杜镇坤是私企老总,工作十分繁忙。为了排练和演出,他把个人的事当成小事,把演出的事当成大事,抓紧点滴时间排练,尽心尽力完成演出任务,让亲朋们刮目相看。
“燕子歌友会”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和效果,夏天再热,冬天再冷,每次演出都必须穿演出服。不管站在什么样的舞台上、多少观众,他们都会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用心歌唱、用情歌唱。
创始人:给人欢乐,自己也快乐
李春艳是地道的“湘妹子”,天生一副好嗓子,从小就特别喜欢唱歌。她生长在农村,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下地种田,之后又进城打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她怀揣对歌唱的追求只身来到汕头创业,经过几年的打拼,她用积攒的钱开了一家歌厅,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也圆了自己歌唱的梦。2009年,她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全球世界华人歌唱大赛获得了民族唱法金奖,这对她来说既是肯定,也是鼓励,激励她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出于对更高目标的追求,李春艳决定去高等音乐学府学习深造。2014年9月,她来到了上海音乐学院歌剧系学习,师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女高音歌唱家孟锦慧,一学就是三年。在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歌唱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2016年6月,李春艳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毕业音乐会;同年12月,她又在汕头市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大会堂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并专门请来了上海睿年交响乐团现场伴奏,为汕头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她由此荣获了2016年度汕头市“优秀音乐家奖”。目前,李春艳是中国合唱协会会员、汕头市音乐家协会声乐分会会员、汕头市侨联侨声合唱团独唱演员。
国庆节期间,“燕子歌友会”在揭阳举行了一次公益快闪路演活动。《我的祖国》、《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共筑中国梦》,一首首熟悉的歌曲,一曲曲动听的旋律,伴随着“燕子歌友会”飞向祖国大地的四面八方。
新闻推荐
“我的智齿在这能拔吗?之前看过的很多医生都说拔不了。”患者刘女士试着将自己的牙片发送到汕头口腔医疗中心公众号,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