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熬夜晚起打游戏等不健康习惯,越来越多大学生自觉加入锻炼行列 朝气蓬勃 动起来!
这个国庆黄金周,今年刚刚考上广州某大学的汕头市学生小许回到汕头家里度假,一改往日熬夜赖床打游戏的坏习惯,第二天就起了个大早,到楼下小区跑步去了,而且放假在家6天,天天如此,让小许妈妈高兴不已,逢人就说小许懂事了。
小许告诉记者,新学期开始,浙江大学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今后本科体育教育教学课程更具体系化,由课内体育、课外体育两部分构成。除了将原来每学期36课时的体育课提升至54课时,还将每天下午原本用于其他课程的“第十节课”(16:45—17:30),统一安排为体育活动时间。这一举措给像他一样的2018年新生很大的触动,开学后,在大学校园里,不少同学也和他一样,逐渐改掉熬夜晚起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觉加入运动行列,在锻炼中体会到了另一种乐趣。
现状:
青少年体质下降令人心痛
一项调查显示,近三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
2012年,我国有12%的儿童超重;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5%)的四倍;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这一项项快速增长的数字,不可谓不触目惊心,令人心痛。
究其原因,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课业负担十分沉重,几乎挤不出多少时间用于锻炼;另一方面,家长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部分人患了“焦虑症”,为了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每天赶鸭子一样赶着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除了学校课程,各种课外兴趣班、提高班应接不暇,孩子能够应付这些学习班已经不容易,更遑论体育锻炼;学校呢,从小学到高中,体育课一周可能就一到两节,而且每当快要重要考试前,体育课总是被其他应考课程挤掉。太多的学生上了十几年体育课,却连俯卧撑的正确做法都不知道,跑个500米都气喘吁吁,更不要说长跑了。
据《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近十年来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为了将大学生“赶出”被窝,“赶出”宿舍,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许多高校都想了不少办法。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参加跑步锻炼,并且要“刷脸”3次完成打卡;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开发了专门用于跑步打卡的APP;中山大学每年给每个同学的校园卡充值500元运动专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有帮助。
家长:
“妈妈这下可放心了”
看到孩子这么重视锻炼,小许的妈妈李女士十分高兴,她告诉记者,以往孩子放假在家,晚上总是熬夜打游戏,白天又睡到中午才起床,整个人看起来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让人很着急,现在好了,上了大学,有了一些强制锻炼的规定,他不再睡懒觉,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这下我们家长可就放心了!”
孩子也刚上大学的市民徐先生告诉记者,大学阶段应当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可宝贵的时光,熬夜、晚起、不爱参加体育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应该是大学生活的常态,健康向上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培养人拼搏奋进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品格。因此,“体育运动理应成为大学生活的标配。”
学生:
“体育运动让我神清气爽”
大一女生小黄不喜欢运动,但最近几天被同室宿友拉去“陪跑”了几天,却跑出了感觉。她说,其实跑步没有想像中那么讨厌,全身运动起来,过后倒也觉得神清气爽,而且周围都是在跑步的同学,气氛很好,还能够让自己不再沉迷网络,一举多得,感觉十分充实。
“开始觉得浙江大学这一规定挺可怕的,后来慢慢加入到跑步大军中,逐渐着了迷,感觉挺好的,我还会继续我的跑步生涯!”大学生丽丽打趣着说。
本报记者 吴小娟
新闻推荐
9月27日,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汕头中心支公司客服人员来到汕头市金平区爱贝儿艺术幼儿园,通过将课堂宣传和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