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也为守卫“母亲河”奋斗 基层河长小目标 明年龙舟划起来
基层河长如何
达成小目标?
每晚一放下饭碗就去巡河
“没想到当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年就被点名批评。”张泽丰今年40岁,2014年之前在外面做生意,回到社区担任干部前,他犹豫了很久。“祖辈都在这里生活,自己万一做不好,对不起乡亲们。”当时他去问父母,父母也拿不定主意,让他去问妈祖。最后张泽丰决定先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干一番事业。
去年,张泽丰当选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然而一年多后,他担心的“不好”还是发生了。
今年6月15日下午,中央环保督察组来到了临崑上社区,练北大坑水体因为严重黑臭被点名批评。当时督察组还走访了村民,村民表示,河水已经臭了多年。
“这是河么?”当时听到一位督察组工作人员这么问。“感觉这话像巴掌抽在自己脸上。”张泽丰说。
“我是喝练江水长大的。”大坑地河道总长三公里多,经过临崑上社区,直汇入练江。张泽丰回忆,小时候,这条河就是村里孩子们的“游乐场”,在河里洗澡、抓鱼。因为河水清澈,有村民给河起名叫“飞鹅坑”,后来因为黑臭,河就被戏称为“黑龙江”了。
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回头看”让张泽丰感到非常羞愧,但同时也让他看到了契机。他暗暗下定决心:“再困难都要咬牙治水!”
于是,他马上响应省里的号召,在市区县各级政府支持下,临崑上社区如火如荼地展开治水工作:社区里先雇了8台挖掘机,日夜清理河底的淤泥,把河道挖深了1.2米;同时,雇清洁工一早一晚打捞河道里的垃圾;社区干部轮流值班巡河,每人每周提交一次汇报。
由于河就在自己家门口,除了履好基层河长的职责外,张泽丰一有空就到河边瞅瞅。“一早一晚都去,比如晚饭时间,他每晚一放下饭碗就迫不及待去河边转。”妻子说。
每户配置垃圾桶改陋习
治水的关键是切断污染源,这也是张泽丰最头疼的问题。
张泽丰说,临崑上社区约有5000多人,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并没有污染的工业,练北大坑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垃圾和污水。“能管好村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河水的水质肯定一天比一天好。”
但让张泽丰犯难的是,把生活垃圾扔到河里,是村民十几年养成的习惯。要改变百姓的习惯并非易事。
一天早上,张泽丰在巡河,看到住在河边的一户人家,有人走出来顺手就把一袋垃圾扔到了河里。“当时我很生气。”早上刚打捞过河面的漂浮物,一袋垃圾扔进去,河面又脏了。
他当即批评了该村民,并亲自翻过护栏,用竹竿把那袋垃圾勾了回来;同时,告诉该户人家要爱护社区卫生环境,不能往河里扔垃圾。此后,他再也没看到那户人家往河里扔垃圾。
在张泽丰看来,虽然这种做法直接了一点,但是要纠正村民的习惯,就要让他们看到村委干部的决心。同时,他也反思,村民之所以乱扔垃圾,也是因为垃圾没去处,于是每家都配了一个垃圾桶。
在临崑上社区的街道上,一个个蓝色的圆形大桶摆在每家每户的门口,巷子不宽,但是打扫得很干净。村民说,现在社区里每天都有清洁工来定期收垃圾,河水也从黑色变成了绿色,“黑色的水是死水,水变绿色,就说明水"活"了。”
乡贤回乡点赞母亲河变化
练北大坑的整治目前还在有序推进,但河水水质的变好,让张泽丰和村民更有信心了。今年8月,相关部门对练北大坑的水质进行了检测,“检测当场就出了结果,说达到了三类水的标准。”张泽丰说。
从之前的劣五类水质到现在的三类水质,不少村民都看在眼里:“可以游泳了”“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国庆假期,不少乡贤回乡,看到村里河水的变化,纷纷点赞。
治水取得阶段性成果,也让治水工作得以更好开展。“社区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已经铺设约一公里了。”张泽丰说,污水收集管网铺设完成后,村里的污水将会统一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那时河水会更清”。
“上任不久,就被督察组点名批评,心里难免觉得委屈,在乡亲面前,脸上也没光。”3日傍晚,金秋余辉下,张泽丰一边巡河,一边悠悠地说,“但我转念一想,河水臭了十多年,能让养育自己祖辈的母亲河变清变好,就是一项大事业,尽力去拼就是了。”
在广东,有不少像张泽丰这样奋斗在治水一线的基层河长。截至8月底,全省各级河长累计巡河超过385万人次。省、市、县三级河长巡河发现问题10013个,落实整改9085个,整改率达91%,其余正在整改中。
治水百天后,张泽丰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明年端午节,村里停了近14年的龙舟赛能够在“母亲河”里重新划起来。
南方日报记者李业珅发自汕头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加强基层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广大市民群众的科学健身需求,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根据《2018年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