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 是那一碗阿嫲炣饭

汕头日报 2018-10-01 08:07

□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摄

在外打拼的达濠人,除了老家引以为傲的海产品,最为思念的都还是那一碗阿嫲炣的饭。如果用味觉去“品尝”一个地方,达濠的味道,一定就是炣饭。这一碗炣饭,肥而不腻、香浓四溢、回味无穷,有传统的味道,有家的味道,有老城的味道。

如今,一个城市,是流动的,变化的,唯有美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有坚守传统的大小厨师,以不变的味道,串联起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形成城市独特的印记。

在深圳打拼多年的辉哥,就决定回到家乡,和妻子一起把一碗传统的炣饭做好。他说自己以前并不是做餐饮的,但对美食的热爱,是自小家庭熏陶中形成。达濠人,靠海吃海,新鲜丰富的海产品,养就了精刁的口味。“渔船靠岸,市场通常是下午三点左右开市,我每天都还是习惯从汕头赶回达濠买鱼虾,因为够鲜!”他说。

辉哥的达濠炣饭店,就在衡山路弯入韩江路,每天卖的炣饭,量不多,中午三锅,晚上两锅。遇上客人多,慢来的只能“无功而返”。我笑问他是不是“饥饿销售”。他说:“当然不是,最主要还是为了让顾客吃口"鲜"的。”

“鲜”这个字,对于每一个潮汕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临海且海鲜物产丰富,在这一方面,达濠人极自豪和自信。他们认识的鱼类品种非常多,在辨别鱼类质量和新鲜程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新鲜的那哥鱼,鱼肉反而是软绵没有支撑力的。我们在打鱼丸前处理鱼肉时,通常手一挤,肉就溜出来。”辉哥说。

说回炣饭,在潮汕地区仍保留的大量传统民俗中,潮汕俗谚说“十月十吃炣饭”,还有立冬吃炣饭到食蔗进补等饮食习俗,反映的是潮汕民众崇尚自然、追随节令的生活态度。10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时候,合时令新出的白萝卜、小蒜,再加上新鲜的猪肉等,就正好可以来炣饭。“炣饭的起源,一个原因是在收获的秋季,潮汕人为了庆祝丰收,用收获的各种食物做成炣饭来祭祀,同时犒劳全家人;而到了立冬时节,吃炣饭则含有进补的意义,反映出人们顺应自然变化、适时养生的理念。无论是"平安",还是"丰收",都有一种仪式感的东西在里面。”辉嫂介绍。

“炣”这种烹饪的方式,有很多美食专家都专门研究过,也都有各自独到见解。今天,来听听达濠人自己的说法吧。前期的准备工作最为繁琐。“传统炣饭里面有猪肉丁、鱿鱼、虾仁、香菇、蒜、土豆等。肉丁是猪腹部的"三层肉"冷水下锅煮沸、捞出洗净切细条而成。所有配料都要爆香、炸制好。”辉嫂透露,接着,就是炣饭中最为关键的“米”,是各家“秘招”。不能用新米,焖煮后才能粒粒分明;加点糯米,让米饭有香气,口感更柔软;米浸洗好后,加水,下点盐、味精、油……

“炣饭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是比较讲究的。其中最关键的是水分和火候的控制,以及汇入辅料的时间点。”辉哥说。炒饭,是一个饭粒与食材的表面混合,那么“炣”中最后有个所有食材在锅中慢火“焗”的过程。是辅料味道向米粒内“收”的过程,也是炣饭特色,每粒米都非常入味,展现的是一种烹饪智慧。

“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并不经常炣饭,而每逢炣时就会炣一大锅。天没亮,家里大人就烧柴起灶炣饭,但不会在一天里吃完,通常会吃三天。剩余在锅(鼎)里的炣饭,我们称作"压重"。压(剩)越多越好,有年年有余的好意头。寓意明年丰收,收成更多。同时,"压重"也更美味,因为焖焗愈久,香味更入米,粒粒浓香。”辉嫂笑着说,炣饭盛到碗里后,还要洒上烧花生米和芫荽,花生米又称豆仁,取“贵人”的谐音,有期盼来年出门遇贵人的好意头。

店里,除了炣饭,还有各类新鲜的海鱼以及煎墨斗卵粿、炸那哥鱼丸和煎荷兰薯粿等达濠特色小吃,全手工制作。辉哥夫妻又都是较真的人,用料好不说,制作方法也总结出一套“严苛”的经验。像九条荷兰薯粿,就足足做了3个小时。那哥鱼丸炸制时,火候控制首炸六成,上桌前再炸两三成,确保粒粒金黄,恰到好处。

新闻推荐

展现良好城市风貌文明城市形象 汕头市开展爱国卫生劳动,方利旭郑剑戈昨与机关干部职工一同参加劳动

机关干部及创文志愿者一起清理星湖公园及周边道路的卫生死角。本报记者方淦明摄本报讯(记者黄鸿华、蔡僖婕)昨天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