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三旧”改造推动城市升级 汕头市委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以城市化为目标,促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艺术刷新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汕头城市新貌 方淦明 摄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王漫琪
(图片署名作者除外)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国内房地产告别了近年的“繁荣”表象而趋于理性发展,步入品质驱动时代。有房地产业内人士称,2018年是一个拐点时期,围绕“房屋是用来住的”的本质属性,如何为市民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质的居住产品和服务,应该是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趋向。作为正在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粤东汕头市,对即将迎来的“居住时代”将如何应对,从当地今年以来的方针政策、规划建设或可窥探一斑。
汕头老城日新月异
9月21日,汕头市委召开了专题会议,市委书记方利旭主持会议并听取了全市“三旧”改造工作和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汇报。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城市化为目标,加快推进旧村庄、旧城镇、旧厂房“三旧”改造工作,促进汕头市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旧”改造政策是原国土资源部赋予广东省的一项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从2009年起实施迄今已近十年。汕头市出台过相应的系列规范性文件,扎实推进“三旧”改造各项工作。目前,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金平区、龙湖区)的“三旧”改造标图入库地块874宗,用地面积约6.06万亩。方利旭指出,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对于汕头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原则,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加快推进“三旧”改造。
汕头老城的改变,近年来日新月异。金平区正以小公园开埠区为核心的老城区,加大力度推进“三环三线”的修复工程,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遗迹的保育活化,深入挖掘汕头独特的城市历史记忆。作为棚户区改造的重点项目乌桥岛改造工程,目前已全面铺开异地安置区的首期工程建设,预计明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将提供住房2100多套,并配套绿化、停车、学校、市场、商业、运动公园、老年中心等设施。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汕头老百姓的生活“刚需”。今年3月,金平区启动乌桥岛改造项目预征收产权调换工作。乌桥岛居民杨先生领到了签约选房的抽签号,他看过安置区项目规划图,上面配套设施完备,他对未来非常期待,“我们原有的老房子是60多平方米,按比例可以置换到70多平方米,自己再补购一些,目标是找一套大概80多平方米的房子。”
汕头龙湖区则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先行先试推出首批1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取得成效之后,今年8月正式启动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预计共投资近8亿元。疍家园社区、金涛社区等一批示范点,从原本的“脏乱差”蝶变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
“品质生活”成为未来向往
根据最新的汕头楼市数据统计,在经过上半年的“小碎步”式上升之后,下半年开始遇“冷”,量价齐跌,7月份2600套的网签总量创了今年最低。记者留意到,21日的专题会议上释放了一个信号:汕头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运行动向,提前做好市场研判,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坚决防止房价暴涨暴跌。据了解,目前汕头市商品房市场运行总体平稳,风险总体可控,这与近年该市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去库存的工作部署有密切关联。
不过,随着近年华润、中海、保利等央企与外来房企纷纷抢滩汕头“一湾两岸”,似乎也给汕头人带来“居住生活方式”的全新洗礼。看房不是只为看房,让孩子们邂逅“彩色鲸鱼”的光影展,与经典话剧《李白》近距离对话,唤回城市记忆的潮汕人文艺术展览……各种契合城市文化需求、能给予人们艺术熏陶的形式,正改变汕头人对“品质生活”概念的理解。
近几年的迅速发展,让汕头东部那块崭新的“新大陆”配套日渐成熟:华侨医院、国际眼科中心、学校等医疗教育配套相继落户,东海岸大道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公路”,到东海岸的交通越发便利。主打“侨牌”的国家级平台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也正依托全国最大“侨梦苑”落户的利好政策,致力于营造华侨新家园,建设“和美侨乡”。
今年8月28日,汕头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发布了《华侨试验区东海岸新城津湾、东海岸公园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公示》,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为625亩,其中公园绿地397亩,公园绿地依据地块分布划为四个园区,分别为“时间之环”“时间溪谷”“梦想腾飞的时刻”和“荣归故里的时刻”,充满了浓浓的侨乡印记与情怀。今年以来,记者在专访海外华侨、社团领袖与港澳潮籍企业家时,受访者均表示了对汕头华侨试验区、东海岸新城片区、江湾新区等投资创业环境的关注和信心。
进入“居住时代”,汕头人正在创造一种属于汕头人的生活方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宝亮北京报道导读中国人均国际出口带宽为5kb/s,在139个可比国家中排名119位,这一数据甚至不如同为人口大国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