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来了,他们义无反顾去“追风” 记战斗在救灾报道一线的新闻记者

深圳特区报 2018-09-22 06:39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强台风“山竹”登陆广东,“逆风前行”的深圳人中,有人在抢险救援,有人在记录气象数据,有人在疏通道路,有人在医疗施救……守护城市的他们,值得给予最大的敬意。

还有一群人,他们扛起机器拿上纸笔,奔赴城市的每个角落,直击台风肆虐的土地,给安然在家中等待台风过境的市民提供最实时的信息——他们就是战斗在一线的媒体工作者。

逆风而行,只为初心

平日依山傍海、风景优美的盐梅路上,歪七扭八地横着粗壮的大树——16日上午10时许,它们拦住了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刘羽洁拍摄后返回市区的路。这天早上一醒来,刘羽洁就琢磨着去哪里“追风”最合适。“我在微博上看到大梅沙的海风特别大,就想去最危险也是最一线的地方拍摄画面,没想到拍完后被困住了。”

此时,刘羽洁刚刚拍完盐田海岸的惊涛骇浪,返程路上狂风呼啸,连路牌都被吹歪了。被堵在盐梅路上的车辆进退两难。本来,他已想好下一个拍摄地点,车载导航还停留在去往红树湾南避难点的页面上。

无奈之下,刘羽洁只得暂时前往盐田区海关缉私局避险。“随着雨势增大,加上停电,内心很焦急,没法出去拍照,传稿都有困难。”刘羽洁说,作为摄影记者,他更希望自己能去到最危险但是最能呈现“山竹”危害的地方。

深圳广电集团卫视记者王鹤宁经历了他入职4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我们早上七八点钟就出发去蛇口渔人码头,现场海边风浪特别大,没有一条路是完整的,漫天飞舞的都是铁片和垃圾。”王鹤宁回想自己当时的心情,觉得是两种本能在打架,一种是出于人性本能趋于安全,想尽快回到车里;另一种本能是职业本能,需要在“最具新闻性”的现场捕捉第一手的消息。

最危险的前方,最忙碌的后方

中午12时,是台风登陆前最肆虐的时候。深圳广电集团第一现场记者朱碧琪经历了惊险的一幕。南澳双拥码头的风力过大,摄像的三脚架都被往后吹得移动几步,她只能扒着车头拿着唛进行连线直播。这时,突然有个东西从她的鼻尖前闪过。定睛一看,是一块巨大的铁皮。

“出发前我也预想过这次台风的威力,备了全套的绳子、安全帽、雨衣、雨鞋,双份的耳机、充电器、充电宝。但是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我们都吓坏了。”惊魂未定的朱碧琪在此后的直播中都戴上了安全帽。

前方的记者们不顾危险,紧张地记录着眼前的一切。后方的直播编辑团队也在忙碌着。

早在14日起,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就开始了通宵达旦不间断直播。截至9月17日下午2点,“两微一端”共发布台风防御相关信息509条,阅读量2000万+,影响力广泛。30多位编辑参与直播,其中,有人怕漏掉信息,“粘”在凳子上不敢去卫生间;有人带着干粮早早来到办公室,在呼啦作响的窗边工作……63小时,他们创下了深圳媒体直播报道的最长记录。

记录,也是一种坚守

“我出门的时候快下午3点了,虽然过了风雨最大的时候,但看到空无一人的街道和被堵的道路,还是有种异样的感觉。”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周红声说,出门拍摄的时候很困难,“春茧”体育馆附近都是倒伏的树木、泄水的水桩,穿着夹克、雨衣的他很快就被淋得透湿。返程更是漫长,漆黑一团的夜里,他花了平时的3倍时间才回到家。

凌晨是大部分人收工的时间,也有人再次出发。

深圳特区报记者王若琳在17日凌晨零时得知城管部门凌晨上路开展清障行动后,考虑如何抵达现场,“公共交通全面停运,实在不行只能步行了。”凌晨1点,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丁庆林开车接上她一起出发了。他们跟着城管局绿化处应急抢险队了解沿途树木倒塌及清障情况。“一线作业员在冒雨工作,我们采访过程中也顾不上打伞,大家都是在干自己的本职工作。”

凌晨2点,王若琳踏上了回程,坐在车里就把稿子给写完了,完成了自己最快的交稿记录。她身后,城管工作人员拖拽树干、清理路面的声音响彻街道。 而此时此刻,深圳特区报编辑部的灯还亮着,新媒体直播也还在继续。

新闻推荐

大鹏公安机训大队: 加强基层党建 锻造公安“铁军”

大鹏机训大队成为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在大鹏新区,常常可以看到大鹏机训大队的队员穿着统一的骑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