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队长”陈素珍 五年两次汕头水灾现场,都涌现一些感人身影

南方日报 2018-09-05 09:38

“水草队长”陈素珍参与救灾的照片在网上“火”了。受访者供图

近日潮汕暴雨,官方和民间救援力量合力抗灾,积极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期间,一名女救援者在橡皮艇上抱着孩子的“照片集”广泛流传,令无数人动容,有网友称其为“母亲般的救援队长”。

这名女救援者是厦门蓝天救援队队长陈素珍,熟悉的人都称呼她为“水草队长”。水草是她的代号,因为水草不仅柔软,而且坚韧,恰如她的个性。5年前潮汕发生水灾时,她就曾从厦门赶来救援。今年8月30日,收到救助信息的陈素珍集结50名队员,再次带着物资连夜赶往汕头,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中。

对于自己突然在网上“火”起来,陈素珍感到十分意外。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她平静地说:“救援就是我的平常工作,可能心里有爱就有了大家所说的"温度"吧。”

●南方日报记者曹嫒嫒

5年前救助过的老人冲口而出“水草”

9月3日晚上9∶30,陈素珍从救援现场返回住处。一连几日转移人员物资的工作,让她稍显疲惫。“嗓子有点哑了,眼睛也有点干。”陈素珍说,除了搜救,有空的时候她还要时刻盯着手机,怕错过求助信息。

这是陈素珍第二次来到汕头救灾。2013年8月,汕头出现大面积内涝,她也曾带领数名队员赶赴汕头司马浦,帮助了无数受灾群众。“那次也是晚上八九点,一个小时接到了几十个求助电话,我们就赶了过来。”陈素珍回忆。

今年8月底,连续几天的强降雨让汕头市多个地区受灾,潮南区陈店、司马浦、胪岗等镇尤为严重。陈素珍说,因为五年前在司马浦的那次救援,她认识了当地很多的志愿者。8月30日晚上11时左右,她收到不少汕头朋友发来的信息,得知汕头再次受灾。

了解情况后,陈素珍感觉这次水灾比5年前的灾情更严重。8月31日凌晨,陈素珍集结救援队数十名队员,携带物资立即从厦门开车赶赴汕头,凌晨5时许,第一梯队11名队员抵达汕头,稍作休整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中。

救援工作十分紧张,在这几天里,队员们都是早上6时就出门,晚上10时才回住处。“到的那天大家就吃了一点粥,就去现场救援了,直到下午3点才休整了下。”陈素珍说,第一梯队的队员出发非常赶,部分队员没有带很多换洗衣物,衣物基本都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在救灾过程中,官方和民间两股救援力量合力抗灾,坚守在前线,部分人员更是带伤坚持救援。截至9月3日上午7时,汕头全市共出动各类抢险救灾人员102541人次,受困群众也不断地被转移、安置。期间,陈素珍因数张怀抱小孩的照片,受到众多网民点赞,有网友称其为“母亲般的救援队长”。

也有受灾群众直接在现场认出了她。9月1日上午,在转运群众的救援中,一名卧病的老人直接就喊出了“水草”。原来,5年前,这位老人家里受灾,也是她背着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很有感触,感到很有缘分。”陈素珍说,“其实不仅我一个人,所有救援者都很辛苦,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的”。

据了解,受一线救援者的触动,汕头当地的爱心人士主动为救援者提供休息场地,现场也不断有志愿者主动加入救援,有的提供食物,有的提供物资,有的自发给抢险救援力量当“后勤”。

她曾卖房卖车做公益背负十余万元债务

陈素珍第一次踏上公益路,是在2008年。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彼时,正准备去浙江旅游的陈素珍听到消息后,立马改签了机票飞往四川。

在汶川的一个月里,陈素珍和来自全世界的志愿者一起救灾,同喝一瓶水、吃一块压缩饼干的集体生活,齐心协力救援的劲头,让她深深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力量。从汶川回到厦门后,志愿者回到各自的城市组建救援队,陈素珍便在厦门牵头成立了“蓝天救援队”。

最初参与救援时,看着家属哭,她在一旁也跟着流泪,时间长了,经历得多了,面对死亡,她已经比以往平静得多。她说,作为一名救援者,应该学会冷静处理现场的问题。“现在我不会再哭了,遇到逝者,更多是在心里难受。”

作为队长,她不仅承担着照顾整个队伍的责任,而且每次都是抵达现场的第一梯队队员,不管是有人落水需要打捞,还是有人在山谷里迷失需要搜救,陈素珍都带着队伍及时赶到,她笑言,在救援工作中,自己永远是冲在前线的“女汉子”。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素珍带领着救援队,先后参与过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地震、尼泊尔地震和斯里兰卡山体滑坡等多次自然灾害救援,团队救援经验也随之不断丰富。

不过,公益救援这条道路走得并不容易,经费是最让她头痛的问题。外出救援、技能培训、购置装备,哪一样都需要钱,为了节省开支,一开始,救援队办公地点就设在她自己的店里,一楼是门面,二楼就是办公楼。

随着队伍渐渐扩大,原来的店面变得狭小局促,两三艘冲锋舟堵住了门口,办公室还有大量物资,无奈的她只能另租他处,租金加上水电每个季度都需要2万元左右的支出。

遇上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需要的费用则更多。陈素珍说,如果几十人出省救援,一趟下来一般需要五六万元的花费。那几年里,陈素珍卖房卖车,还背负了10余万元的债务。实在走不下去的时候,是靠朋友帮衬才凑齐每个月房租。“寸步难行,每次出去救援都是找人凑钱,等回来再还债。”

2015年,当地政府给救援队拨了场地的费用,解决了陈素珍的燃眉之急,而靠着她每年各地讲课的费用,团队勉强维持至今。如今,蓝天救援队在当地名气越来越响,队伍力量也逐渐壮大,陈素珍说,目前,救援队一共有2000余名正式队员,5000余名志愿者。

给汕头孩子们讲“如何自救”

陈素珍的办公室不远处就是海滩,每到夏天都有大量游客涌入,但潮起潮落的沙滩还有不少安全隐患,有时一个浪头打过来,还来不及欢呼,下一个大浪头就可能把人卷走了。要是等到有人呼救再到事发地点,很可能就来不及了。为此,陈素珍十年如一日,每年夏天都在海边巡逻,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有游出去的,她就去劝回来。

在救援工作之余,陈素珍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救援时可以不梳不洗,但从现场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彻底洗净梳理,换上棉麻长裙,泡一壶茶,招呼来往朋友。

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布着各种工作信息,也有不少生活的照片,她说,朋友圈里有很多她曾救援过的人,她希望用自己正能量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大家。

而她的小孩,也在她的影响下,参与到公益中来。陈素珍说,她刚做志愿者时,小孩还在读幼儿园,如今,十年过去,小孩已16岁。小孩不上课的时候都跟着她到海边执勤,也会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

对于此次自己的照片在网络热传,陈素珍坦言,这么多年一直在做救援的工作,在自己看来,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举动,没想到获得这么多网友关注,“也很感谢大家对我有这么高的评价”。

陈素珍说,汕头地区水已逐渐退去,救援的工作进入尾声,接下来便是清洗和消毒的工作。“我们准备了一些消毒物品,也印发了传单,建议市民勤洗手、勤消毒,被水浸泡过的地方要多用清水冲洗几遍,才能达到杀菌作用。”

她更想做的,是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在她看来,救援工作没有尽头,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学会自救,如果有足够自救的意识,灾害的危险就减少了一大半。

陈素珍以此次汕头水灾举例,她认为,水灾是有征兆的,下暴雨时市民要时刻关注天气讯息,比如关注潮汐,汕头地势偏低,如果涨潮的话,很可能就会发生海水倒灌。一些物资例如蜡烛、口哨、食物等可以平常就备好,一旦发现洪水来了,就要赶紧转移。

接下来,陈素珍会回厦门处理一些救援队的事务,过几天还要带着物资回到汕头帮忙做消毒工作,还要给一所幼儿园200多名孩子讲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自救的课。“这行就是停不下来。”她笑着说。

新闻推荐

汕头市交通运输部门“先礼后兵”规范网约车经营 滴滴再不落地经营 将停止其在汕头联网业务

汕头交通运输部门表示,滴滴再不落地经营将对其采取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等措施。杨立轩摄日前,滴滴频发各种问题,再度引发公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