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假“三下乡” 聚焦潮汕传统文化 探寻关注之余,更尝试用新技术活化老建筑

南方日报 2018-08-30 09:18

华农学子开展“三下乡”社会调研活动,关注潮剧的传承发展。彭镇聪摄

探寻关注之余,大学生还尝试用新技术活化老建筑。受访者供图

广东潮剧院理论研究室老师汤丽娟与大学生交流。吴思妍摄

这个暑假,许多高校大学生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汕头。有的开展非遗文化探寻活动,有的开展老厝活化项目……虽然项目各不相同,但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为潮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奔走呼号。

来自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大学生,通过深入了解侨批文化,反思了在保护本土地方文化的方面的不足;来自南京大学长乡思团队的成员,通过高科技的植入,对蓬洲古城的保护与活化进行探索;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晨曦计划”的学生,关注潮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计划向当地有关部门就潮剧的传承工作提出建议。

除了感受到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这群大学生来说,此次“三下乡”更大的意义,是启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反思。正如华南农业大学学生所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魅力

令学生“刮目相看”

华农学子开展了以“幽幽二弦起,传承潮剧意”为题的三下乡社会调研活动,关注潮剧的发展,意在为潮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9天的时间里,这群学生相继走访了潮阳区西胪镇慈善艺术文化中心的“竹山都潮乐社”,汕头市慧如潮剧艺术文化中心的潮剧艺术博物馆、大观园戏院,以及大大小小的村口戏台、酬神戏台,并采访了潮剧行业的有关人物。

“作为一个从小在潮汕地区长大的人,我一直都以为自己挺熟悉潮剧的,但经过这几天的调查访谈之后,我才渐渐明白我所知道的不过是皮毛罢了,它还有诸多我所未知的魅力和韵味。”华农大学学生郑彦彬如是说。

虽然听不懂潮汕话,但华农大学学生廖梦玲认为,潮剧优美动听的唱腔、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曲调非常吸引人,“坐在观众席上细细地品味悠悠的戏曲音乐不失为一种美的享受”。在潮剧博物馆,华农大学学生刘文超第一次近距离地观看潮剧戏服等许多代表潮剧发展的藏品,令他大开眼界,“服装的讲究让我越发觉得潮剧很有意思。”

侨批文化同样令大学生们印象深刻。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大学生在暑期展开了参观侨批局等系列活动,在以“侨批”为建设主题的西堤公园里,一块镌刻有“海邦剩馥”字样的景观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海邦剩馥”是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对“侨批档案”的高度概括。“侨批生动地再现了外出华侨对故土和亲人的殷切思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书信或钱物,更是一个年代的见证、一份精神的传承。”队员刘粉婷感慨,“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潮汕子女,应倾注更多精力去了解侨批文化,去领会传递这一份侨批精神。”

采用新技术

活化蓬洲古建筑

蓬洲古城是明朝东南沿海四大海防重镇之一,曾人口兴盛,显赫一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宗祠文化以及珍贵的建筑遗存,而今却是暗自坍圮,默默无闻,面临着被现代建筑侵蚀的危险。为了让蓬洲古城“活”起来,来自南京大学长乡思团队的成员,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测绘,并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对蓬洲古城的保护与活化进行探索。

长乡思团队的成员将现代科技与老建筑结合起来,借助科技的趣味外壳,让观众得以感受蓬洲古城老建筑的独特风采。他们采用VR、软件建模等技术,让这一栋栋老建筑有了新的生命。

除了运用VR技术,长乡思团队的成员们还在筹建一个交互式地理人文信息平台。他们挑选了蓬洲古城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建筑,通过实地考察、测绘,运用软件建立该建筑的数字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网友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结构,通过相应的细节图片和文字说明深入了解。除此之外,网友还可在网页上留言,讲述自己所了解的老建筑的历史,经长乡思成员查证其真实性后将成为该建筑故事的一部分,以丰富老建筑的历史。

为了让观众更加近距离接触蓬洲古城,而不是只在照片与文字中感受它的魅力,长乡思团队还为观众们制定了导赏路线。导赏的效果很不错,不少观众在这个过程中对平时极少关注的古城建筑有了更多了解。

“蓬洲古城实体的城门虽不复存在了,但一直以来对古城历史的忽视,却形成了一座虚拟城门,将潮汕人挡在这段历史之外。正如活动的名字"城门开"一样,我们希望能开启蓬洲尘封的历史,让人们都得以窥见蓬洲的美好与珍贵。只有潮汕人重新拾起对蓬洲的关注,汇聚每一份认同与支持,蓬洲古城才能重新"活"起来。”长乡思团队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进一步重视,不让它们被遗忘。

历史遗迹保护不周

引发学生深思

浙大的学生此行还走访了位于澄海隆都的万兴昌批局、许福成批馆。在这里,他们品读到更深刻的侨批故事。

建成于民国初年的福成批局,大门匾上书有“明德家塾”四字。院内,墙上是各处曾经嵌瓷、泥塑、木雕、彩绘的残迹,彰显着曾经的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据现屋主介绍,原本门窗之上修饰着精美的嵌瓷,却在20世纪毁于一旦。现在,许多精美的图案或被铲除,或被粉刷,只能从斑驳的墙壁上窥见当年的盛况。

而万兴昌批馆更是令学生们感到惋惜。它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毁于一场大火,如今只剩下被烟火熏黑的断壁残垣,供人瞻仰凭吊。昔日庭院的繁华及其今日的落寞,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们心里十分感慨。

虽然潮汕地区对侨批文化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建立了不少如西堤公园、侨批文物馆等以“侨批”为主题的文化馆,但面对被摧毁的侨批局、被人遗忘的侨居,同学们还是觉得十分可惜。

侨批的背后,凝聚了潮人开拓奋发进取的精神、情系家国的大爱。学生杜庚育认为,如果侨批文化被年轻一代遗忘,将是莫大的损失。“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会不会在保护本土地方文化的方面,做得有些欠缺了?”杜庚育不禁这样问自己,“我们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产生多少情感,又对本土文化留存多少认同感呢?”

“他们也终会有年华逝去的一天,到他们老去,谁来挑起潮剧的重担?谁来接下传承的接力棒?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华农学生陈珏君说,目前大部分的潮剧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感到深深的忧虑,现在的小孩子都不太愿意沉下心来学戏,甚至某些人还会对潮剧产生排斥,正是因为如此,潮剧的传承问题才越发严峻。

学生方艺彤则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同学了解潮剧文化,同时他们也将整理好相关建议意见向相关单位进行反馈,为潮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出一份力。

■延伸

老一辈默默付出打动学子

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离不开前辈坚守

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坚守。在弘扬、发展潮剧潮乐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们即使遇到了种种困难,也从不轻言放弃。这一点,华农学子在采访中深有体会。

汕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音乐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子杰,在今年2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竹山都潮乐社。只要孩子有兴趣和毅力来学习乐器、父母也能够提供乐器,多数时候陈子杰和其他老师都可以免费教学。

除了要克服经费不足、师资有限的难题,陈子杰偶尔还得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理解”。“有些人说,我们干这件事是为了赚钱,肯定从中赚取不少好处。但为了潮乐社付出,我们甘之如饴。”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陈子杰坚持“清者自清”,继续努力为潮乐的传承而努力。

广东潮剧院初期开展“潮剧进校园”系列活动时也曾经历从“不理解”到“认可”阶段。潮剧研究传承中心理论研究室“潮剧进校园”负责人之一汤丽娟向学生坦言,在刚刚接手“潮剧进校园”项目时,有许多学校的负责人对这个活动表示不理解,“这不是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吗”“学潮剧有什么用”之类的言论让汤丽娟和她的团队吃了不少闭门羹。

但老一辈对传统文化艺术都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汤丽娟告诉学生,不少老师在为“潮剧进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一次,73岁的吴殿祥导演在炎热的天气到学校给两百多个学生讲课,意外停电让室内气温更是居高不下,但他没有一句怨言。

“在当今社会这种浮躁的状态下,能不讲求金钱,有这样高尚的品德,这种对艺术的追求,是很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汤丽娟说,在多场“潮剧进校园”活动中,老师们几乎是没有补贴的,有时甚至需要自己出交通费和伙食费。

正是老一辈人这种无私的付出,让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多的学校开始接受这样的活动形式,甚至希望广东潮剧院能在学校开设固定课程,成立潮剧社团。“现在我们去学校,有时候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找我们签名呢!”汤丽娟说。

广东潮剧院演员们的演出,也让学生们深有感触。学生陈秋悦说,当她坐在观众席上时,完全被台上的表演吸引了:“演员们的步法、唱腔、身形、仪态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从中可以看出潮剧演员们对潮剧本身的喜爱是支撑他们的动力源泉。这种代代传承的艺术承载的不仅仅是潮剧人的心血,还有许多潮汕人对家乡的思念。”

“演员们的唱功、动作、神态深深触动了我,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这全程两个半小时演出的背后,是演员们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排练,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正是千千万万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潮剧才能在戏曲之林展现其独特的灿烂。”学生何为看完演出后十分感慨,这是他第一次观看潮剧。

“很多老师都在为潮剧奉献自我。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倔强,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给后代。”来自阳江的朱莹莹同学觉得,本次汕头之行,她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自己应该对传统文化做些什么,不仅仅是潮剧,也包括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

浙大学生同样被老一辈人的坚持所感动。为了留住珍贵的文化,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化馆林庆颐馆长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有关侨批的种种历史资料。截至目前,他们已出版三十余种侨批专著,并将11万封侨批分编为139册,还和中山大学联合建立潮汕侨批数据库。

“我只是一个侨批博物馆的"守门人",只是一个侨批文化的"打捞者",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学者或研究人员,我只是想帮潮汕人民守住这一块。”林馆长这种对历史文化的态度让学生们深有感触。浙大学生杜庚育认为,散落的历史碎片需要每一代的努力,才能展现出夺目的光彩。

此行让一群潮汕学子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触。经过反思,学生们明白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对于当代的我们,理解学习、继承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人应担的责任。结合新的时代,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这精彩的文化能够继续延续她的生命、发挥她的价值。”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余丹实习生吴旋娜

新闻推荐

文艺节目精彩上演 绿色文明风吹进华美社区

本报讯(记者刘文钊摄影报道)本月26日晚,潮阳区贵屿镇华美社区热闹非凡,一场主题为“垃圾不落地潮阳更美丽”宣传活动拉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