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传统文化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四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

珠海特区报 2018-08-10 20:59

□珠海特区报评论员张帆

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订传统文化保护发展规划,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乡村文明的精神价值、美学观念、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让乡村传统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田园生活、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夯实乡村传统文化根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是乡村振兴题中之义和主要内容之一。乡村传统文化,以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潜移默化力量,为珠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提供智慧支持、道德滋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当前,珠海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横琴自贸片区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珠海“二次创业”等重大历史机遇。中共珠海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建设新珠海、新经济、新生活,把珠海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和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城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珠海乡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全市范围内,乡村传统文化名目繁多、内涵丰富,涉及斗门、金湾等西部农村以及万山群岛,如斗门区的装泥鱼、沙田民歌、斗门水上婚嫁、非遗美食等,金湾三灶鹤舞、三灶民歌、定家湾茶果,万山群岛“北帝诞”等民俗文化节等,分别以其独有的姿态、鲜活的形式,散发着悠久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无论是舞蹈、曲艺、习俗,还是故事、传说、祈福、非遗美食,都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农耕文明的“归纳”、是河网水乡的“总结”,是家园生活的“向往”,是村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深刻记忆。这些传统文化是乡土的、鲜活的、历史的,能唤起村民内心共鸣和亲切感,从而不由自主地迸发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订传统文化保护发展规划,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乡村文明的精神价值、美学观念、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让乡村传统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乡村传统文化在范围上还可以更广、内涵可以更深,紧紧扣住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将乡愁、村风民俗和精神文明深入融合。村民粮仓满了,荷包鼓了,乡村富裕了,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不仅在物质上有新的要求,在思想上也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换观念”,也要换“认识”。比如有22万农民的斗门区,是珠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战场。近几年斗门乡村文化旅游取得新成效,村民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日益增强。十里莲江、逸丰生态养生园、竹洲水乡、南澳度假村等生态旅游项目,本地村民被聘占比均超过了员工总数的80%。村民能够主动学习新技能,在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上均得到提高,实现了乡村精神与乡村面貌的同步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乡村传统文化根基,提升村民文明素质,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持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活动;持续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持续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唯有如此,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才能留住山水、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基。

新闻推荐

南澳有了首家财产保险公司

7月18日,中国人保财险南澳支公司揭牌开业,这意味着南澳县首家财产保险公司正式成立。近年来,随着南澳县经济快速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