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目标更广视野重新思考发展定位
2015年,省政府批复实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2015—2030年)》(粤府函〔2015〕344号),明确华侨试验区规划面积约480平方公里,核心区约55平方公里,包括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南滨新城、保税区、广澳港区、广澳物流园区;起步区包括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珠港新城、南滨新城中心区、广澳港区约26平方公里。华侨试验区直管区包括东海岸新城(含蓝水星片区)和珠港新城约28.82平方公里。
广东省委最近提出了以功能区为引领,以“一核一带一区”为发展重点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给汕头的定位是高水平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科教文卫中心,同时要带动汕潮揭城市群的整体跃升,成为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教授认为,加快将汕头建成具有强大的吸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进而依托汕头实现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建设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的粤东城市群,是全省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汕头的重托。
整体统筹谋划四大平台
陈鸿宇认为,汕头市委书记方利旭最近再次强调,要立足汕头,立足粤东,跳出汕头、跳出粤东来看汕头。这是很有见地的。
按照国家和省的战略部署,粤东发展肯定以汕头为经济核心区。从华侨试验区48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看,华侨试验区应该成为汕头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核心区,也就是,华侨试验区应该是粤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核中之核”。因此,要依托华侨试验区这一核心平台,连接建设中的自贸区、国家级高新区和江湾新区三大平台,将四大平台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撬动汕头产业发展,承担起省域副中心城市应该有的责任。
实施“港产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陈鸿宇提出,以更高的目标、更广的视野,重新思考研究华侨试验区的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要求:一是体现新时代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汕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二是体现广东省关于“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和建设沿海经济带等发展规划对汕头市的要求;三是体现汕头市充分发挥既有发展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要求;四是体现华侨试验区在汕头市整体发展格局中核心地位的要求;五是体现接地气、有保障、能落实、可考核的要求。
陈鸿宇建议,华侨试验区应把握新时代赋予汕头的机遇,充分发挥特区优势和侨乡优势,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实施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港产城乡融合发展三大战略,将华侨试验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高端经济要素集聚区和现代产业高地、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粤东城市群的主核心区、大汕头湾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区、高质量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引领示范区。其中,“港产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具体内容应包括港产融合、港城融合、产城融合和城乡融合四个方面。
做大东海岸新城规划范围
未来的东海岸新城将可能成为汕头市区和粤东城市群的新中心区,陈鸿宇建议,在不变更行政边界的前提下,目前就可以将东海岸新城的规划范围做大,将与东海岸新城的三个片区(新津片区、新溪片区、塔岗围片区)相连的北面、东北面、西面地区,整体纳入东海岸新城的规划范围,例如向北方向可以将珠港新城北侧、西侧龙湖区各街道、新溪外砂两镇等纳入,东北方向近期规划可将澄海区金鸿公路两侧和324国道两侧镇街纳入,作为东海岸新城现代服务功能近期和中期扩张的腹地、与东海岸新城对接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向西方向近期规划可以将龙湖区和金平区的“汕头老城区”(开埠区)列入东海岸新城整体规划范围,使华侨试验区的华侨文化的渊源、传统和传承更为凸显。依托东海岸新城和“汕头老城区”联动协同构筑汕头文化——旅游产业创新走廊,作为展示潮汕文化、华侨文化和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民美好生活的窗口。华侨试验区的中远期发展规划重点,要放在原规划的华侨试验区的核心区(55平方公里)及周边,即重点放在东海岸新城和汕头内海湾,使东海岸新城和“江湾新区”(中以合作片区、内海湾西片区)、南滨片区(内海湾南片区)共同形成“省域副中心城市”主城区的大框架,大量高端经济要素将会在这一地域集聚,东海岸新城的城市新中心区的地位和龙头带动作用更加显著。
在华侨试验区的产业投资方面,陈鸿宇建议,要打破行政边界,将视野扩张到龙湖、金平、濠江等,着眼于产业集群、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来选择拟发展的产业。要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华侨试验区的发展定位目标,发展相关产业,包括立体交通枢纽、高端要素集聚、科教文卫中心、金融贸易中心等。要妥善处理好投资强度与品牌效应、实体经济与高端服务、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三重关系,立足于目前汕头市最有可能发展为千亿元产值等产业,立足于现有的优势支柱产业,优化存量精选增量。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沈丛升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陈子垤通讯员消宣何健枫陈育斌)近日,汕头澄海区坝头村有一名7岁男孩手腕被铁制玩具手铐锁住,随后男孩父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