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十面埋伏》 □黄祖柏
小溪能够流向大海的秘诀是不惧险滩,人生走向成功的真谛是锲而不舍。陈英远作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是描绘古代战争场面的乐曲,经过数百年历代音乐家不断创作和解读,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省艺术学校和汕头戏曲学校学习琵琶弹奏和其他曲艺时,就近距离目睹和聆听了我的老师饶碧初和省歌舞团琵琶演奏家吴伟中先生高超的弹奏,给我启发很大。
为能够弹奏《十面埋伏》,我常去省歌舞团向老师请教。为加大练习力度、强度,我常练到深夜和第二天凌晨。每每天气非常寒冷的气候,我却汗流浃背。
1958年,吴伟中先生曾与粤剧名家红线女一起,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界出席前苏联在莫斯科举办的世界青年艺术节。吴先生用一把琵琶四根弦弹奏 《十面埋伏》,重现当年千军万马、楚汉相争的壮观画面。全场观众都震撼了,掌声经久不息。吴老师看我诚心诚意要学《十面埋伏》,就向我解读了此曲的含义。他说,《十面埋伏》采用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写实的手法,按故事情节发展,构成全曲。全曲分成序幕、战前、交战三大部分:汉军以威严的擂鼓拉开序幕。战鼓雷鸣,军号频吹,生动展现了古战场军营如林、旌旗蔽空、刀光剑影的两军对垒壮阔画卷。老师用弹奏长轮、摭弹等熟悉的技巧,展示汉军威严的军容、训练有素的素养和旺盛的斗志。接着用生动的弹奏语言,把我引入到如临其境的 “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现场。他抱着琵琶,用忽隐忽现的声响、忽紧忽弛的节奏,来表现埋伏时士兵的穿梭奔回;以碰弦、熬弦等手法,表现两军刀戟相碰的“小战”接触。在弹奏“埋伏”那段时,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他用长轮演绎令人悚然的箫声四起,预示着项羽被淹没在四面楚歌声中的悲剧命运。紧接着硝烟又起,一场残酷的“九里山大战”来临了。琵琶以绞弦、并弦夹杂大幅度的推拉,来着力表现战争的激烈程度。一时金鼓齐鸣、剑弩嗖嗖、刀枪碰击、士兵呐喊,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的异常壮观的战争场面。战争接近尾声后,汉军传号收兵,琵琶用三度和弦的马蹄声音推进,形象地表现了汉军在奋勇追杀残余的敌军。
以前,楚霸王项羽从未打过败仗,这次垓下之战,战败突围,爱妃已死,兵将溃散,处境很狼狈,心情极悲苦。他本可杀开一条血路,重返江东,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但是由于垓下之战来得太突然,对性格急躁的项羽来说,一时难以适应;即使能够生还,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最后仗剑自刎,一死了之。为表现这段场面,琵琶强力扫四弦,宝剑落地,结束了《十面埋伏》全曲。正是:项羽盖世力拔山,十万楚军冲围关。四面楚歌军心散,乌江仗剑洗辱颜。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赵映光报道:适逢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汕头大学—汕头学康”教学实践基地将携手汕头市汇智公益研究所、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