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八一更思父 八旬阿婆寻父墓 陈江黄艮娣的父亲黄敏忠抗日英年献身,她盼望能找到父亲安葬地点
黄艮娣(右)盼望能找到父亲的墓地,有生之年能去祭拜。
黄敏忠的烈士证明书。
“又到八一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更加想父亲,想找到他的下落。”昨日上午,在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澄海村,年近八旬的黄艮娣老阿婆哽咽着对《惠州日报》记者说。
教书先生扛枪抗日,英年献身埋骨他乡
黄艮娣的父亲名叫黄敏忠,是陈江当地人,出生于1910年。他原本是一个读书人,在村里当教书先生。虽然那个年代动荡无常,小家庭也还算过得安稳。可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他的生活也被改变,教书先生弃笔从戎,拿起枪杆子加入了抗日的队伍。
黄敏忠有文化多谋略,作战又勇敢,因此很快得到了队友们的信赖,被推举为抗日游击队的队长。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靠着对地形熟悉,还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惠州、东莞、广州、汕尾等地流动作战。可惜1942年在东莞桥头一场战斗中,黄敏忠不幸中弹,牺牲时才32岁。
母女相依为命熬过乱世,女儿渐渐长大理解父亲
黄艮娣于1937年出生,父亲牺牲时,她才是个啥都不懂的小娃娃。黄艮娣上边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黄敏忠去世后,抚养3个年幼儿女的重担,全落在了妻子肩上。家中的顶梁柱倒了,加上生在乱世生存艰难,黄艮娣的哥哥和姐姐相继患病夭折,只剩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
在苦难中熬大的黄艮娣,多年来一直不能理解自己的父亲。起初,母亲只说爸爸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很久很久才能回来。那时候,黄艮娣还充满期待,总盼着父亲在哪天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可后来哥哥、姐姐都出事了,还是不见父亲的踪影,她就开始怀疑母亲的话,母亲只好把真相告诉了她。
得知真相的黄艮娣,无法理解父亲的做法。父亲为何生了儿女却不管不问,而是长年在外边到处跑?在妻子、儿女最需要的时候,他为什么还不回到家人身边?她甚至恨自己的父亲,尤其在看到别的小孩在父亲怀里撒娇,而自己和母亲默默受苦时。
“到后来长大了,上学学了那段历史,我才懂得了父亲的选择,心里的怨恨也就慢慢消解。”黄艮娣说,父亲是为抗击侵略保卫国家,为了民族大义而死的,父亲是个英雄,他死得伟大死得光荣。
多方寻找父亲的墓地,盼有生之年能去祭拜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后,随着新中国的正式成立,和平终于重归,社会逐渐安定了。新中国没有忘记为保家卫国而奋斗献身的志士们,黄敏忠因英勇抗日牺牲的事迹,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黄艮娣一家作为烈士家属,也享受到了政府给予的相关优待政策。
如今黄艮娣也老了,随着年岁增长,老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愈发浓烈。但是家里可以纪念父亲的物件,除了一张鲜红的烈士证明再无其他,甚至连一张炭像都没有。黄艮娣就萌生了要寻找父亲墓地的心愿。
烈士证明上记载,父亲黄敏忠是在东莞桥头一个叫鸡心岭的地方牺牲的。为了完成奶奶的心愿,黄艮娣的孙子特意去东莞找过两次,可惜由于时间隔得久了,那里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当年幸存的战友也陆续离世,没能找到确切的消息。
“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就想能找到父亲安葬的地点,在自己剩下的日子里还能去坟前拜一拜。盼通过你们的报道,有好心的知情人看到了,能够帮帮我。”黄艮娣老人不再清亮的眼睛里,依旧充满着期待。
人物档案
黄敏忠,陈江人,生于1910年。
1942年在东莞桥头一场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32岁。
若您有相关线索,可联系黄艮娣的家人古小姐,电话:13829989576。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罗孝宗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