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融的黄麻布古村

宝安日报 2021-06-18 06:52

黄麻布古村全景。

郭喜忠 文/图

黄麻布的布,并非黄麻织的布,而是埠、埔,可见当时西乡河能通行到鹤洲再上,故其为码头,有码头则成大村小墟。此埠为何以黄麻命名?有人说是附近产黄麻很多,此为运载出入码头。

黄麻布这个老村浓缩了典型的深圳性格、深圳属性:广客兼容,罕见碉楼排围屋村落;多教融和,百米半径中西宗教庙堂各得其美。

到黄麻布村主要经鹤洲、石岩而来,这是传统路线。新路线从凤岩古庙底下穿过隧道,来到凤凰山最东南端,这里就有一个老村,就是黄麻布。

到村口,发现其村名大石上,黄麻布三个金色大字之外,在其右下角书写着“豫章堂”三个小字。沿着不高的树山,面对着担水水库,有一溜古建筑,这就是古村了。村子两头及村后,一共3座客家碉楼,高耸、斑驳、灰黑的碉楼,很有年代感。碉楼之间,却是典型的广府排屋。排屋又做了围合,又变回客家围屋的画风。看明白没有?古村的一个独特之处,首先是建筑上的广客兼容。

一座天主堂、一座基督堂相对而立,基督堂围墙上的墙绘犹如格林童话般的天真、浪漫、善良,加上刺向苍穹的教堂尖顶,让人有些梦幻般的感觉。在天主教堂后方不到300米处,有一座观音殿,据说原来叫“将公庙”,与庞大、现代、醒目的教堂相比,佛堂显得无比低调。佛堂与两座西洋教教堂一起在这个小村里,居然显得很是和谐。在佛堂旁边,一个小小的土地庙露出了真容。这就是黄麻布古村的第二个独特之处:中西交融,多教融和。

深入老屋当中,与其他古村不同,这里居然还能找到讲客家话的本地老人。他们不愿意离开这里去住楼房,就继续住在老屋。当然,现在绝大多数在老村住的,都是外来打工族。老村边上,一转角,一个用很多瓶子装饰的房子,很有西洋情调。原来是时髦的酒吧。在这么古老的地方,竟然还能发现酒吧,太神奇了。这就是黄麻布古村的第三个独特之处:新旧杂处不违和,新老客家人包容共进。

在村口的石头上,豫章堂三个小字说明了古村的绝大部分居民是罗姓,从江西经梅州府迁来,属典型的客家人。而在此之前的居民,则纯粹是广府人,俞姓最大,清初禁海迁往他处,姜姓也迁到固戍,复界后都不回来了。罗姓居民迁来后,在原广府排屋基础上,加以围合,后来又建起了客家碉楼,形成了广客混合的建筑风貌。因为人多地少,罗氏又不断外迁,其中七房迁到龙华,也建起了一个黄麻布村。在曼谷、新加坡、香港、台湾都有不少罗氏族人,还建起了宗祠。可惜的是,黄麻布村的罗氏宗祠已经废弃了。外迁的人多,对海外事物接受快,所以基督教、天主教都很快在此落地生根。其中,1893年,巴色会德国传教士骆润慈再次传教,1903年教徒们合力建起了黄麻布基督堂,1910年建立了教会的小学。抗战中,黄麻布堂洪保灵传道被日军杀害。天主教在黄麻布的传道活动始于1898年,1929年开始兴建教堂,三年后祝圣为“耶稣君王堂”。现两座教堂均在新世纪原址扩修而成。至于观音殿、土地庙,按中国人习俗,基本都是立村即有,最少有五百年了。

新闻推荐

端午假期全市交通运输方式客流量下降 到发旅客量约4.55万人次

本报讯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端午节假期,梅州西站、梅州火车站、梅州机场和全市各汽车客运站场到发旅客量约4.55万人次,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