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水、凉庭、汶水,这些地名有来头 平远县东石镇三村村名来由小考

梅州日报 2021-06-17 08:37

锡水村吴显宗祖屋

●林东

客家地区各地村落的形成,多在明清两代,至今历史久远,其间,村落名称多有变更,有些还变更多次,最后形成现在使用的村名。村名的形成都有来由,但其中一些来由是当地人望文生义编造出来的,当地史料也就如此照搬记录。平远县东石镇锡水、凉庭、汶水三村的村名来由,就属于这一情况。

“晒锡水”晒出锡水村

锡水村,该村名在清代中期的平远县志上就列有。现《平远县地名志》等县内“地情”资料记述:据传,旧时村北部山上开采锡矿,采矿处的山坑水流经村中,故名锡水村。但查阅各种史料,都没有该村开采锡矿历史的记载,就是在附近村乃至县内各地也无锡矿资源,更无开采锡矿的历史。

其实,这锡水村名的来由,要从该村流行的一则故事说起。

明朝后期,吴显宗、吴显祖兄弟俩从江西寻乌迁来平远,显宗在今上举镇畲脑村定居,显祖则在现锡水定居。显祖勤劳,耕作细致,田水充足,但反而使水稻生长不良。显宗较懒,在畲脑山高日照短的地方不精耕细作,农作物长得也不好。后来兄弟商量,互换居住地。显宗迁至锡水后,因懒,稻田缺水,但露晒,却助长了水稻生长,反而收成好。显祖辛勤耕田管山,家业自然也越来越旺。这样,后人说他们是“兄弟易居,各得其益”。

客家人将米碾成粉末状称为“锡”,如“米锡”“麦锡”“羹锡”等。水稻生长,田间并非水越多越好,分蘖期更是要将稻田多一些露晒,将田间地表晒至微白更好,像是在上面撒上了薄薄的一层白米粉,耕田人称之为“晒锡水”。其实,这“晒锡水”的做法,在当地各村也一贯有之,只是对当初外迁来的吴姓村民来说,这一灌水与露晒相结合的耕作方法,带来的益处特别大,也感到特别喜悦,故称当地地名为“锡水”,直至后来冠之以村名。

凉庭村传承“尚良庭”

凉庭村,位于东石东部,原地名为“东仁村”,至清末改为现名。2010年出版的《平远地名志》载:“据传,旧时凉庭岗上建有一座茶亭,供过路人避风雨,后来这一带地方就被称为"凉庭"”。但笔者探访过多位当地老者,都说未曾知道凉庭岗上曾有茶亭,更别说见过。

据了解,村名来由与当地清末一位叫林钦年的人有关系。他是清末拔贡生,好读书,尤识时务,清光绪年间,其号召兴学,对本乡多间学校的提倡建立得力为多,他还善经商,以冶铁业致富,手创新宇于旧屋之侧,即以“尚良庭”作屋名。显然,他取此名,是有期望后代要传承高尚良好家风的愿景。那时候,他家在当地是最有名望的,故村名也改用上他的居住屋名。后来,人们因口头谐音,将村名叫成了现在的“凉庭村”。

汶水村崇尚“前贤汶上”

汶水村,地处东石小盆地中部。现县内“地情”资料对该村名的来由这样阐述:因当地缺水,该地原居民初迁来时,便到处探听水源,该地便称“问水”,以后人们依音转称为“汶水”。这一说法显然很牵强,编造明显。该镇东、西、北面小河的水均流至该村地段时交汇,过去山林茂密,长年水流充足,极少缺水,该不会出现定居人到此打探水源的情况。“汶水”一词何来?笔者翻阅该村林氏族谱时,在“人物传赞”一栏中找到了答案:明朝中期,当地林姓五世祖林宁从相邻的麻塘村粜米岗迁居到此开基。他承祖父辈的厚富余荫,带着后代艰苦创业,至家业兴旺,特别是四子林英志,官至兵守府(千总),更让家族增添光彩。但林宁不骄不奢,不攀附权势,对人忠诚不虚假,乡人称其“有前贤汶上风”。

“前贤汶上”一句出自《论语》,讲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闵子骞,为孔子的弟子,德行与颜回并称,拜孔子为师后,成为孔子“仁”“德”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有地方侯季氏聘闵子骞去做事,大概是季氏没有什么好名声,闵子骞便不愿前往,并让使者回复,如再请我,则会躲在汶河而上的北方去了。林宁也就顺着乡人的说法,将其建在小河岸上的房子称之为“汶水里”。从中可看出,他立意是看齐闵子骞,追求真实做人不浮华的心境。以后,该村村名也就为“汶水”,并一直沿用了下来,村中的小河也一直称为汶水河。

新闻推荐

山林里种“致富伞” 家门口圆奔康梦

▲村民查看仿野生灵芝生长情况。▲上举镇八社村林下种植仿野生灵芝总面积达2000亩。●本报记者傅思林摄影记者钟小丰雨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