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 今朝丰收田 梅县区全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助推乡村振兴

南方日报 2021-06-16 06:41

村民在新建的蔬菜基地上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汪思婷摄

盛夏时节,一阵“轰隆隆”的机械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在梅县区的田间地头,远处拖拉机的轰鸣声回荡在山间,一派繁忙复耕的景象;近处的良田硕果累累,丰收就在眼前。

自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以来,梅县各镇复垦撂荒地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片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可耕种的良田。复耕复种撂荒地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增收,也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梅县区采取“民主动、村集约、镇统筹、区引导”的生产产业化解决模式,打出“组合拳”推进土地集约流转及复耕复种工作,让昔日撂荒地重披绿装,变成了一片片丰收田,预计9月底全面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

●汪思婷刘洪桥曾健锋

荒地变良田土地活了

走进丙村镇田头村,四处环视,映入眼帘的是绿水青山,令人心旷神怡。山间平地,坐落着一座座现代化大棚,该村的蔬菜基地坐落于此。

谁能想象,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转眼间就变成了丰收田。蔬菜基地的由来,得益于梅县区大力推进土地集约流转及复耕复种工作。

据悉近年来,因耕田种地效益不高、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梅县区耕地撂荒近1.39万亩。

土地是农民的根,也是农民致富的基础。梅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当作重要政治任务,全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

据梅县区农业农村种植业股相关负责人介绍,梅县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复耕、应种尽种”原则,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采取“民主动、村集约、镇统筹、区引导”的生产产业化解决模式,全力推进土地集约流转及复耕复种工作,确保复耕到位,使有限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使用。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确保有效供给,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集约了荒地,流转给企业发展产业,这个举措既让荒田变良田,又能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举多得!”丙村镇田头村党支部书记刘雪萍谈起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满脸笑意。

刚踏进田头村的蔬菜基地,藤叶随风抖动,西瓜、番茄等瓜果蔬菜已经成熟,硕果累累惹人爱,一派丰收的景象,村民们正在田间来回穿梭劳作。

“原来这里是大片的荒地,杂草丛生。我们平整土地后,使用大棚种植蔬菜,能减少天气和病虫害影响。地面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土壤也覆盖了薄膜,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基地负责人艾金生介绍。

“我们通过产业带动,因地制宜,鼓励培育一批粮食种植、加工等农业经营主体、回乡创业老板等参与促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梅县区农业农村种植业股相关负责人说,同时以点带面,鼓励引导更多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集约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大力推广以“公司+基地+农户”“组团扩耕”“代耕代管”等模式,推进全区复耕复种。

例如,南口、石扇、松口、松源等镇,分别引进广东桦粤、嘉园、兴缘、丰盈乐、侨微生物科技等公司;丙村镇引进广东省好家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田头村进行复耕复种,发展蔬菜种植;松源镇杨阁村由党支部牵头,发动集约140多亩土地进行轮作……

政策春风吹服务来了

“梅县制定出台了《梅县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方案》,统筹安排资金对撂荒地复耕复种对象进行奖补,验收合格后,每亩给予100元补助。”梅县区农业农村种植业股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政策引导,建立奖补机制,调动当地复耕复种的积极性。

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在推进土地流转及撂荒水田复耕复种工作中,梅县区大力加强农技服务、农资保障,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相关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宣传发动,大力宣传农村“爱农业、善农作”的勤劳致富典型,加强服务农民服务生产的业务能力建设。

截至目前,全区共印发3万多份宣传资料,利用大喇叭广播和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复耕复种。营造全区浓厚的农业生产氛围,进一步弘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文明乡风。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梅县区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复耕主体做好相关台账,构建“区统筹+部门指导+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

据介绍,梅县区采取分类措施,专门制定了复耕复种技术指导方案。并针对各镇各村耕地撂荒的不同情况,区农业农村局派出5个技术工作组深入镇、村进行分类指导,引导企业、群众因地制宜,开展“宜稻则稻”“宜菜则菜”“宜烟则烟”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

此外,梅县区通过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开展技术下乡活动,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指导农民复耕复种。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协调联动,及时开展农药、种子、肥料等农资的宣传和执法检查专项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对地块偏僻、农田生产条件较差、没有水源而撂荒的田块,水务、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利用现有农田水利建设政策,优先安排农田排灌渠道、机耕路建设,切实改善撂荒地块的生产条件,让群众能开展农业生产并降低生产成本。

“水电方面我们积极配合企业,有政策利好我们也会倾斜给企业,尽量让企业平稳有序推进这个复耕复种工作。”白渡镇悦一村党支部书记古文忠表示,在镇、村干部的努力下,悦一村的撂荒地将打造成蔬菜种植基地。

播种新希望乡村美了

土地活了,乡村美了,农户腰包也鼓了。

“自从村里发展蔬菜种植基地,我就有了双份收入。每年土地租金有收入,基地需要人手的时候我就过来干活,一天120元。”田头村村民温映芳说。

田头村耕地面积930亩,过去种植结构单一,几乎没有产业。“现在我们有了蔬菜基地,成为了村里的产业,有效助推了乡村振兴。”刘雪萍说,根据市场调查和产量测算,复耕的荒地种植蔬菜效益每亩可达4万-5万元产值,同时通过示范带动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助农增收致富。

下一步,该村的蔬菜基地将规划建成集品种展示、生产基地、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精致高效农业产业园区。现已建设大棚面积30亩,种植青瓜、番茄、西瓜、苦瓜等名特优新品种。

“接下来计划种植葡萄、草莓等发展采摘游,发展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艾金生说,产业兴、乡村靓将成为现实。

梅县区以村为单位,把复耕复种与培育产业有机结合,根据自身土地类型和农业生产习惯选择好农产品品种。除种植水稻外,也可以选择种植火龙果、莲子、红薯、西瓜、花生、大豆、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以点带面,引导农户参与发展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尽量减少撂荒面积。

在白渡镇创乐村,近百亩的撂荒地已经完成土地平整,近日将入场种植蔬菜。为唤醒沉睡的土地,创乐村两委干部鼓励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并通过规模化种植,让农户从中得益。

“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做示范带好头,这样对整个村复耕撂荒工作才有推动发展。”创乐村党支部书记宋达先说,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推动荒地蝶变才是长久之策。

用绿色打底,为乡村振兴蓄动能。据悉,畲江镇出台了《梅县区畲江镇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鼓励开展闲置耕地集约,把撂荒地复垦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并将任务分解到村,按集约10亩以下奖400元/亩、10-20亩奖500元/亩、20-30亩奖600元/亩的标准进行奖励,激发了农民和企业参与复耕复种的积极性。

通过复耕复种,一批昔日的抛荒地如今重现生机,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人劳作的身影。接下来,梅县区将进一步全面推动撂荒耕地的复耕复种工作,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将万亩荒地蝶变为致富田、丰收田。

新闻推荐

丽群小学旁占道经营严重 附近住户希望相关部门加强整治

梅县丽群小学门口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多乱象。(朱绮辉摄)本报讯(记者朱绮辉)近日,有市民反映称,位于梅城宪梓北路的梅县丽群小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