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钱毛瓜汤
●微尘
“没意见就炒粉啦!”媒人婆看到不远处小角落的青年男女窃窃私语,相谈甚欢,身旁的双方家长气氛融洽,频频微笑点头,心里暗喜。再看看午饭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便趁热打铁,状似征求意见,又像是对着厨房方向吆喝。
“来了!”中伙店的伙计一边欢声回应,一边笑容可掬地走向前来。看到客人喜上眉梢,心里头已明白了八九分,马上点着人数定夺着分量,然后顺水推舟地对客人说:“吃炒粉容易口干,您看这天气也炎热,再加五分钱毛瓜汤怎么样?”媒人婆心领神会,转脸向男方家长使了使眼色 。 “粉都炒了,那还差这五分钱毛瓜汤吗,加就加吧。”男方家长瞧这场面,这门亲事估计八成都成了,当然开心啊,摸了摸薄薄的钱包,下了狠心似地大方拍板。“好嘞!炒粉再加五分钱毛瓜汤,一会就好。”伙计像唱歌一样接过单立马忙碌起来。那对男女青年见状就循声起身,过来并台准备进餐,媒人婆极尽撮合之词,说着两人如何般配,门户也相当,天生一对,珠联璧合等等顺耳的话……
岁月留痕,以上是20世纪改革开放前那个年代,流行在五华、龙川、兴宁一带的相亲场景。当时交道不便,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粮棉油肉凭票供应。人员来往和物资交流,约定俗成在农历的“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圩日),在公社(现在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主街道进行。那时候没有酒店,只有一间公社食堂和简单的旅社,人们赴圩大部分自带食物,中伙店就是圩镇居民利用住房为场地,为众人提供来料加工服务,解决中午吃饭问题,顺便做点小生意,时间长了就演变成为农村地区主要的社交场所。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农村青年相亲一般选择圩日,借赶集之名悄悄进行。一般由男方委托媒人婆物色对象,也有媒人公,但比较少,事前根据双方的家庭、年龄、外貌和性格等基本情况牵线撮合,待双方都有初步意向,乃选择某个圩日约定在中伙店附近见面。到了那一天,男女双方及陪同人员如约到达等候,先行到达的媒人婆负责张罗,两边来回传递信息。在男方这边,媒人婆手指女方那边说:小伙子,你看清楚,那个姑娘就是准备介绍给你的对象,瞧瞧这身材相貌都不错吧,云云。忙完男方这边,媒人婆回头跑到女方这边,手朝男方那边:呐,瞧瞧对面的小伙子,长得多壮,人也老实,如此这般云云。两个回合过后,如果一方没有意向,相亲就算结束了,男方一般会礼节性送点小手信给女方,然后道别自便。如果双方都有意思,便到中伙店坐下来,进一步接触商议。这时,媒人婆和家长都会知趣地留下相对私密的时间和空间给青年人。不过,真正的好戏午餐后才开始,共同商定日期到男方家走访。
如果上门走访后双方满意,接下来男方就可以单独约对象赴圩置办嫁妆了。少数家庭条件好的购买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大件物品,赠送女方作为嫁妆,大部分家境一般的就做两套新衣,照张结婚相,挑选良辰吉日举行婚礼,这些都是后话。分别时男方会送稍重一点的礼物,并派个利市,一般是五到十元,俗称面花钱,女方也会回赠小手帕或者其他小礼品,有点定情的味道。
最后到过门的那一天,男方带聘礼上门,接新娘出阁,女方安排家人送嫁,媒人婆引路,男方举办迎亲仪式和婚宴,到晚上闹过洞房,宾客渐渐散去,只剩下新郎新娘,洞房花烛夜,幸福满满时,媒人婆才算大功告成,第二天领了酬金又继续干她的甜蜜事业。
五分钱毛瓜汤看似小事,尤其是当代人看来根本不值一谈,但在那个年代,生活水平低,算是大事情,对于家境一般的人来说,五分钱也是一笔大钱。此外,男女初次见面,在女方眼里,通过五分钱毛瓜汤,至少可以观察男方的家底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五分钱关乎一桩姻缘,民间留下许多轶闻趣事。后来“不差五分毛瓜汤”被引申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慷慨大方的口头禅,一直沿用至今天。
当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世界变了,大部分年轻人走出大山读书、务工,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吃饭应酬对寻常百姓早已不是什么大事,媒人婆这个甜蜜的职业也正在慢慢消失。婚姻关系跨区域穿州过省,外来媳妇本地郎,本地阿妹外来哥,更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透明直接,自由恋爱,甚至婚前同居,是家常便饭,与过去那个年代传统的相亲方式相比,少了几分纯真与神秘,但孰是孰非,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新闻推荐
工贸新城 乘“云”向上 兴宁市下好工贸和互联网产业两步棋,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更多企业选择落户兴宁。刘海阳摄暮春四月,生机勃勃。在梅州兴宁市,一场奋战上半年、实现开门红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