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十里红杏坊

南方日报 2021-05-01 07:04

红杏坊。赖俊权摄

仁风楼。赖俊权摄

1

岭南多雨,晶莹,透明,是一种亮到骨子的雨。在这样的细雨中,撑着一把伞,走在小巷深处的雕梁画栋间,走在那些古建筑中,就如走在黑白片子里,走在水墨画的世界里。

这儿地古,雨也好像带着一种古韵,带着一种诗意和灵性丝丝地飘飞着,洒落着,细细柔柔的,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少妇一般,缠缠绵绵,欲说还休。走在这里,你才能真正领会,翰墨韵味是能感染草木,浸润山川,也能渗入雨丝的。当年,在这儿走出的书生,长衫飞飞,夹着一把雨伞,走到程江码头,坐一只船,借一帆风,一路走向京城,走向科场的时候,这雨也是这样丝丝缕缕地下着吧;在醉经居的檐前,在活泉书室的窗外,一声声呢喃着,叮嘱着,有着一种“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的意韵吧。

多情的不只是雨丝,还有墙头轻盈的杏花。

杏花一年一开,一年一红,在细雨里,在春风中,仍是那样的清新,那样的水灵,带着一种婉约,一种羞涩,一朵朵地盛开着,一瓣一瓣地飘零着,将红杏坊罩出一片霞光,一片粉色,一片水润洁浄的色泽。人走在其间,真有着一种“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的感觉。

只是,这儿不是曼殊笔下的浙江,而是广东梅江的红杏坊;飘落身上的也不是樱花,而是片片杏花罢了。

2

人走进红杏坊,顿时就走进了一片诗词江山,走进了一片墨香世界。别的不说,单是那长长的巷子,就如一段平平仄仄的岁月,将散淡的时光串联起来,也将两边古色古香的建筑串联起来,串联成红杏坊的历史,也串联成一卷泛黄的文字。

细雨霏霏,漫天飘酒,薄薄的雾气如丝绸一样迷蒙,如梦一样荡漾。雾中,身边时时会有撑着伞的人走过,都如从古诗词里走出来的,从古文化里走出来的,女子总是带着一种羞涩,一种清新,一种婉约,如诗人笔下的一朵朵丁香。至于男子,眉眼间仍带着一缕抹不去的书卷气息,一种温文尔雅的气韵,让人猜测,当年走过这儿的书生梁慎桢,大概就是这样的情态吧;当年走在这儿细雨飘飞中的叶新鉴、叶新莲、叶新丰,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小巷两边,房子老了,古了,可画梁雕栋的陈迹还在。砖瓦旧了,可园中的草木依旧青葱,杏花依旧红艳。

联科第、仁风楼,仍带着四书五经里的书香气,矗立在细雨里;贻谷楼、秋官第仍翰墨依旧,古典依旧;都察院、活泉书室,一个字一个字念着,仿佛不是在念着楼名,而是在念着一首诗,一阙词,带着平仄,带着流畅温婉……

扇扇黑色的大门紧闭着,门环上锈着铜绿,芭蕉在细雨里将绿色挥洒着,映绿一角天地。好像吱呀一声响,门会打开,从里面就会走出一代书画大家梁伯聪,走出一代革命家朱云卿,撩着长袍,一路走向远方,走成人生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

3

在这儿,即使没人从房内走出吧,你轻轻地走过去,轻轻地推开一扇门,吱嘎一声走进去,都将会走进一段精致的岁月,一段慢生活的世界里。

鹤和楼如画,让人低回婉转,赞叹不已。站在门前,门楼高耸,梁檐瓦底皆有彩绘,精巧美观。墙壁一片洁白,犹如宣纸上面画着荷、松、仙鹤等图案,如水墨画一般。缓缓走进院子,一座屏风门通向院内,里面玲珑精致,典雅清新:前拜亭为水泥筑造,青瓷水瓶状栏杆横斜曲折,罗马工艺制造的罩亭,在中国建筑中,融入西方元素。整个房子集穿花、雕花、阴刻、描金、彩绘于一体,算得一件建筑的工艺品,一件建筑上的古文物。

当年,房子的主人在院中漫步,在书房读书,在桌前临帖,生活清淡,安闲,大概有着一种归园田居的感觉吧。

仁风楼风华依旧,一百多间房子组织在一起,浑然一体,不见琐碎,不见繁杂。房子的正堂对面为牌坊式照壁,贴着彩瓷,下面是一片莲池,浓缩成一幅微型江南风景图。左右各辟一道月门,月门那边又自成天地,别有红尘。在细雨里,整座房子如唐宫女子,虽然容颜老去,但雍容华贵的妆饰不改,让人心仪不已。

时光,虽然不是往日的时光,而燕子还是旧时的燕子,在细雨里,在花色中,在一处处亭台楼阁间,在水亮的空中,翘着剪刀般的尾巴飞来飞去,分花拂柳,轻巧爽快。也有三两只站在房檐下,或者木柱上,叽叽喳喳叫着,好像在谈论着红杏坊的往事,又像是在谈着红杏坊今天的生活,语音也带着平仄,押着韵,泛着一种诗词的韵味。

将古典保存,让精致驻留,为古典文化营造一处温馨的家园,也为一个个从诗词里走来的人,留一处回望古典的驿站,一处翰墨寻根的原点。就这点来说,红杏坊的作用是很大的。

4

红杏坊的来历,当然和杏花有关。杏花自古为诗词的意象,“红杏枝头春意闹”“杏花春雨江南”,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出现在诗词江湖,也出现在我们的竖行文字里,给人一种美丽,一种雅致。

杏花更是和科举联系着。在唐代,在那个诗歌繁盛如草色绵延的岁月,科举一般在柳色发芽、杏花盛开时进行。届时,一个个读书士子,借一叶风帆,或者一匹蹇驴,驶过江上,走过驿路小桥,一路走向灞桥烟雨,走进繁华长安:他们在科场笔墨挥洒,才情奔放时,窗外杏花则灼灼一片,映红长安,也映红科场,映红考生的试卷。

科举中第,大家衣袖飘飞,跨马游街,一日看尽长安花,更会在杏花飘飞中,坐在曲江边,一觞一咏,吟诗抒怀。彼时春风习习,花色照眼,杏花的花瓣一片片飘落在水面上,飘落在人身上,也飘落在酒杯里。举杯饮酒,进入喉内的不只有酒,有喜悦,更有人生的春天。因此,红杏被称为“及第花”。科考的进士名单,更被称为“杏榜”,或“杏花榜”。

如此一来,文墨繁盛之处,诗词张扬之地,也仿佛带着杏花的气息,带着春天的气息和草木的清香。当年的红杏坊一带翰墨之盛,甲于天下,书声琅琅,伴着春风飞荡,古人言,“日见多士著书好古,发奋为雄,且户育家弦俨然海滨邹鲁。左则桂乎是攀,右则杏焉在望”。尤其到了科举时候,这儿的读书人,一个个走出书房,走向京城,走向科场,笔尖生花,才情如泉,汩汩滔滔,就是一片锦绣文章,从而蟾宫折桂,名列杏榜。这片不大的地方,竟然走出文武进士八人,举人贡生无数。

也因此,当地知县称此处为望杏坊。随着时光荏苒,“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过去的望杏坊,变成了今日的红杏坊。一字之差,意韵不同,心理不一:昔日之名,渴望这儿人才荟萃,如群星璀璨;今日的地名里则充满着这儿人的自信和骄傲,盛世年华,这儿人人为才,人人在发挥着各自的能力,在为一片古地焕发青春而努力,如红杏盛开,春意一片。

在这儿,细雨是古典的背景,也是春天的抒情,抒发着一种生意盎然之情。

人走在其中,翠色花光从墙内,从路边,从水池边流淌而来,空气带着翠色花光,人也仿佛带着翠色花光。

翠色缭绕高楼那边,隐隐传来戏曲声,随着细雨清风飘入人的耳中,是梅州特有的汉剧《百里奚认妻》里的唱词:“饲牛拜相世称奇,满腹酸辛只自知,慢步来到书房里,思想妻儿锁双眉…”唱词里好像带着杏花的香味,带着春天的气息。

墙头的那边,一片杏花红艳艳的。

我轻轻走去,没有捏着门环,轻轻敲击那扇古老的大门,而是抬着头,欣赏着梅州春天的美丽,欣赏着红杏坊岁月里的生机,还有那一抹典雅温馨的微笑和羞涩。

□文/余显斌

新闻推荐

跨越5000多公里 9月龄女婴回家了

女婴与父亲团聚。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陈家源通讯员陈诗绮、何志林摄影报道)被拐76小时后,跨越5000多公里,梅州9月龄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