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院士”邱冠周:辛酸不减凌云志 报国情怀终成钢

羊城晚报 2021-04-27 12:29

邱冠周院士(图右)和他就读广工时的恩师黎鑫教授学校供图

开栏语

4月18日,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曾参加该工程的广东工业大学校友何霭伦、陈韶鹃、符天仪作为代表到场领奖。事实上,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建设征程中,一直不乏广工人敢为人先的实践伟力和攻坚克难的楷模精神。

创校之初,这所“以工立校”的大学便肩负着推动广东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使命,致力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上世纪60年代,被誉为“南海先知”的著名水利专家、广东工学院院长麦蕴瑜带领近两百名师生火速支援“东深工程”建设,为解决几百万香港同胞饮水难问题全力奋战;198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工校友容柏生采用多项新技术及措施设计并建成具有时代意义的63层大厦——广东国际大厦,为广东建筑工程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广州地铁开创者、广工校友陈韶章带领技术人员成功建成开通了多条地铁线路,退休后仍致力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14年研发的珠江隧道沉管技术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这些广工人不仅具有坚实基础、创新能力,还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究其原因,这与广工初心不改、扎根南粤,坚持“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密不可分。60多年来,学校已为广东经济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培养了40多万名英才俊杰,广泛分布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等各条战线。

大学精神由一代代师生共同塑造、传承发展而来,是每所大学行稳致远的立足之本。一路走来,广工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挑重担、创建新功,逐渐形成了“求务实、敢创新、勇担当、有志向”的品格,这也成为了广工坚强的生命底蕴和强有力的价值导向。

寻访杰出校友,凝聚榜样力量。今起,《羊城晚报》推出“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广工杰出校友系列报道,讲述该群体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生动事迹,凝练其精神特质,敬请关注。(陈亮)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亮实习生李冰娜

通讯员黄华利卢迪李寿朋

他,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将青春奉献给广东所需、国家所急的矿物加工事业,发明了多项世界顶尖的新技术,助力中国矿业高水平发展;他,横跨矿冶和环保领域,推动广东矿冶技术提升、降本增效,推进矿冶环境污染的防、控、治、用一体化处理,如今古稀之年仍为广东有色金属业、军事工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两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他就是我国矿业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他饱含家国情怀、秉承广工精神,把人生价值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中,2012年被评为首届“感动广工大”人物。

“布衣院士”:做了45年“补鞋匠”,慷慨捐赠超300万元

初见邱冠周,他精神抖擞、声音洪亮,梳着整齐的背头,穿着儒雅的条纹衬衫和西装长裤,却搭配了一双打过补丁的黑色球鞋。“现在的年轻人是‘吃了算’,我们以前是‘算了吃’,我穿的鞋都是破了就去补的。”邱冠周笑称自己是有45年补鞋经验的“补鞋匠”。

邱冠周为人朴素、省吃俭用,源于年轻时熬过的穷苦日子。“上大学前,我当过农民、工人、民兵、代课教师、菜贩——工农商学兵都当遍了。”1970年,他进入广东省大宝山铜冶矿厂当起了炉前工,两年后,因表现突出,他到广东矿冶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地质矿山系选矿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前身)就读,成为一名大学生。

生活节俭,却对人慷慨大方,这与他大学时的英语启蒙老师黎鑫如出一辙。2012年,邱冠周现身广工开讲,向师生们隆重介绍了恩师黎鑫。“我中学时学的外语是俄语,进入矿冶学院后,学英语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黎鑫时常鼓励他:“不怕,我们就从Goodmorning开始。”从此,邱冠周一见到黎鑫就喊Goodmorning。“如果没有Goodmorning起步,我现在还做什么国际报告,当什么国际会议主席啊!”他对黎鑫满怀感激之情。

受恩师感染,邱冠周热心公益、扶掖后进,至今已捐款逾300万元。他过去30余年都住在一套83平方米的旧房里,却将先进技术转化而得的收益用于建实验楼、买实验设备;他曾把拍卖企业赠送的奔驰所得的209万元全部用于救助贫困师生;他还为母校大埔中学捐款10万元……他不但是矿业老板心中的“财神爷”,更成为群众敬仰的“布衣院士”。

家国情怀:

紧跟国家战略走,解决“卡脖子”问题

邱冠周淡泊名利,以一腔热血刻苦钻研技术创新,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上世纪70年代,矿冶产业成为广东主要产业之一,广东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易名为广东矿冶学院,搬迁到有丰富矿产资源的韶关办学,建成了冶炼、矿山机械、矿山工程、矿山自动化等专业,为当时广东支柱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此背景下,邱冠周在校系统学习了选矿学、冶金物理化学、高等数学、英语等,为毕生奋斗的矿物加工事业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矿冶学院的时光是我从实践到理论的关键一步,让我更深刻了解到理论和实践之间循环往复的关系。”邱冠周的主业是有色金属矿选冶研究,他有意识拓展研究方向,但一直没有离开资源—冶金—材料这根主轴线。

1987年,他毕业于中南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博士。他满怀豪情,“我要为下个世纪矿物资源开发利用寻找新的理论准备。”如今,邱冠周回顾,他从矿冶学院时期就坚定信念,“国家怎么提倡我就怎么办,跟着国家战略走!”

“如何保障有色金属资源的有效供应,对广东、国家工业化进程影响很大,我在大学接受的教育时刻强调这一点。”因此,他十分重视资源加工技术,“这门技术只有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才能让国家不被‘卡脖子’。”几十年来,他一直集中精力做有色金属资源的矿物加工工作,提高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的利用水平,延长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的保障年限,做好有色金属的深加工,注重资源-冶金-材料的一体化。

“科研要服务国计民生,解决行业痛点。在业务上应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持,不要盲追热点,要开辟一方自己的天地。”他在做科研时,基于在大宝山的实践经验,有意识地选择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行业难点和痛点,带领团队进行突破,得到了国家、行业的认可。“我还是为国家做了点事的。”邱冠周说着,眼里闪着微光。

广工情缘:

一家三口广工人,多次回校开讲座

邱冠周与广工有着深厚的情缘,他的夫人和女儿都毕业于广工,女儿也选择了在广工的外国语学院学习。

邱冠周在人才培养的事业上精心打磨数十年,他用“放养”二字概括自己的教育理念。面对学生,他将“放养”进行到底。相比说教式的灌输理论,他更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他常自掏腰包请学生喝咖啡、讨论问题。“学术需要交流与碰撞,一个人埋头苦想不会有大成绩,搞科研的想法是像流水一样流出来的,不是靠挤牙膏挤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邱冠周曾多次回到母校广工开展学术讲座,与师生谈人生、探学问,带来新视野、新思路。他勉励广工学子,“要志存高远,力争上游,学有所成,有所建树。不做学问的‘万金油’,专一研究某一领域,做出成绩。”

你最怀念广工哪个地方:南华寺

邱冠周就读时,广东矿冶学院的办学地在韶关的南华寺。在南华寺,他不仅学到矿物加工的专业知识,还在耳濡目染中对佛教哲学产生兴趣,学到了六祖慧能的佛家智慧。

你心目中的广工精神:实事求是

“团结、勤奋、求是、创新”是广工校训。在他看来,广工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做学问和科研的底线和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干,一步一个脚印。”

新闻推荐

梅州柚·大埔蜜柚扩种推进会召开,本报农技下乡项目同时启动 推动蜜柚产业提质扩容增效

本报讯(记者刘润涛)昨日,梅州柚·大埔蜜柚扩种推进会暨农技下乡启动仪式在大埔县青溪镇溪口村大埔高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