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三角:于繁华处的诗意栖居

梅州日报 2021-04-20 09:31

得益于梅州“一区两带”建设带来的红利,三角镇旧貌换新颜。(何骏龙摄)大型名企的陆续入驻助推了新城的提质增效,图为万达广场。(何骏龙摄)上坪村将“荒芜之地”改造成面积约24亩的约亭顶公园,七贤居、永鑫庐等10余座客家传统古民居绵延近千米,保存完好。(三角镇政府供图)美丽的泮坑景色让人流连忘返。(张文祥摄)梅塘村杨桃丰收。(邹健红摄)情怀公园建成后,很多村民经常来到这里休闲、散步、健身、跳广场舞。(王宝生摄)

●本报记者何碧帆采写整理

三角圩日

据老一辈说,三角镇圩日文化大概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每逢农历一四七,圩市(今三角村光明路)便是一片门庭若市、人潮涌动的景象。一大早便可以看见赴圩的人,或是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或家禽家畜挑到圩市上进行交易,或是带上钱往圩里赶,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抑或是没事到圩市上转转,凑凑热闹。老人们喜欢到圩市上找个伴叙下旧,小孩子喜欢来圩市看看新鲜的东西,拉着爷爷奶奶买个手工拉的麦芽糖……圩日的盛景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

1986年开始,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再加上三角圩市本身就地处三角镇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商户照样日日营业,“圩日”已无多大实际意义,便慢慢消失了。

2003年,三角圩市所在地建起了三角中心市场。经历了十八年的岁月洗礼,原市场内部基础设施陈旧、“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2021年,为深入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提升城市形象,三角镇党委、政府坚持问计问需于民,打造环境一流,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的现代农贸市场。原市场已于2020年7月拆除。现代农贸市场的建成,美化了人居环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为周边市民提供了整洁有序、设施完善、品种齐全的农贸市场,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4月24日,三角中心市场将重新开市恢复三角圩日,逢三开圩,再现30多年前的三角圩市盛况。

三角镇简介:

三角镇,过去又称水南堡、白土堡,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称水南乡、白土乡。1988年春,组建梅州市辖七县一区成立梅江区时﹐将梅江镇改称三角镇,属梅州市梅江区,老梅城人惯称三角镇为三角地。据载,三角地以老茶亭为中心,一条街至墓背,石路通京背岭;一条路到培兰书(地名)开成三角状,故名。该镇地处梅州市区南郊城乡接合部,镇域面积39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6个社区,户籍人口5.0277万人,常住人口为14.1127万人。

在老梅城人的眼中,十年前的三角镇,因为地处城乡接合部,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发展不均衡,能看到的大厦和高层住宅并不算多。经过数年的发展,如今的三角镇已经今非昔比,正如三角镇党委书记张贤亮所言:“从空间维度看,三角镇是通过航空、高速、铁路进入梅州市区的第一站。从发展维度看,三角镇是城市新城建设的主战场,将成为城市的金融、商业中心。”

繁华新城崛起 都市雏形已现

记者沿着客都大道一路驱车,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与周围环境和城市肌理交相辉映。

对于刚刚搬进安置区的市民梁萍家来说,虽然原本世代居住的老房子早已被一栋栋高楼大厦代替,但如今日新月异的都市新貌,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乡的腾飞与巨变,更加觉得幸福和心安。“那时候,四周脏乱不堪,道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哪有什么风景可言?现在孩子们家门口就有玩耍的公园,有崭新的学校,有方便的超市,生活越来越好了。”

得益于梅州“一区两带”建设带来的红利,三角镇所属区域内的6.66平方公里旧貌换新颜。曾经散而杂的农村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广的马路与大气的都市雏形,客都大桥东端连接线、枫林路、富奇路至正兴路、客都小学至正兴路等多条断头路被打通,梅州市妇女儿童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田家炳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紫合梅州医院落户三角镇,城市路网、地下管廊、安置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善。

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好的投资环境,一些大型名企的陆续入驻也助推了新城的提质增效。2013年6月,富港东汇城决定在梅州火车站对面建设一座大型城市综合体,总投资8.5亿元,占地75亩;同年,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在梅州火车站旁落地,计划投资10亿元,占地35亩;2014年6月,万达拿下广州大桥附近的一宗大型商业用地,宣布将在梅州建立粤东地区首个万达广场,总投资约60亿元,占地209亩……近年来,三角镇作为嘉应新区的起步区、江南新城建设的主战场,积极抢抓加快城区扩容提质契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万达广场、万象江山、东汇城、梅州义乌、保利地产、碧桂园、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时光梅州、梅州中骏世界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和全国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三角镇。还有梅州昭华教育城、中骏世界城、佳都智慧绿洲、铜锣湾·欢乐颂等一个个省市重点项目当前也在如火如荼建设,描绘着城市发展新图景。

农副产品“村庄化”农民发家致富

如果你以为三角镇只有霓虹斑斓的城市风光那就错了,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美景,也可以出现在城市附近。从梅塘东路左转拐入河堤,在波光粼粼的梅江水一侧,道路两旁的杨桃树、龙眼树枝叶随风摇曳, 一栋栋整洁的农家小院星星点点地掩映在绿荫之间。

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梅塘村。该村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昵称”——“杨桃村”。梅塘村杨桃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据说村内一个叫坝角的地方由于长年发大水,田地慢慢荒芜,百姓生活贫苦。后来,从南洋回乡的华侨带回几株杨桃树苗,村民便开荒种起了杨桃。“梅塘村的土壤疏松肥沃,尤其适合杨桃种植。 发展到今天,梅塘杨桃的种植面积已有320亩,全村380多户人家几乎都种杨桃。”梅塘村党总支书记侯伟胜说,梅塘杨桃一年可以产两至三季,每年中秋到春节期间,是梅塘杨桃的丰收季。村民有的靠卖杨桃年收入就有8万多元。目前,村民售卖杨桃以合作社收购和农户自营为主,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侯伟胜介绍,为进一步打响“梅塘杨桃”品牌,三角镇前年启动杨桃产业园建设项目,计划在梅塘村投入约500万元资金,打造占地面积100多亩的杨桃产业园,包括建设杨桃采摘园、特色农家乐、木屋民宿、亲子乐园、共享菜园等。

像梅塘村这样的专业村,三角镇有很多,比如 “养鸡村” “豆腐村” “莲藕村”等,都以其专一的农副产品和优良的品质名声在外。据悉,三角镇水产物产资源丰富,有池塘水库可供水产养殖的水面二千亩,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物产有稻谷、小麦、花生、黄豆、黄麻、甘薯、蔬菜、杨桃、龙眼、荔枝、塘鱼,以及林产松、竹、杂木等。近年来,三角镇以农副产业为依托,根据每个村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找准提升产业发展的路径,打造专一化的专业村,做优品牌做强产业,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宜居宜业新城 留住记忆乡愁

近年来,三角镇着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新城,让市民感受到身边的发展变化,更加安居乐业,对今后幸福生活更加充满了希望。

走进素有“梅南胜境”美誉的泮坑风景区,经过提升建设成为梅州市民群众最喜爱的清凉山郊野公园,这里有壮阔的流水、有清雅的碧潭;有烂漫的山花、有翠绿的古树;游人或登高健身,或聊天野餐,或闲庭信步,或品味小吃,悠然自得。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得一泮坑已足矣,然而三角镇人却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坐拥数个公园。归读公园、泮坑公园、马鞍山公园、约亭顶公园、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枫林湾……一个个主题公园和城市绿洲演绎着三角镇风景秀美的独特风情。

走进宫前村,淳朴的民风与鸟语花香相伴,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党员家门口悬挂着闪亮的“党员之家”门牌,村道旁种植着的是党员、群众认捐的树木。谁能想到,几年前还是散乱污集聚的“城中村”,如今竟成了隐藏在城市中的“世外桃源”。近年来,三角镇谋划“微改造”项目建设,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在三角镇遍地开花。清凉山郊野公园、情怀公园、上坪村党群公益活动中心、上坪公园、三龙村外滩公园已在去年开放,投入使用。

此外,三角镇还深入挖掘各村的自然生态、红色历史、人文古韵等方面资源,使古民居得到活化利用,祠堂、名人故居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风貌得以重现,不仅为城市留下了记忆,更让人们记住了乡愁。如今的泮坑村古民居钧质楼通过活化利用,修旧如旧,以五星民宿的新形象成为宣传、推介“千年嘉应、诗画梅江”的一张崭新的文化创意名片,宫前村叶浩秀烈士故居修缮一新,坜明村乔琳公祠荣获“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美丽项目有效带动了休闲娱乐、健康养生、民俗体验等旅游产业发展,增强了经济综合实力。

新闻推荐

铁血红棉染春秋

□李新耀一树繁华放,满城红霞飞。2021年南粤大地,木棉花开得特别早,特别艳丽。广州的朋友欣喜地晒着照片,白云山下,烈士陵园,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