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在外,需传承方言吗?

梅州日报 2021-04-06 08:51

【热议话题】小林是00后客家人,从小跟父母在外省长大,平时在家跟父母都用普通话交流。偶尔回老家过年,阿公每次都跟小林说要学会说家乡话。小林没有在意,现在二十岁了仍然不会说客家话。阿公埋怨小林的爸妈没有尽到责任,小林爸妈认为既然长年在外省,周围都没有人说客家话,老家的亲朋又懂普通话,就没有必要非得学客家话了;但阿公认为任其这样下去,迟早不再是客家人了,不能容忍儿孙不学祖宗言。各位读者, 对此,你怎么看?(陈昆)

王剑: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人的情感和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作为客家人应该学好和传承好客家话,这既是一种家国情怀,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曾君玲: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作为客家人不学会讲自己的母语客家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不认祖归宗之嫌。有一句话说得好:“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像大家知道的爱国华侨熊德龙,他一口纯正的客家话引得多少客家人的称赞。

刘玉棠:客家人应该学会讲客家话。乡音能传递乡情,有一次我和我的儿子去深圳莲花山,我们一边走一边用家乡话交谈,后来有几个平远客家人从我们身边经过,听到乡音便主动靠近搭讪,我们父子俩跟他们一直攀谈到山顶。在异域他乡能听到乡音显得特别亲切,特别有家乡的人情味。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乡音能成为联系的纽带、载体,乡音能牵动更多的乡情,广交客家乡亲。

张永胜:自己是客家人,孩子却不会讲客家话,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多掌握一种方言,可以说是多一种本领,面对不同的人群说不同的语言,应付自如!

陈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保护和传承。作为客家人后代,客家话是母语,不能丢。但是,对于出门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话接触面比较狭窄,必须稍加强迫才能学会。

温丽容:现在的年轻人道理都很明白,就是不会规范到生活中来,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主因,对母语缺乏一份尊重。因此,文化自觉,人人有责。

林晓君:方言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即便没有客家话的环境和氛围,作为父母,平时在家可以讲客家话,在引导孩子学客家话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了解客家的传统文化以及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的精神。

谢翅飞:如果不常用,客家话又难学,没有必要强求一定要学会。是否忘记自己是客家人,关键在心而非学会客家话。

曾一聪 :旧时不少客家人背井离乡、远赴异邦谋生,他们能很好地与当地人交流,几十年后回到老家,乡音依然未改。再说,作为客家人的后世子孙,在家里跟孩子用客家话交流未尝不可。其实,现在的孩子在学校上学,老师的普通话教学和媒体的普通话播报就完全能够使他们把普通话讲好了,他们完全可以自由地切换方言和普通话,这至少能保护传承我们的客家方言文化。

刘炳发:客家人,讲好客家话,听客家故事,了解客家历史。这是咱们客家人自家的分内事,是对客家文化的一种良好传承,更是一种情怀和责任。我认为,小林父母在家可以加强客家文化思想的灌输,多多沟通交流,让孩子爱上客家文化,并主动地学习客家话。当然,传承客家文化,这需要我们更多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李苑红:作为客家人,客家话是第一“母语”。没有了方言就相当于没有了根,客家本源文化也博大精深。对自己的“母语”文化都不认同,想要孩子认同自己的祖宗、自己的家乡是比较难的。即使是身在外省,那么自己家人一样可以说客家话,让孩子知道自己祖先,把客家的语言、文化传承下去。小林父母应该改变这种思想,让小林慢慢学习客家话,不忘本、不忘祖。

陈柳:无论身在何方,家乡话不能忘,那是一份浓浓亲情的维系。客家话,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所有客家人都应该视为文化瑰宝。小林虽然身在外省,但小林的父母同样可以教小林讲客家话,而且家里又有讲客家话的氛围,应该很容易学会,这样小林跟阿公沟通会更顺畅,更亲切,同时也可时刻提醒一家子不要忘“根”!

(宝珠/整理)

新闻推荐

平远第一把革命火种在这里点燃 该县第一个党支部1927年3月在平远中学诞生

平远中学今貌。(林广平摄)开栏语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