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两团圆 灯火共欣欢 大埔县闹元宵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百侯镇迎龙珠灯活动于每年元宵节举行,今年受疫情影响取消。图为往年迎龙珠灯活动盛况。袁群华摄
孩子们与舞龙舞狮亲密接触,感受传统习俗所营造的节日氛围。杨开城摄
大埔居民在制作艾草汤圆。罗文燕摄
西河镇迎花灯活动,制作寓意吉祥的各式灯笼。
吴旗韬摄
元宵节这天,舞龙舞狮等传统习俗表演,不仅活跃了节日气氛,还将传统文化进一步展示。杨开城摄
百侯名镇旅游区上演非遗项目鲤鱼灯舞(巡游)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围观。杨开城摄
五彩缤纷的汤圆寓意生活美满甜蜜。
罗文燕摄
舞龙舞狮在百侯古镇走街串巷,别具特色。杨开城摄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在大埔县,闹元宵的习俗由来已久,民俗活动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吃元宵赏圆月、百侯迎龙珠、鲤鱼跳龙门、西河漳溪墟扫街灯、大靖迎白马……人们以此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客家话中,灯光的“灯”与人丁的“丁”谐音,同时灯也象征光明与希望,因此客家地区的元宵节期间流传着许多与灯有关的习俗。
2月24日,正月十三,西河镇各村已开启了迎元宵系列活动,其中范围最广、活动最盛的要数迎灯活动。
在锣鼓声中,年轻人高举着写上“富贵双全”“丁族兴旺”等祝福语的红灯笼,走街串户,将寓意美好的红灯笼迎回村庄。
2月27日,正月十六,西河镇各村的人们模仿“做古事”和“飘色”的形式,进行化妆游行。由一成人化妆成寿星模样走在队伍最前面,后面跟着两位化妆成手持扫帚仙童的小孩在打扫街道,随后跟着各村组织的花灯队、锣鼓队、舞狮队、舞龙队等。这是广东省级非遗项目西河镇溪墟扫街灯。
从未间断过元宵扫街灯活动的黄堂村支部书记张机斯告诉笔者,扫街灯活动已有100多年历史。每逢农历一、六日是大埔县西河镇漳溪墟墟日,而正月十六是新年开春做生意的第一个墟日,人们选择这一天为漳溪墟闹春,将正月留下的鞭炮屑、废弃花灯清扫干净,俗称扫街灯。
同样热闹非凡、参与人数众多的元宵活动还有迎龙珠灯。迎龙珠灯是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萧氏特有的民俗活动,由宋末进士萧淳带到当地,于每年元宵节举行,是梅州市级非遗项目。
龙珠灯由若干条薄木板连接而成,每条木板上有八角形灯笼。灯笼骨架由6条剖细竹篾加工制成,然后再框成八角形灯笼骨架。
按照中国传统“五行六合”的规矩,装灯木板长度为九尺,刚好在“添丁”位置。每条龙珠灯由108个灯笼组成,正是《水浒传》108条好汉的数字。各龙珠灯按照顺序游行,形成长长的队伍,寓意人丁兴旺。
每年的迎龙珠灯活动不仅吸引百侯当地人参与,还有众多的游客前来一睹活动盛况。
今年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迎龙珠灯活动取消了,但百侯名镇旅游区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火热了节日气氛。其中龙狮闹春(巡游)活动,以百侯名镇旅游区的游客中心为起点,途经杨氏家庙、三十六巷、拓印馆等地,最后到达终点百侯影剧院。同时,下午还有非遗演出节目鲤鱼灯舞(巡游)活动。
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服饰舞龙、舞狮、舞鲤鱼,在古色古香的百侯镇中穿梭,别具特色,点燃了节日的氛围。
元宵节自然少不了吃汤圆。汤圆在客家地区也被称为圆粄,客家人把制作汤圆读作“挪(搓)圆粄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挪圆粄”,寓意团团圆圆。
汤圆多为椭圆或圆形,圆形的是没有馅的,椭圆形的汤圆里面有一颗香花生。煮汤圆时,客家人喜欢用老姜、红枣、糖熬成底汤,将“挪”好的一颗颗汤圆放进去熬煮,煮至汤圆浮起即可。
随着时代的发展,汤圆的种类和口味也越老越多。在大埔,可以看到五彩的汤圆皮,汤圆的馅除了花生还有芝麻、猪肉,依据个人口味制作可口的汤圆。
吃一碗汤圆,赏一场花灯,元宵佳节在甜蜜、愉悦中结束后,传统节日年节也就过完了,四海拼搏的客家人带着家人的祝福继续谋生的旅程。张柳青马吉池
新闻推荐
摧不垮打不掉的红色交通线 大埔青溪中央红色交通线安全护送200多位党政军骨干和大批物资进入中央苏区
大埔青溪中央红色交通线站(点)路线图。受访者供图在棣萼楼二楼,可以看到当年存放枪支弹药和粮食等物资的旧库房,以及通往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