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雕万琢寄深情 径寸之处见匠心 访梅州市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蒋向华、徐璆芳夫妇
●本报记者罗玮
看似平庸的木材,在匠人的手中,经过无数日夜的打磨,变成一件件精美别致的作品。蒋向华和徐璆芳夫妇便是雕刻匠人中的佼佼者,来自浙江东阳的他们,因木雕与梅州结缘,扎根十年,潜心创作,还被不少同行称之为“神雕侠侣”。
与木结缘
刀笔木纸雕万物
出生于中国木雕之乡浙江省东阳市的蒋向华,16岁初中毕业便开始学习木雕。18岁时,学有小成的蒋向华离开浙江东阳前往安徽当兵。在部队的3年时间里,他也从未放下过刻刀。退伍后蒋向华来到广东,后又只身去了北京、杭州,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与蒋向华不同的是,徐璆芳学习雕刻是因为兴趣。当年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中,她第一次见识到了东阳木雕的魅力,也让她初中毕业后便不顾父母反对开始学习木雕,拿起刻刀便是数十年芳华。两个有着同样爱好的年轻人独自走南闯北,各自坚守,直到在上海“因木相遇”——2000年,两人在上海一家木雕厂工作,为该厂制作木雕作品的标准件。起初她是雕刻师,他是设计师。
“为什么是她?”“工厂车间这么多雕刻师,就她最懂我。设计图一点就通,设计理念一说就懂。”说起与妻子徐璆芳的初遇,蒋向华脸上仍挂着些许害羞与骄傲。夫妻俩从2005年起开始自主创作,蒋向华负责构思、设计、打坯,徐璆芳负责修光(精雕细刻)。“设计遇到瓶颈时,她一句话点拨一下,思路就通了。”“雕刻遇到困难时,时常他在木头上手起刀落,简单一刀便能解我之困。”这便是两人之间的默契,而这份默契也让两人的雕刻人生锦上添花。
“为什么是梅州?”“也是缘分,曾经我们在一个地方最久也就呆几个月,从来没想过会在梅州扎根。甚至当时连梅州在哪里,客家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夫妇俩说,2010年,受知名企业家侯恩训的邀请,蒋向华夫妇第一次踏上了梅州的土地,开始了《中华颂》木雕的创作,而这一待就是三年。三年里,夫妇俩潜心创作,精心雕刻,配合默契,在完成这件大型作品的同时,也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本来完成了作品就要离开了,但觉得少了点什么,得为梅州留下点东西再走,才能不留遗憾。”蒋向华说,后来,他用了14个月时间,结合客家文化元素,创作了木雕作品《客家园》。2013年,这个大型木雕屏风《客家园》在第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六届民间工艺精品展上,作为梅州代表作品斩获金奖。这也是第一件以木雕形式表现客家人古今变化的作品,填补了客家文化在木雕表现方面的空白。
而在创作《客家园》的过程中,蒋向华、徐璆芳夫妇广交益友,也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坚定了他们留下来在此扎根的决心。“当时本来已经把很多工具和收藏品都运回浙江了,后来决定留下来,又原封不动把它们运回来。2017年,还将两个女儿接来梅州生活、学习。”徐璆芳说。
愿木续缘
独守匠心盼传承
在夫妇俩的工作室“天真居”,简易的工作台、数百把刻刀、各式各样的辅助工具,数卷设计精细的图纸,伴着淡淡木香,两人时常一待就是一天。
木雕是个寂寞的技艺。这些年,时常有人问夫妇俩学多久才能学有所成。而夫妇俩总是说:“可能一年,可能十年,也可能学半辈子都雕不出型。”想成为合格的木雕艺人,要有坚韧的学习态度,需要长久重复去做一件事,能耐得住寂寞,技艺才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累积下来。
雕的是木,刻的是心。如今,木雕这项古老的技艺正面临传承艰难的困境。在客天下客家小镇里,夫妇俩经营的“雕琢天下”雕刻展览馆门口常年挂着招收学徒的牌子,但至今都没有找到愿意沉下心学手艺的好苗子。
谈及传承,一直保持微笑的蒋向华面露担忧。他表示,现在还做木雕的大多是如他一般的中年人,但人总会老,如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又累还难出师的技艺。说到这里,蒋向华也袒露了自己的私心。既然别人的孩子不愿意学,那自己的孩子可否引导着往这条路上走?
令他欣慰的是,大女儿在去年高考中以美术特长生的方式考进了中央美术学院,正在读初中的小女儿也对美术表现出兴趣与天赋。“虽然孩子现在没有明确表态将来要从事木雕工艺,但有这份底子在,我们夫妇俩的作品也就不至于弃之如敝屣了。”蒋向华说。
如今,在工作室门口的空地上,花梨原木直径两米一,高九米,重二十二吨,超大型木雕《足球天下》历经3年,已于去年雕刻完成。作品由球王李惠堂、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和唐代佛像等元素组成,在展示梅州球乡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更多世界各地的元素。这也是蒋向华、徐璆芳夫妇的创作初心:“用梅州石、梅州木讲述天下故事。”
新闻推荐
今年梅州市春运发送旅客72.33万人次 交通秩序良好,未发生群死群伤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本报讯(记者朱庆强通讯员朱彩连)记者昨日从市交通运输部门获悉,今年春运期间(1月28日至3月8日,为期40天),全市累计发送旅客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