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羊岃村创新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以“村即是馆、馆即是村”理念打造村史馆 传承耕读精神 弘扬家国情怀

梅州日报 2021-03-25 00:07

推开“村史馆”的木门,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旧时居民生活的画面如幻灯片般重现。(吴腾江摄)

●本报记者何春燕

通 讯 员林剑湧汪敬淼

蕉岭县文福镇白湖村东面,黛山环抱着一座民风淳朴、客韵风情浓郁的小村庄——羊岃村。古铜拉丝高低板制成的铜色村牌上,刻写着“院士之村羊岃”和充满诗意的简介,沉默地叙说着这座村庄跌宕时空中的文脉传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羊岃村以“村即是馆,馆即是村”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扩展整个乡村人文历史的深度,最大程度地体现羊岃村的地理、生产、建筑、人物,追源溯流,打造以耕读精神和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

存乡韵传承耕读精神

走进自然羊岃,远山含黛入云烟,白墙黛瓦相林立,良田秀舍映眼帘,村口公园芳草花香,漫步于耕读园,碧树葱郁,古朴的客味乡韵油然而生。

推开“村史馆”的木门,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脚步轮换中,一步一景,旧时居民生活的画面如幻灯片般重现:大皮箱、老单车、咸菜缸,古朴的老物件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雕塑铜人形态各异,头戴竹笠草帽,手持农作器具……展示客家人耕作之乐,两旁的木格窗棂有光透来,映照在灰砖墙上,每个角落,凝结了岁月的印记。

穿行过100米长的巷道,“元初一,早开门,放爆竹,喜气新。”馆内围龙屋的外墙上涂画着康熙年间举人林宝树撰写的客家启蒙读物节选。抬头看,“书香羊岃”匾额赫然在目。

谁能想到,曾经破旧残缺的福寿堂二围已成为了展现“一村之历史”的村史馆,是集收藏保护、展示教育、文化传承展示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村史馆以“书香羊岃”为主题,“学成不忘报国,学成不忘爱乡”为副题,室内展区按序言、鉴往知来篇、钟灵毓秀、丘氏风华篇、渔樵耕读篇、不负韶华篇、后记的内容展出,包括文字、图片、声光电效果展示。

小小羊岃村,这样一个常住人口不到300人的自然村,孕育了上百位学成之士,其中不乏像丘镇英、丘成桐、丘成栋、丘明诚这样誉满全球的殿堂级人物,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羊岃村文脉绵延,是一代一代羊岃人最为执着的情怀。

“羊岃村始终坚持以耕读传家,我们尽力保留崇文重教的乡韵,以乡村为主题,以建筑为肌理,以山河为形态,将"村即是馆,馆即是村"的理念全方位渗入到村内每个角落。”村史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留乡愁弘扬家国情怀

在羊岃村,静默矗立着一座清末建筑,这便是丘成桐院士的祖居福寿堂,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10平方米,共计123间房屋,呈三堂四横二围龙布局。

丘氏族人,人才辈出,南来北往,东成西就。福寿堂左侧为羊岃丘氏谱系图,右侧增加了丘氏蕉岭迁移谱系图,形成左右完整的丘氏宗族图谱,增加家风家训,警醒着族人感怀乡愁,莫忘来时路,不负故园情。

沿新修的青石板路进入镇英园,白墙灰瓦,直白朴实,两岸翠竹环绕、声声鸟鸣,在绿水蓝天的农野乡间中并不显突兀。镇英园以丘成桐院士父亲丘镇英先生的名字命名,严父桥、纪念亭、念亲台(亲水平台)、哲学史广场断堤点缀其间、错落有致。

在镇英纪念堤上,设置了镇英纪念堤牌匾,纪念丘镇英先生1945年筹备筑堤和抗洪救灾的事迹。古老的河堤年久失修,部分出现坍塌,虽不完整,却也威严矗立,默默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为纪念丘镇英对于家乡的救灾功绩,用生动事例激励教化后人,文福镇将人文故事进行梳理,将丘镇英所筑堤坝原址延伸打造成集家风家训传承和人文思想教育于一体的镇英乡野园,传承丘镇英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家国情怀。

漫步在园中,念亲台上展示着丘成桐院士的文章精选和历史照片,其中不乏“先公镇英公之逝,于今五十六年矣,其行其教,犹历历在目”等悲恸词句。而令人感慨的是,丘成桐直言“蕉岭虽小,人才辈出”,反映了丘成桐院士心怀桑梓情系家园,传承着良好的家风家训教育及其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据悉,数百年耕读传承的羊岃村接下来将盘活村内人文资源,不定期组织村内学生举行书法、对联比赛,开展教育讲座,研学游历,通过各种形式、打造多个平台,进一步传承客家崇文重教优良传统,铭刻隽永生动的故事,谱写文脉传承的史诗。

新闻推荐

蕉岭“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实现学校食堂全覆盖 校园“舌尖安全”看得见

2020年,蕉岭县把“加大食品抽检力度和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列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全面推进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