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中的兴宁宋元文献三篇
●陈蔚梁
明代《永乐大典》收集了历代文化典籍8000多种,共11095册,堪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惜大部分毁于兵火,国内只幸存零星的200多册,还有400多册散落海外,主要在英美日等国。
幸运的是,就在这些残卷中,尚有兴宁文献三篇被保留下来,为研究兴宁的人文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一是陈次升撰写的《循州兴宁县学记》(郡县学三十之《循阳志》)。此文共约500多字,作于南宋淳祐年间(1243—1245),即县令陈汤主政兴宁期间。陈汤是时任广东经略安抚使方大琮举荐的人选,端平初年(1234)进士,原任广东封川县尉。他来到兴宁任职后,首先就去学宫瞻拜孔子,看到“殿宇湫溢,黉馆颓圯,士无以肆其业”,便“鼎创大成殿于旧学之基,令割俸金二十万,米五百斗为之倡”。此议得到士民附和,落成后,“崇门大殿,屹乎其高;旁列斋舍,明靓雄敞;冠盖云集,倍履前时……”。据胡曦《兴宁城考》,兴宁县治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设于宁昌驿(今宁中镇洪塘坪)。县志记载古学宫(祝枝山主编的《正德兴宁县志》称宣圣庙)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3—1225),毁于战火。本文所记的县学地点也在宁中范围,是在宣圣殿附近重建起来的。
作者陈次升身份不明。据县志记载,兴宁县令陈汤是北宋贬官至循州府的陈次升玄孙。但与此文作者(南宋人)不同时代,可能是同名之人。
二是元朝至元年间,受乡友、兴宁县主簿李象明嘱托,潮州府教授何民先撰《兴宁县儒学复田记》。该文开篇云:“兴宁为广东著邑,邑故有学,学故有田。泰定丙寅(1326)二月朔,邑长进义田当、令尹张承务绮,率其属谒学宫……”教谕陈希旦向他们汇报了学宫田产:“至元丙子(南宋景炎元年1276)后,海滨未宁,章逢散逸。前教谕陈采护其籍,器 贮而藏于土中……”后来起出后,资料仍旧被保存下来,教谕陈采功不可没。按册复田过半,皆良田也。侵田的两户豪民也“自首于公,尽归侵占之地”。
在元代,兴宁县志记载之事寥寥无几。此文的发现,至少让我们知道学宫拥有田产一事,因朝代更替而流失,为研究古代学田制提供了资料。
三是据《兴宁县志》记载,《永乐大典》第7235卷,尚残存南宋兴宁县令苏升的《重修翰林堂记》一文:
“予宰兴宁,有山曰神光,岿然峭峙,腾焰烛天,敛英聚华,产尤植奇,群峡阜麓,分环拱堵。一日修蔓而前,十里余间,有故屋仅存,左右佥曰:邑人罗孟郊读书室也。其泉混混于石窦,流于汇。即之,冷然可掬,而曰:罗公读书洗砚池也。昔隐于是,莫啼岁月。考其历翰林,陟谏垣,名与此山俱传……”
幸运的是,苏升因此文留下了名字。也因此文,证实了罗孟郊的身份。罗孟郊卒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3),距苏升到兴任职才短短5年。
苏升(1117—?),字时仲,号颐斋,福建泉州永春县善政乡昭善里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绍兴二十八年后(1158—1163?)任兴宁县令期间,作此文。苏升与著名理学家朱熹是同年进士,有交情。绍兴二十五年,朱熹任福建同安(今厦门市)主簿,首次到泉州访问赋闲在家的同年陈光、苏升。次年(1156)七月,朱熹任职期满,到泉州府听候批书,又去拜访居于泉州永春县的两位同年,并一同到岱山岩、大剧铺等地游玩,有诗唱和,可惜仅存朱熹《岱山岩访陈世德光同年》七律一首。苏升著有《颐斋集》,不见流传。
苏升在隆兴元年(1163)任江西吉州永丰县令,如果中间没有变动,苏升在兴宁任职5年后才到江西。晚年任琼州知府,是海南苏姓始祖之一。迁琼时,携妻子冯氏、儿子苏攀、苏麓及家人十余口居府城。后代分居文昌、万宁等地。苏升夫妇死后,墓葬文昌市铺前镇东村七斗坡,至今犹存,是海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万家灯火点亮兴宁新年新气象。(黄伟金摄)●本报记者吴海清“十三五”时期,兴宁加快构建“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格局,大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