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张先生
陈素云
刚进华南学校不久,我听过张总一次讲座,至今记忆犹新,深为感动。
他给全校教师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如何执著于教育事业,作为他属下的一名普通员工,我几乎一字不漏地听着。十多年过去了,他现场的声音,有关他的故事,仍常常在我脑海里闪现。
张总出生于广东梅州的偏远山区,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仅靠他母亲一个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整个小学阶段,他都没钱买本子写字,每天只带着两只耳朵进学堂。初中时期,他常常捡别人的废纸来写字。艰苦的生活磨练了张总的意志。他发奋学习,后来成为兴宁的一名普通数学教师。
他在学校一待就是28年。那时教师收入非常微薄,全家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为了改变全家人的生活状况,张总带着一群勤工俭学的同事来到深圳搞建筑。他们先后辗转于宝安多个学校,吃了不少苦头。那时候,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都踩着一辆破旧的单车。有一次他去松岗一个码头买水泥,过了吃饭时间,饿得头冒虚汗。卖水泥的老板也是穷苦出身,知道他饿了,就把自家的饭菜分给他吃。那一年,他48岁。
刚来深圳时虽然很苦,但也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决定在深圳长期干下去。
53岁时,张总学会了开车,办事效率大大提高,这令他无比开心,也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其后六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建筑学和管理学,并于花甲之年拿到了建设部颁发的高级建筑师资格证。
张总告诉我们,当时曾有人以年薪50万聘请他,被拒绝了。从成为老师的那天起,张总便有一个心愿:想办法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随着自己条件的不断改善,加上他那颗对教育的赤子之心,2001年,张总带着一群对教育同样充满热忱的年轻人在深圳创办了东山教育集团。当时,东山旗下只有一所学校。因财力所限,为了招募教师,张总不辞劳苦,亲自回家乡寻找优秀老师,一个一个地找,一个一个谈。经过不懈努力,东山教育集团慢慢走上正轨,陆续又创办了六所学校,并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化办学。
初到华南那几年,我与张总的接触并不多,在教学楼长廊上见了面,我也只是打声招呼。但他在日常的工作中,留给我的印象却特别深刻。他已年过七旬,每个工作日无论早上或下午都坚持巡堂,无论刮风下雨都阻挡不了他的脚步。他常说:“每天听到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心里才踏实。”
后来我教初中,与张总接触的时间慢慢多了起来。他亲自抓教学管理,每次考试年级成绩都要过目。教师会、考试质量分析会、学生动员大会、家长会等无论大小都亲自参与。特别是召开质量分析会,张总全程聆听各科老师发言,最后做总结性指导。他从来不批评老师,尽量对老师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三年里,每个班的家长会他都从头听到尾。他去得比较早,在后边找一个地方坐下,听得很认真,中途不离场。那时候,我们尚有几分胆怯,生怕达不到学校要求,必须充分准备,感觉每次家长会都是一场考验。记得有一次家长会上,张总对我有了进一步了解,当时我在会议上讲到了自己如何孝敬公公,如何引导孩子们尽孝,张总十分感动,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我是兴宁的好儿媳。
由我带的第一届初二结束后,我没信心带初三。暑假的第二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陈老师,我是张伟坤,你回老家了吗?”接到张总的电话,我很意外,也很惊讶,赶紧回答到:“您好张总,还没回去。”张总说:“那你下午来一下学校,我想和你谈谈。”
我做梦也没想到张总会亲自打电话给我。我们约好下午两点半见面。我提前十五分到达党员活动室,以示对他的尊重。谁知我推开门,张总已在党员活动室我。我的心微微一颤。炎热的夏天,让一个年过七旬的长者等我,让一个集团董事长等一名普通员工,我心里很过意不去。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午休,也不知道他等了多久,那时空调已经很凉了。
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谈我的工作,谈学校的发展,谈客家人的历史。最后,张总谈起了他的母亲,说当年他生病时,八十五岁高龄的母亲上山为他采药。那时生活十分艰难,但是只要家里有一口吃的,母亲不会给自己的孩子,母亲一定会把食物留给自己的家娘,也就是张总的奶奶。母亲的孝行一直影响着他。张总很动情,言谈间竟然泪花闪闪。很自然,我也被他深深感染,眼前一片模糊。张总说自己每天凌晨四点就醒了,然后把当天要做的事情从头到尾在脑子里过一遍。他鼓励我做好跟上初三的准备。面对张总殷切的目光,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毅然接受了初三的教学工作,并全身心履职尽责。
那次谈话,我一直牢记在心。张总的敬业精神,张总的和蔼可亲,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给了我极大信心,成了我的动力和源泉。每次见面他都鼓励我说:“好好干,干出成绩来。”
我知道,这些年来,我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张总的鼓励和信任,他为我们搭起了一个展示人生的舞台。张总提出“爱生如子”的办学理念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他时常语重心长地对老师们说:“教师对学生,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他们疼爱有加,爱生如子,才能担当起教育人、培养人的重任。”从踏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我就要求自己这么做,全校教师也一直践行张总的理念。集团每学年举行一次“爱生如子”先进个人表彰暨选进事迹报告会,各校的优秀代表分享自己与学生的故事,激励全体教师勤奋教书,精心育人。张总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每听到动情处,老人家总会情不自禁抹眼泪。那次“爱生如子”报告会结束后,张总亲切地和我握手、合影,对我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我感到非常开心,倍感振奋。
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积极开展孝道教育,这是张总一直秉承“要想成才,先学做人”的宗旨。他常说:“不管你有多大学问,首先要知孝、懂礼,这是为人之根本。”张总从小孝顺父母,每天上学前和回家后必须先问候父母,睡觉前向父母鞠躬道晚安。这个平常的习惯使他受益一生。张总说:“心中有父母,把孝心放在第一位,学生才会主动搞好学习。”
如今,学校每天会给孩子们布置一项孝心作业,引导孩子们早晚向父母问好,让孝道根植于每个孩子的心田。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但张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多年来,集团旗下各校推广的福尼斯英语教学成果卓著,这与张总的先进教育理念分不开。
张总回忆说,他在上学时,常常为学习英语而头疼。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最佳英语学习方法,年近七旬的张总经过不断摸索,找到了先进的福尼斯英语教学方法,并克服种种困难,花费巨资引进,使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付出了大量心血。张总66岁开始学习福尼斯英语,他能够默写所有的单音图、多音图、后继音图。他说:“用心学其实并不难,主要是背熟几十个音图,能读一些单词。”68岁时,张总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他谦称自己是小学生,后来竟能熟练准确地背诵汉语拼音字母。集团经常举行活动,需要张总致辞,每次发言前,他会把稿子读上百遍。一位老人,有时会忘记自己的年龄,但他对自己如此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令人感动。
张总常说:“越学越想学,越学脑子越好用。”他从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成为事业辉煌的优秀企业家,生活依然俭朴。在我的印象中,张总夏天时常穿一件白色衬衫,入秋时加一件枣红色背心,冬天加一件黑色外套。
这些年来,他一直有一桩未了的心愿,他想报答当年给他一口饭吃的那家人。他十分后悔没记下那位水泥店老板的姓名与电话,如今已经找不到人了。他时常对家人说:“你们今后如果帮我打听到了,一定要报答这份恩情。”
这么多年来,张总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家乡。他希望家乡富裕起来,并为之而努力,他多次为家乡教育和公益事业捐款。去年,集团又在兴宁开办了一所学校,圆了张总多年报答家乡的育人梦。
如今集团旗下已有六所学校,按理说张总可以安享晚年,可以去国内外悠闲度假了,他却一直心系教育,始终选择和师生们在一起。每天看到孩子们,已成为他最大的快乐。
一位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张总的身体已不如从前,手里时常拿着一把伞当作拐杖。每当看到张总熟悉的身影,我心中总会涌起阵阵感动,若不是对教育的执著与热爱,他完全不用这么辛苦。
岁月不居,冬去春来,我在华南已整整十年了。每当想起和张总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总溢满感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兴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兴宁市办事处联合开展了2021年春节慰问走访抗战老兵活动,向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