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中实现发展步步高 梅州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推动苏区振兴,谱写“十四五”开局新篇章

南方日报 2021-01-27 06:46

1月21日,中共梅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在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召开。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苏区梅州用一组组亮眼数字、一项项重大改革、一个个精彩瞬间、一项项重要部署,一步步有效落实,为“十三五”画上圆满的句号,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新征程,新气象,更当奋发向前。新的一年,梅州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焕发新工作活力?

“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1月21日,中共梅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上,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表示,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推动梅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书写梅州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策划:汤凯锋辜昀玥

统筹:唐林珍

回望来时路收获满满

五年,梅州发生了哪些改变?

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预计“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1%;地方机构改革圆满顺利,营商环境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较大突破;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2.9万人,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不断完善,获评“世界长寿之都”;5条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08公里,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3180户145032名相对贫困人口100%脱贫,349个相对贫困村全部退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得到有效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明显进步,政治生态显著改善……

“十三五”时期,梅州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立足生态发展区的定位,实施“123456”的思路举措,紧扣“六争六补”工作总抓手,着力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格局,打造“三宜”城市范例,奋力推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十三五”,中共梅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从“发展质量越来越好,改革开放越来越新,民生改善越来越实,基础环境越来越优”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2020年7月31日,梅州市举行梅州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仪式,规划面积2.53平方公里的梅州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后正式进入“实操”阶段。

“围绕封关运行目标,抢时间、争进度,明确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切实加快土地征拆和道路、卡口、围网、信息化系统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坚决打赢综保区基础设施攻坚战,确保如期通过验收封关运行。”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在启动仪式上说。

作为广东省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梅州首个国家级平台,梅州综保区承载着梅州苏区发展潜力与希望。“作为全省唯一全域纳入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梅州既有发展潜力、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也和中央当前一系列发展战略方向相吻合。”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首个综保区落在梅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过去一年工作,梅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进行了分析总结。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梅州战疫情,稳经济,奋力夺取“双胜利”。在报告,一连串数据书写了一张全市上下奋力夺取“双胜利”的优秀答卷。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梅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向稳、向好的发展态势,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发展韧性。

俯瞰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下称“客都人家”),气势恢宏,集客家文化之大成。项目从2018年11月签约落户梅县区后,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公司注册、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拍地供地等一系列重要前期工作,跑出了“梅州速度”。在梅州市委、市政府和梅县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客都人家项目方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开足马力抢进度赶工期,历经400多个日夜,实现了从无到有,再次见证“梅州速度”。

接待游客182698人次,商户总营业额达15279650元,这一组数据是客都人家2021年元旦假期的“成绩单”,极有力推动了梅州文旅行业经济复苏。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过去五年,梅州用善谋者的思维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用实干者的姿态迎难而上发展生态经济,创造出属于梅州的高光时刻。当前,“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开局起步,梅州苏区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坚定前行路信心满满

未来五年,梅州要实现哪些变化?

“十四五”期间,要围绕“三大五化”目标,努力实现发展质量越来越好,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更加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民生活品质将大幅改善,绿色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将大幅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共梅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召开的第一次市委全会。会议表决通过《中共梅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稿)》《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决议(草案)》,这是梅州前行道路的又一重要指引。

“我们要继续保持"十三五"时期的良好发展趋势,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机遇,顺势而为、趁势而上,与全国全省一道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陈敏在报告中提到,梅州要把握好基本思路和远景目标,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到梅州各项工作之中。

作为广东生态发展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地,生态是梅州最大的优势。自2015年6月启动“创森”工作以来,4年里梅州森林覆盖率达74.35%,成为粤北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在“十三五”期间,梅州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梅州发展路径。事实证明,这是符合梅州发展的重要道路之一。

根据《中共梅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稿)》部署,明确了梅州“十四五”的重点任务。其中,立足“功能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被摆在首位。

有基础更有潜力,梅州将围绕建立以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5311”生态产业体系,以更好的生态供给融入和服务“双区”,加强与“核”“带”的融合对接,促进与闽赣的经济互动,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奋力开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

对于接下来的五年发展,梅州提出要积极参与“双循环”,培育形成现代经济体系。围绕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着力打造接受支点辐射、服务支点建设、参与“双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资源高效配置的改革,引导更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上山下乡”。

值得关注的是,在梅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召开第二天,梅州发布了《梅州市2021年引进博(硕)士等急需紧缺人才公告》,进一步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来梅工作、创新创业,切实提高梅州市人才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同步重磅推出“黄金八条”,即《梅州市加快引进博士人才八项措施(试行)》。其中,博士人才最高补贴75万元。

前行方向不停留在喊口号,发展干劲不停留在文件上。一直以来,梅州都积极围绕人要进来、新产业要进来、龙头企业要进来、货要出去“三进一出”的要求,着力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吸引游客来梅消费,招进大企业,形成新业态。

守住梅州绿水青山,创造出梅州金山银山。梅州坚定前行路上,将更加主动服务融入“双区”“双城”建设,对标“中央要求”“双区所需”,发挥“梅州所长”,积极服务融入“双区”“双城”建设,拓展新空间、实现新发展。同时,高水平实施“三进一出”工程,持续打造“双区”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最优体验场和后方大农场,推动现代交通融“区”融“核”,实现高铁、高速公路、航班航线全面对接、互联互通。

走好当下路干劲满满

开局之年,梅州要怎么做?

“十四五”的发展宏图已经绘就,新征程的脚步已经迈开,奋进正当时。梅州将着力推动梅州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1月13日,历经半个世纪艰苦推进五年建设的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工程初步具备防洪功能,这也意味着距离工程完工又前进一步,实现梅州重大项目的“开门红”。

在不久的将来,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将成为南粤大地的璀璨明珠,成为让韩江秀水长清的重要保障,润泽粤东地区750万百姓,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蓄好库,建起百里平湖;防好洪,保证上下游平安;供好水,保障群众生产生活;通好航,打造韩江黄金水道;发好电,点亮万家灯火;建好景,规划建设好高陂库区九龙湖风景区。”张爱军表示,梅州将依托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打造风光旖旎的“韩江明珠”,把新发展阶段的梅江—韩江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水产业做得更好。

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梅州干群正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奋力实现苏区振兴发展步步高。

全会报告指出,今年全市发展主要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同时报告明确提出,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把常态化疫情防控作为前提条件,从严织牢织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立体防控网。

围绕创新、产业、生态、民生等方面工作,梅州对2021年工作提出了11个“狠抓”:狠抓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狠抓创新驱动,力促发展“换道超车”;狠抓产业建设,不断壮大实体经济;狠抓“三进一出”,服务融入“双区”“双城”;狠抓深化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狠抓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狠抓协调发展,加快实现“五星争辉”;狠抓生态文明,深入建设美丽梅州;狠抓“三好一正”,着力建设文化名城;狠抓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发展条件;狠抓民生改善,不断增强群众福祉。

在狠抓深化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梅州提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高工程项目的审批效率。扎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大“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推广应用,学习广州、深圳“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经验,打造政务数据拳头品牌,提供全天候在线政务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在2020年全省营商环境试评价居粤东西北首位,城市政商关系健康总指数位列全国292个城市第43位,居进步最快城市榜首。在“客都人家”、圣戈班等项目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梅州速度”,初步实现“梅州服务、天天进步”。

得益于此,在过去一年,中骏集团、广东省能源集团、伟光汇通、万洋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交通银行、阿里云、景田集团、法国圣戈班集团和广汽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行业龙头纷纷与梅州签订合作协议,大项目纷纷落地。

激发动力活力,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梅州2021年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引。新的起点,要有新的突破,梅州就必须主动融入双循环,掀开梅州“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面纱,敢于走出去、投入大循环。

全会明确,梅州要狠抓“三进一出”,主动服务融入“双区”“双城”。以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10个省级产业园为载体,面向“双区”“双城”,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龙头项目,全面探索“企业总部在湾区、生产基地在梅州”“研发孵化在湾区、成果转化在梅州”“生产在梅州、消费在湾区”的产业产品共建模式。

■相关

新词看全会

“三感”

把感动凝聚成奋斗的力量,把感情融入到丰富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把感恩转化为梅州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现实。

“铁公机”

保障梅龙高铁全线无障碍施工,力争瑞梅铁路、龙岩武平至梅州高铁年内开工,确保丰华高速顺利通车,年内开工建设大丰高速,加快梅潮高速前期工作,推进梅汕高速改扩建工程。

球乡雄风

梅州足球场地1022块,人均占有率全省第一,获评全国示范城市和重点推进市,培育发展足球小镇,足球改革深入推进,再展球乡雄风。

人才支撑

落实“省科创12条”和“市科创20条”,制定人才强市三年行动方案,积极对接“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发挥本地高校的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博士及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实用型技能人才。

“大安全”

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做到维护政治安全、加强经济安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生态安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确保社会安全。

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若干个市域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中国电声之都”。汽车零部件主导产业,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寿乡富硒食品产业集群、文旅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总部经济

全面探索“企业总部在湾区、生产基地在梅州”“研发孵化在湾区、成果转化在梅州”“生产在梅州、消费在湾区”的产业产品共建模式,通过筑巢引凤,改变营商环境,发展总部经济。

跨县集群

狠抓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建设“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林分改造

梅州实施林长制,大规模“绿满梅州”行动,重点抓好纯松林、残次林的林分改造,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严防森林火灾,提高森林整体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推动碳排放交易。

新闻推荐

梅州西站派出所捣毁一个制贩假票窝点 现场缴获伪造火车票1600余张

■相关为确保春运期间铁路良好治安秩序,坚决维护广大旅客合法权益,梅州西站派出所深入开展打击涉票违法犯罪“猎鹰—202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