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无界限 温暖处处见 记“2020年梅州十大公益人物”平远候选人

梅州日报 2021-01-26 08:41

▲吴毓添在向患者介绍来自中国的药品。▲疫情期间,姚仕淼(右)在街头与流浪人员进行交流引导。▲林丹平在陪伴孤寡老人。▲钟华文献完血露出开心的笑容。

●袁志鹏朱双玲朱维佳陈利玲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平远全县上下热心公益,乐于奉献,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典型事迹。日前,“2020年梅州十大公益人物”候选人名单公布,该县共有4人入选,分别为吴毓添、姚仕淼、林丹平和钟华文。他们,坚守初心,秉持善良,践行责任,用不同方式促进了公益事业的发展,让公益理念深入人心。本报特推出专题,聆听他们公益故事,激发社会公益热情,弘扬社会正能量,鼓励更多人关注公益,奉献爱心。

吴毓添:架中非友谊桥梁 展医者仁心

吴毓添,平远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曾获评2019年第四季度“梅州好人”。

2015年,吴毓添主动报名并有幸成为第28批援助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在省卫计委援外中心接受为期半年的出国前培训,成绩优秀。随后在2016年6月告别祖国亲人,前往一万八千公里外的非洲赤道几内亚的巴塔地区总医院执行为期一年半的国际医疗援助任务。面对当地盛行的疟疾、伤寒、艾滋病、结核病和各种寄生虫病,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克服了他乡异国恶劣的环境和语言难关。

“不敢自称作了多大贡献,但这一段经历难忘,我深刻体会到了众多海外华人在国外的艰辛、团结和奉献,以及中非人民的深厚情谊。”吴毓添说。

在那段时间里,吴毓添尽可能帮助当地人预防和治疗疾病,传授更多药学知识给当地药学人员,让中国政府捐赠的大批药品在赤几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努力,引导当地医院按照剂型、功效的标准,重新调整药品摆放规则,把药品分类摆放在药架上并贴上醒目标签,大大改善了医院发错药、用错药的状况。当地医院药剂科主任称吴毓添是第一个让他们了解“临床药学”概念和实例的中国医生。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送医送药下乡义诊活动,为中企员工及当地村民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2017年10月,医疗队来到位于赤道几内亚与喀麦隆边境线的在建公路——中国路桥米格梅森·伯格洛沥青公路(简称“米伯公路”)项目部营地,为当地中方员工与外籍员工以及附近部落原住民约150多人进行义诊。有位年轻母亲神色不佳,她的双胞胎女儿已经高热、腹泻了三天。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一直没到医院看病,现在孩子精神和食欲都很差,听到有中国医生义诊,便赶来就医。经过检查以及化验检测,她们基本确诊了疟疾合并伤寒。随后,吴毓添按处方给两名小患者配好药,告诉这个年轻的母亲,这些药都来自遥远的中国,而且是免费提供的。听到这话,年轻母亲的表情变得凝重,随之眼角泛出泪光,连说了三遍“Gracias, amigo chino! (谢谢你,中国朋友!)”

“我第一次来到非洲,在国内不曾有过如此的感受,内心不由为日益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吴毓添说。

姚仕淼:守护弱者 帮异乡游子找归途

姚仕淼,平远县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中共党员,曾获评2020年第三季度“梅州好人”。从村干部的岗位到参加社会救助工作,被群众亲切称呼为“老站长”的他已年近六旬,身影仍时常出现在平远的大街小巷,帮助流浪的异乡游子找到回家路。这些年,他共帮助42名街头流浪乞讨人员重返家庭或得到妥善安置。

平远县救助管理站有5个人,负责12个乡镇。自2015年成立至今,他们依然每天上街巡查。为了更有效率地找寻流浪者并为其提供帮助,姚仕淼主动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向社会公布,保持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

面对流浪乞讨人员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姚仕淼向其他同行请教,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每次找到他们,先送去食物和被褥,满足他们的需求,再耐心地劝导他们前往救助站。他还买了一套理发工具,自学了理发技术,将流浪人员接回救助站后,便为他们理发、洗澡。

2018年2月,东石镇街头发现有一流浪汉,他披头散发、满身污垢,初步检查发现其腿脚有伤,无法用语言交流。姚仕淼先帮他理发、刮胡须、清洗,随后将他送到医院进行医治,采取“边医治边甄别”的方式来核查他的身份信息。在医治期间,姚仕淼通过网络、民政救助寻亲管理系统等渠道向社会发布寻亲信息。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一个自称刘某君的人找了上来,称从寻亲公告上看,照片像是他哥哥。姚仕淼便利用微信视频聊天功能,让他俩直接面对面交谈。当视频那头的刘某君兴奋地喊了一声“哥”时,流浪汉变得激动起来,身体微微颤抖,眼泪夺眶而出,喉咙里还发出“呜呜”的哭声。姚仕淼指着视频里的刘某君问他:“这个人是你弟弟吗?”他使劲地点着头。

交谈结束后,姚仕淼立即与当地救助站取得联系,带着工作人员驱车七百多公里,把他安全送返至当地救助站。重逢之际,兄弟俩相拥痛哭。因多年寻亲未果的刘某君紧紧握着姚仕淼的手,激动地说:“感谢您拯救了我的家庭,让我们再次团圆!”

像这样的事例,姚仕淼还做了很多。这些年,他就是这样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让一个个在外流浪的游子重返家庭,感受亲情的温暖。

林丹平:将温暖和力量分享给更多人

平远县大柘镇墩背村径门口人林丹平,是平远县义工协会队伍中的一员。身患尿毒症七年的她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参与公益活动。“活着,就一定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才不枉此生。”她说,在自己生命尚存的日子里,与其闲着,不如将温暖和力量分享给更多的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快乐了自己。

2013年6月,正在梅青中学准备高考的林丹平感到眼睛和双脚肿痛难耐,在高考前一天去医院检查,没想到竟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俗称尿毒症。此后,林丹平便走上了与病魔作斗争的道路。令林丹平感到温暖的是,住院期间,表妹的一个同学带着梅县客家人义工团的义工们经常到医院看望她,并给予资金和心理上的帮助。有了义工们的陪伴和鼓励,一段时间后,林丹平慢慢走出阴霾,病情也渐渐稳定下来。

病情稳定后,林丹平来到梅州市自闭症互助协会,自此踏上了公益这条路。2015年,林丹平回到平远,加入平远义工协会,成为一名在册会员。由于身体原因,她选择助学助老助残,她说,陪伴是最真实的给予。

因为每天要接受4次腹透,每次出门做义工,林丹平都要提前2小时调好闹钟。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特殊学校看望那里的孩子,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唱歌,孩子们特别开心。其中一位小女孩说自己是兴宁的,她还幽默地跟她说兴宁话,假装说我们也是兴宁的,逗得小女孩哈哈大笑。

公益这条路,林丹平越走越长。看望抗战老兵、孤残老人,帮他们清洁卫生、做饭……这些活动中,都留下了她的身影。据统计,五年来,她累计志愿服务时长800多小时,3次获得年度“优秀义工”称号。

从2015年加入义工到现在,林丹平在坚持做公益的同时,还在微信圈宣传平远土特产。“只要活着一天,我都愿把温暖传递到每个需要帮助的地方。”林丹平坚定地说。

钟华文:苦难孤儿谱写“热血”人生

钟华文是苦难孤儿,却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热血”人生。“我是孤儿,以前受到过社会很多帮助,献血可以回馈社会,帮助有需要的病者。”钟华文笑称,如果一年中没有献过一次血,他就会“浑身不舒服”,现在只要看到献血车便会走进去。

献血30余年,献血总量超1万毫升,相当于两个成年人身体的总血量,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全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等十多本证书。这几年,他又入库了中华骨髓库,登记了遗体器官捐献。在空余时间,他还积极投身公益,成为义工5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600小时。

钟华文幼年失怙,3岁开始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大夏天穿着烂棉袄,挖野菜充饥是常有的事。8岁那年夏天,他开始徒步向北,离家乡越来越远。肚子饿时,钟华文跑到餐厅、车站,虽然免不了许多的冷眼、驱赶,却总能有好心人愿意分他食物。那时候,他便明白,世界上还是好人多。接着他找到了上海孤儿院,摆脱了流离失所的生活。

第一次接触献血是30年前。他在郑州出差,眼见街边有一辆献血车,便好奇地走上前。现场医生告诉他,无偿献血可以拯救生命,对自身健康也有益处。他当场就撸起袖子献了300ml。那时,他手心攥着鲜红的献血证,内心激动不已,从此献血便成了他一生的习惯。年轻时走南闯北,使得他在北京、上海、湖南、佛山等全国多地的献血站都留下过足迹。

2008年3月,钟华文的妻子在梅州玉英医院分娩。看到妻子进了手术室,他偷偷跑到江南献血屋献血。他说,以献血纪念儿子出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孩子以后也能够成为有爱心的人。

后来,他想把这份善举继续传递下去,不仅是献血。2013年,钟华文成为平兴高速公路八尺中心站一名炊事员。每到休息日,他便来到梅州嘉城义工协会,参加捡垃圾、重大活动秩序维护等义工活动。后来他又加入平远公益义工协会,只要休息日遇上义工组织活动,他都会参加。

此外,他还带动妻子和儿子加入义工组织,积极参加助学、关爱老人、环保等志愿服务,用一颗炽热的心关爱素不相识的人。钟华文表示,人生苦短,能够做成的事情很有限,他要将爱心延续下去,做一名对社会有益的人。

新闻推荐

时评 防控疫情,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当前,国内本土疫情零星散发与局部聚集交织叠加,加之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