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贤程旼(中) ◆陈耀宗

梅州日报 2021-01-26 08:37

播撒中原文化

南迁入粤定居海阳县东北,是程旼人生又一起点。他的定居,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福音,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原文明的火种。

海阳县东北是畲、瑶族等土著居民的群居地。程旼在此定居后,深感语言不通,彼此之间无法进行思想和感情的沟通、交流。于是,他带着全家人以及南迁过来的部分族人主动向当地居民学习本地语言,并借此把中原语言与当地语言有机地进行融洽和积极改造,并指导当地居民学习中州音韵、中州话。就这样,程旼一系便成了最直接形成客家民系、客家语系的典范人物。

最初,程旼并没有向外透露过自己曾是宋史学士。他经常找当地群众拉家常,大家都觉得他和蔼可亲,气质儒雅,非常喜欢亲近他,有什么事和心里话都会找程旼倾诉。时间一长,便逐步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后来,大家才得知程旼是个主动放弃荣华富贵、隐居不仕的宋史学士,不由地对这位有德有才的才子肃然起敬,亲切地称他为程处士。从此,程旼一系和当地居民友善往来,和睦团结。官窝里程屋人做了什么好菜,会主动请下刘屋的人一块饮两杯,下刘屋的人杀了猪宰了狗,也会喊官窝里程屋人过来喝两盅。热情好客、礼貌待人成了当地的好风俗、好传统。而这种纯朴的传统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程旼尚未来这里之前,海阳县东北一带的居民住的都是茅草房,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程旼利用当地丰富的泥土资源,向百姓传授砖、瓦烧制技术,帮助他们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还手把手教乡人包粽子、磨豆腐、酿豆腐、蒸糯米酒、做扣肉、白斩鸡等,使乡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长期以来,当地人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的方法进行耕作。所谓“刀耕火种”,是指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播种。程旼认为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社会发展,他便教乡人改良耕作工具,制作了一系列耕犁工具,主要有旱水两用的犁(古称程犁,又称拱背犁)、锄、耙、铲及水田耕作用的辘、轴等。由于程旼制作的耕犁具有操作方便,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耕作的特点,所以,它们一出现,便广受百姓好评。这些耕犁工具便成为粤东地区古代农业技术革命的起点,并一直为后世沿用。程旼大力推广中原地区的先进耕作技术和农业技术,注重灌溉施肥,强化精耕细作,不但减小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增产又增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后,程旼这一改良农具、改进耕作的方法和精耕细作的技术在海阳县得到全面推广普及,使当地垦田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技术日臻成熟,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尽管人生坎坷,历尽苦难,可程旼胸怀大志,无论是过去的荣辱还是得失,他都不在意。他爱国爱乡,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的冷暖和疾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程旼居住的山旮旯门前有条河(即今平远县坝头河),河床很大,捍卫着一河两岸的数千亩良田。晴天时河水碧波粼粼,静静地向东流淌着,可每遇到山洪暴发或特大暴雨,这条河就变成了另一张脸孔:河水汹涌咆哮,卷起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漩涡,狂怒地冲击着堤围。随后,洪水漫无边际,泛滥成灾,河堤被冲毁,农作物被淹没,房屋受浸乃至倒塌。无家可归的群众,只好跑到地势较高的山上去避难。而一旦出现干旱天气,这条河又是另一张面孔:河床干涸,农田干裂,农作物减收、歉收,乃至颗粒无收。目睹这一切,程旼心里十分难受,主动开仓拿出家里并不多的口粮救济灾民。同时,还帮助不少灾民在倒塌的废墟上重建家园,鼓励他们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发展生产。

为避免水患和旱灾,程旼提出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治水方略。他拿出大笔银两,积极发动百姓治水。他亲临且吃住在堵塞河堤决口的施工现场,夜以继日奋战在第一线,指挥群众挑石、挖泥取土,修堤筑坝,疏通河堤,抢险加固,确保堤段安全,变水害为水利。在程旼的带领下,堤围、堤段被加固加高了,帮助当地百姓战胜了一场场洪涝灾害的严重侵袭,经受了一次次洪水之后灾荒的严峻考验。水害变成水利,百姓得以受益。当地群众对程旼无不交口称赞,后来把这条治理好的河流命名为“程水”(后又称柚树河、坝头河)。但是,程旼并没有满足于现实,他又发动群众修筑山塘、水库,开挖水圳、涵洞、开渠、凿池,垦荒、辟山道,建起凉亭,先后兴建水利设施达99处,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确保一方平安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读书人,程旼深知文化知识和教育树人的重要性。他以理想辟壤,以智慧造田。程旼南迁海阳县东北以后,看到这里民风剽悍,偌大的地方,居然没有一间学堂,当地群众几乎都是目不识丁。他认为“治贫先治愚”,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启迪民智,教化民众学知识、学文化,传播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思想。于是,他自掏腰包开办私学,创粤东兴教办学育人之先河。他广招百姓子女入学读书,凡入学者不分贫富贵贱,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一律免费入学就读。不久后,沉寂的山村便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程旼自任先生,自编教材,亲自授课。他谆谆教导学生,只有通过勤奋而艰苦的学习,才能获得知识。他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广受学生的欢迎。他还经常给当地百姓讲学,灌输爱国思想,教化乡人读书知礼,慕名前来听课的百姓络绎不绝。从此,在平远县这块土地上,学校林立,读书风气盛行,文风大振、兴学育人、崇文重教也逐渐蔚然成风。

程旼非常重视修身养德。他经常教化乡人,人要经常修正道德,要坚持仁、义、礼、智、信;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怀仁爱之心,孝敬父母、长者,善待他人,崇义扶弱、敬重他人、轻财重礼、相互沟通理解;要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积德行善,勤俭持家。每个人只有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美化心灵,提高道德素质,社会才能真正和谐。他把那些深奥的道理用极为朴实、简明、通俗的语言讲给百姓听,让大家易于接受,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平日里,他生活相当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衫布衣。可他却总是乐善好施,乡邻乡亲在生活上经济上有什么困难,只要跟他说一声,他二话不说,倾力帮助。他仗义疏财,即便遇见叫花子或挨饿路人,他也会解囊相助。时间一长,乡人又称他为“程善人”。

由于程旼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深得乡人信赖和爱戴。遇到邻里纠纷、家庭闹矛盾乃至打官司的事,百姓首先想到的便是程旼:“咱们找程大人论理去!”百姓们宁愿不到就近的官府,而甘愿绕弯路找程旼调解。每次程旼都能以人性化的态度,主持正义,明辨是非曲直,做到公平、公正,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解释工作,采取教育、协调、疏导等办法,化解矛盾,让双方乐于接受、心服口服,或息事宁人握手言和,或破镜重圆重归于好。对于做坏事者,他从不呵斥、谩骂,而是和颜悦色指出错误,教其行善,劝其改过。

程旼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无形中对乡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民间纠纷的逐步减少,当地民众的文明程度和思想素质也逐步得到提升,民风也更加淳朴,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团结,村里夜不闭户,乡容乡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和谐平安、积极进取的氛围。

很快,程旼的高尚品行便传到海阳县令的耳朵里。县令将信将疑,特地来到实地“微服私访”了解情况。结果,百姓说起程旼,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县令大为感动,极力向上举荐程旼。他将程旼的事迹“原汁原味”如实进行整理并上报朝廷。

上报程旼事迹时,是公元479年农历五月,恰值南齐高帝肖道成灭刘宋改国号自称皇帝之时。也就是说,此时正是刘宋的太阳落山之日,高帝登基的大喜日子。看到海阳县令报来的程旼事迹,肖道成大喜:“想不到我泱泱齐国,居然深藏着如此贤达之士,一定要委以重任!”肖道成认为,自己登基履新之际,一定要政治清明,顺从民意,君主是船,民众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眼下必须稳定统治秩序,要大胆用人,招揽人才。重用程旼这类仁人志士对巩固政权,塑造自己在民众中的形象有很大作用。于是肖道成以“搜扬隐逸”下诏,“令其陛见,欲授以官”。

因程旼早已绝意于功名仕途,所以,“义不仕齐”的他便以“一介布衣”“年事已高”之类为托词,婉言谢绝。

程旼立辞不应诏,出乎肖道成意料,又让他十分钦佩:“这世界上居然有给官不要官的"傻瓜"!真是有德有才的贤人也!”

为嘉奖程旼,褒扬期“以德化人”“信义著于乡里”的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品德,皇帝特诏赐“义化”匾额,并千里迢迢送到海阳县东北。同年,海阳县令将程旼居住地周围升为义化都(时辖平远东石、大柘、坝头三堡地),并于当年,以程旼的姓氏将其所在的县命名为程乡县(即古梅州,从公元479年开始至1912年,称程乡县时间长达1433年之久)。其时的程乡县,县境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辖境包括现在的蕉岭县及梅县、梅江区、平远县以及丰顺县的小部分地方。从古至今,以个人的姓氏被皇帝直接命为县名的,这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县,一个是以程旼的程姓命名为程乡县,另一个是山西纪念介子推的介休县。从这来看,足见当年肖道成对程旼的重视和厚爱程度。

“经皇旨钦定以程旼姓氏建程乡县。”这条消息很快传遍全国,百姓对这位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程处士无不敬仰。从此,这位“德孚于乡”典范人物,声名远播,几乎人所皆知,并被世世代代景仰。

新闻推荐

梅州市在丰顺开展联合整治行动 取缔韩江“三无”船舶60多艘

本报讯日前,梅州市在丰顺县开展韩江清理取缔“三无”船舶联合整治行动,进一步落实《梅州市清理整治“三无”船舶专项行动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