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传客韵 乡土凝乡情 “客家泥塑”市级非遗传承人刘沅声 用泥土记录客家传统风俗民情,传承弘扬客家乡土文化

南方日报 2021-01-25 06:52

刘沅声正在创作王阳明系列作品。

刘沅声对作品进行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一把泥土一把刀,一份初心乡土情。

刘沅声正在为梁春广院士的雕塑泥稿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泥塑作品《读书肯用功,茅屋里面出相公》。

泥塑作品《考满分奖鸡春》。受访者供图

泥塑作品《新路》入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全国美展”。受访者供图

一把泥土一把刀,一份初心乡土情。

见到“客家泥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沅声时,他正在家中全神贯注地用雕塑刀为半导体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梅县高级中学校友梁春广的雕塑泥稿做最后的收尾工作。泥稿还要再经过一系列工艺转变成铜像,然后被放置在梅县高级中学供师生瞻仰。

客厅角落是刘沅声平时创作泥塑的地方,墙面上挂满了厚厚的画稿,地板上的小台放置着所需的各种泥土,桌面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泥塑工具,还有他未完成的泥塑作品和画稿。一盏台灯、一个转台、一份初心,听着古琴奏乐,一笔一刀留住客韵。

“我的初心就是用手中的泥土,去记录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风情风物,为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做点事。”刘沅声说。在这条路上,他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而他创作的作品仅不到200件。究其缘由,构思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刘沅声告诉笔者,创作一件泥塑作品,先要做足功课、了解背景,再进行构思绘图,根据图稿进行泥塑创作,自然风干后着色,最后进行烧制才能得以完成。

对于泥塑创作,刘沅声显得有些“执拗”。他的泥塑作品,从素材构思到成品,都是自己亲手创作,精益求精,没有批量生产。“做一件事,首先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作品不应该因为市场需求而偏离了艺术的追求。”

刘沅声的泥塑作品主要以客家历史和乡土生活为题材,分为“历史篇”“耕读篇”“童趣篇”“家教篇”“新风篇”等系列。这其中,有反映客家人南迁历史的《客家大迁徙》,有记录客家风情风物的《客家大喜》《砻谷》《放米》《踏粄》《鸡公车》,还有展现客家新时代风貌的《新路》《看新房》《客家处处风光好》等。

在近200件作品中,不得不提的是其于2017年创作的《家风家教》系列。该系列由《还细偷针,大了偷金》《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借人平升还满升》《有钱修功德,没钱捡开竻》《积攒零星钱,小钱变大钱》《考满分奖鸡春》7组作品组成,用泥塑这种特别的艺术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客家人向善向上、勤劳节俭的家风家教和精神内涵。

细观作品《考满分奖鸡春》,姐姐弟弟手拿斗笠、身背书包,母亲则拿着放有几颗鸡蛋的簸箕,与回头的儿子拉勾立约,承诺孩子们“考了满分回来奖你们吃鸡春”,展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而母亲脚下的土狗和正在啄谷的鸡,也再现了无数客家人儿时的场景,饱含着浓浓的乡愁。

多年来,刘沅声的作品接连斩获大奖,曾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作品《新路》入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全国美展”,作品《客家风情·笔筒系列》获梅州市首届“客都文化杯”文化创意产品大赛金奖。刘沅声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新世纪之星”“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客家泥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梅州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优秀文艺家等。

“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乡土文化离我们却越来越远。不管是民俗风情、家风家训,还是美好的乡土回忆,既是生活的历史,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值得去挖掘、去记录,我将用更多的泥塑作品把它们都留下来。”刘沅声说。

文/黄韬炜郭雅妮洪春梅

图/郭雅妮(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疫情防控标语“客味”浓 隆文镇让防疫宣传更加入目入脑入心

隆文镇随处可见朗朗上口、客味十足的防控标语。受访者供图随着春节的临近,为应对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变化,让防疫宣传更加...

 
相关阅读